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2020-01-10杨凤丽夏斐斐秦丽珍胡秀英
杨凤丽 汪 斌 夏斐斐 秦丽珍 胡秀英
(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考研人数一直呈攀升之势,据统计,2020年全国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从2019年的290万人猛增至2020年340万人,[1]究其原因,除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外,大多数考生希望藉由考研提升自身学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还有部分考生为缓解就业压力等。在考研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许多问题凸显,如学术道德问题频频出现、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等。
1 学术道德培养
立人先立德,作为高学历研究生,更是如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更是关系到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和尊严。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健康的学术氛围是造就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然而,最近,学术不端行为被频频报道,这不仅是学术界的耻辱,更是国家高科技健康发展的蛀虫,这些丑陋行为不仅反映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已逐渐失守,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恪守。
因此,加强研究生培养德育方面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要更加注重德育模式培养,将学术道德规范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有深入理解。高等院校应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监督预防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处理;设立和完善学术监督机制,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的良好氛围。
2 科研素养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它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证据得到合理的结论,[2]主要涉及发现问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科研表达能力。纵观当今高校研究生在这方面表现良莠不齐,尤其是地方高校,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此外,一些高校在学科平台、学术影响、培养制度等方面与一流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以逃避就业压力为初衷进行考研,以混文凭为目的,对未来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自身缺乏创新原动力,最终影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精细规划招生培养,选取优质生源,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同时,研究生培养不应该以逃避就业为目的,而应培养真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因此,高校和政府应加强导向作用,对研究生培养规模和专业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使研究生规模保持适度发展,使研究生培养回归到质量的发展轨道上,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科研素养方面教育。
2.1 完善教学体制和学术环境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施行刚性学年制,一般要求研究生三年完成学业,而整个一年级进行课程学习,且公共基础课和学位课占较重比例,还有一学期进行企业实践,后面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写论文,找工作。因此,真正做科研时间少之又少,直接导致研究生对研究方向不能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仅难以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有时更是连科研方法都未能掌握。已有调查表明,学制太短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很大影响,[3,4]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此建议,对于研究生学制改革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施行弹性学制。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程加快,研究生规模扩大,导致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出现失衡,学术交流氛围欠缺,很多导师将研究生视为打工者,[5]直接抹杀研究生的科研思维。通过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创造开放式学术环境,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也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6]
2.2 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
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目前,大多高校研究生考核制度主要依据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然而,随着学术评价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的“唯论文论”,已导致一些高校师生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并滋生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建立科学、完整的科研素养评价体系,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摒除传统的“论文数量”评价方式,引入同行学术评价及其他多元评价体系,淡化和摆脱“唯论文论”。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学术观点、学术水平、治学风格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也卓有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社会工作和业务过多,精力有限,对学生疏于指导;导师与学生关系变质,不再是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变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对学生的学术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建设技术精湛、师德高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如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如图1所示,采用学生民主评议和同行导师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师德与教学指导能力;强化导师职责意识,调整导师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对导师行为规范进行约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7]
3 结语
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导师、学生,甚至政府体制等多方努力,正确引导学生考研,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强化导师责任,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通过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导师严谨治学以及学校相关制度保障,更好的推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