高职院校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原因分析
2020-01-10胡梦婷
李 鹏 胡梦婷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二十世纪末,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与此同时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女,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适龄儿童少年。随着时代发展,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已陆续进入高校学习,本文主要研究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某高职院校426名学生作为数据样本。经统计其中包含有留守经历学生268人,无留守经历学生158人作为对照组。
1.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量。症状自评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分量表。每一因子反映受测者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情况,目前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
除量表测量外,本研究还采取访谈、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相结合进行研究。
1.3 采集、处理数据
利用问卷星软件统一发放问卷,向受测者使用相同的指导语,说明测验目的和注意事项。问卷收回后,整理、录入数据,学生作答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6份,包含男生266人,女生160人;有留守经历学生268人,无留守经历学生158人。
2 高职院校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1 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无留守经历学生对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有留守经历学生整体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其中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上,男生在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尤为突出;而在焦虑、躯体化因子上有留守经历学生整体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学生。
对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的留守状况进一步分析对比发现,在留守时间1-3年以及3年以上、留守类型父母均未在身边、留守阶段3岁之前以及3-7岁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多个因子及总分都处于高分水平,和其他留守经历学生以及无留守经历学生都存在较显著差异。
通过访谈及长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统计,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相对无留守经历学生具有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退缩、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心理特点。有研究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更高,自尊水平低,人际关系更不和谐,部分留守经历的学生存在心理韧性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情况,在面对挫折时不愿意深入尝试,存在逃避心理。
2.2 不同类型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筛选有留守经历学生的性别、留守时间长度、不同的留守抚养方式以及不同留守年龄阶段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类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将留守时间以一年内、一年至三年以及三年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划分,经统计,留守时间在一至三年学生的scl-90总分最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上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一年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三年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了解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情况中,母亲在家照顾的留守类型学生scl-90总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父母均外出有其他亲人照顾的学生出现scl-90总分最高,女生在此类留守情况中得分尤其高。
研究者将经历留守阶段划分为3岁前、3-7岁、7岁后三个区间,年龄越小经历留守体验的学生其scl-90总分越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类。
在日常咨询和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在有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中,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过长,父母离家时儿童年龄越小,留守期间亲子之间沟通欠缺,父母同时离家等情况会对被留守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数据中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失较多,社会教育和自我学习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与制约,亲属代管在孩子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温饱需求,无法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与情感寄托,更倾向于封闭自我或寻求其他感情寄托。进入高校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大学前所接受的更多的是文化基础教育,其他方面的学习基本没有,入学后容易遭遇挫折,进而影响其发展。
根据依恋心理理论,个体和依恋对象的实际交往中形成了个体和看护者之间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型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征,而这种依恋的内部表征又成为幼儿建立有关自我与他人概念“内在工作模型”的原型。父母作为和孩子最亲近的对象,无疑对其依恋的形成以及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乏这种互动,导致其在后期出现较多的心理方面的困惑。
从积极一面来看,留守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意志力、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显示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焦虑、躯体化因子上有留守经历学生整体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学生,他们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备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更强的独立性。特别是父母能够在子女留守阶段经常关心其生活和心理状况,家中照料者能起到良好的心理支持等情况下,留守经历不一定会带来消极影响。
4 建议与反思
(1)加强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支持和陪伴。总体看来,留守经历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因此家长在决定外出务工时应对儿童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等待儿童年龄更大一些,或者父母能有一方在家给予孩子足够的生活照顾和心理关怀,能在外出务工期间经常回家探望子女或经常联系子女关心其成长,以上做法都能帮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减小对其的心理影响。
(2)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学校应重视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留守经历,处理在留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因生活、学习、家庭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
(3)学校和社会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留守经历学生相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困难,学校应给予留守经历学生在经济层面的关怀和照顾,减少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留守经历学生相对缺少家庭关怀,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多对学生在其生活方面进行呵护,增强学生的安全感。政府要适时介入留守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大学生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文件和政策,在保证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倾斜。在社会关注方面,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广泛呼吁社会团体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之中,避免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学生走向迷途。
(4)对本研究局限性的反思。本研究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的项目主要来自于精神病症状学,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选量表,把它作为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有些不妥。另一原因是SCL-90测的是近一周内的症状水平,是反映一个人当时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易受多项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活事件的影响。本研究问卷测试方式是通过网络发布,测量过程不可控,不能保证答题学生是否收到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测试范围仅限于一所学校开展,所以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