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
——广编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探索
2020-01-10孙晓青
孙晓青
(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简称“广编”)是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作为艺术类高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级电视台及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视新闻的采访与报道,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实栏目等策划、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而“毕业创作”这门课程是新疆艺术学院广编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更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重要指标,这门课程应当从技术要求与艺术培养入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在就业领域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
之前的“毕业创作”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很多同学在课程理论的学习上非常的扎实,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如拍摄选题确定的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实践拍摄的内容与之前的策划预期出入较大。其次是实践能力的脱节,与业界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同学在创作上过于停留于艺术化的个人表达,从而忽视业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基于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毕业创作”这门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1)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新疆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我们更需要展现出一个自信、开放、现代的发展中的新形象,更需要加快与周边国家的了解与交流,而影视艺术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能跨越语言的障碍,因此,在今后较长时间中,影视创作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新疆艺术学院承担着培养本土影视创作人才的重任,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与时代需要相适应是必须的。
(2)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抓紧时间跟上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让我们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成为可用之才。
(3)观察当前中国传媒生态可以发现,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豪感与自尊心也在不断提升,社会需要大量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进入各种媒体,去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适应人民的精神需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创作是四年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接轨的一次实战训练,对学生在自己创作方向定位上有很强的引领作用,所以,应该提升这门课程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创作具有普世价值的毕业作品,不仅要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中给予指导,还要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为了达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学科培养模式,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非常重要。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教学模式改革
我们现在的大四“毕业创作”共36课时,基本以指导学生个人创作为主,没有设置明确的理论回顾环节,但由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出于盲目实践的状态。我们已经尝试加入了理论回顾与总结,学生反映很好,改革之后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入实践。带领学生做充分的创作前准备,才能帮助更多有能力的学生准确发现自己的特性并在实践中扬长避短。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疆艺术学院于2019年9月份带领2018级广播电视新媒体编导全体学生去往哈密市,进行了集中实践创作,由专业老师带队并且与哈密市电视台进行合作,整个实践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老师给出大致选题范围,之后根据选题范围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自行选题,之后召开选题会,每位同学阐述选题拍摄的可行性分析,得到老师的同意后,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拍摄创作。第二部分是安排部分同学进入到当地的电视台,与一线的编导与记者进行实习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业界需求是什么,在实习的过程中来弥补专业上的缺失与学习更多的经验。第三部分是安排学生对整个哈密实践拍摄进行全程记录,最后形成纪录片的形式来记录这一次的全部实践创作过程。这次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地域民俗风情,提高艺术素质和生活洞察力,通过集中创作的真实演练,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策划选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
2.2 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教学顶层设计,这对代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作品创作的前期准备、创作过程以及后期编辑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实用性总结;在毕业创作课之前,教师要进行社会调研,以在学生创作的选题上给予引导。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任课老师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引入了“项目化教学”设计。毕业创作课程是一门实践课极强的课程,所以最初做的尝试是将实践课堂放在拍摄现场,任课教师跟踪教学指导,基于此开始了“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毕业创作课程把项目化教学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得到历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由学生自选或者教师设定题目,限定选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指导,掌握影片的创作的方法与创作流程。
其次,引入“研讨式课堂教学”,每次学生拍摄的作品在课堂上,现由学生进行“拉片式”的自我分析,之后由同学们就该作品进行探讨,最后由专业任课教师结合课堂讨论结果,给出专业化的修改意见,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索、深入研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研讨的形式是开放式的,并且在谈论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间的一些“认知冲突”,但恰恰是这样的“冲突”可以使得课程的学习更加的趣味化,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创作欲与表达欲,这样的课堂设置,即能作为一堂课的精彩引子,又能使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
最后,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例如与新疆电视台策划选题部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并且推荐部分学生去往新疆电视台进行短暂的实习工作,使得最后在毕业创作的选题上更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并且同业界的需求进行挂钩。
2.3 把媒体的创作任务引进课堂。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需求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细分的受众需求摆在了传媒从业者面前,因此,除了传统的纪录片拍摄以外,应该逐步丰富毕业作品的类型。
新疆电视台影视频道是传统主流媒体微电影、公益短片的制作和播出平台,在2018年9月,我们同新疆电视台影视频道进行合作,把部分媒体创作任务与学生的毕业作品相结合,大大提升学生对实际创作的认知。
2018年9月,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邀请了新疆电视台影视频道的制片人以及编导来到课堂上,跟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纪录片与专题片拍摄的专业讲座,带来了一个媒体正在筹备的项目——由新疆电视台主办,新疆电视台汉语影视频道承办的,主题为《疆山多娇——你的故事我的电影》的影像征集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通过独特的影像手法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挖掘访汇聚民族团结一家亲中鲜活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全方位多角度的回顾和展示大美新疆各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在这次的影像征集活动中,新疆艺术学院通过“研究生带队,本科生成组”的形式来进行全方位的创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行社会调查,讨论之后,最终决定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拍摄正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进行的“城市靓化工程”。最终由四名研究生带队,五个本科生拍摄小组,总共完成三部纪录片,一部专题片,一部微电影的创作。并最终有三部影片入选到了本次的影像征集活动中,新疆电视台影视频道对于这一次的“院台合作”提出了的赞赏。并且对于学生提交的作品也给出了相关的专业性修改意见,最终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获得了本次活动的最佳组织奖。
通过将媒体的创作任务引入到课堂中来,这不仅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新鲜元素,也激发了他们在创作上更大的兴趣,刺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对于他们之后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就业选择的优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中,用人单位对于作品质量,尤其是学生的毕业作品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在“毕业创作”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拍出高质量,符合业界需求的好作品远比只有学生自己无目的性的个人化艺术表达更加的重要。这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理论,更要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性与专业性,使得同学们对于毕业创作的概念,从仅仅完成毕业而上升到创作一部使自己满意,业界认可的作品。新形势下“应用型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探索,消减传统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的重复讲授,努力构建新的实践平台,完善并优化应用型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效、实用、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走出具新疆艺术学院本土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