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2020-01-10谢小丽许钊蓝远妮周远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手部呼吸机病房

谢小丽 许钊 蓝远妮 周远珍

新生儿医院感染指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48 h内在医院内的相关感染[1],由于新生儿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出生48 h内极易发生感染[2],且致死率极高[3]。因此,本研究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1.1 患儿自身因素 由于患儿皮肤、呼吸道等黏膜等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且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呼吸道皮肤等黏膜的水分含量较高,对细菌的滋生与繁殖提供优良条件,相关研究数据表明[4],85.9%的新生儿发生感染部位在皮肤表面与呼吸道等黏膜处。

1.2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新生儿的白细胞吞噬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白细胞清除细菌的功能较差,对外界细菌的免疫应答功能较弱,新生儿血浆内缺乏IgA等抗体[5],新生儿免疫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攻击,导致患儿感染概率增大,新生儿体质量说明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强度与生长发育程度,体质量越少的新生儿发生新生儿感染的概率相比体质量较大的新生儿更大,新生儿体质量每减少500 g,患儿感染的概率增加3%[6]。

1.3 环境因素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7]中相关规定说明,新生儿床位占地面积≥3 m2,每个病床之间保持90 cm的距离,此外NICU中新生儿病床是普通病房的标准2倍,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缺乏、护理人员较少等客观因素,往往病房内无法达到管理规范中要求的相关规定,因此是新生儿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侵入性治疗 随着新生儿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在治疗与抢救方面技术提高,因此提高了临床的抢救率,降低了病死率,但相对应的在抢救时采取了较多的侵入性治疗,如脐血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等操作[8],导致在抢救时破坏新生儿的皮肤、呼吸道等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削弱了新生儿自身天然屏障的保护,增加了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概率。

1.5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针对感染多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长期且多种类的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增加了耐药病菌的治疗难度,也增加了新生儿感染率甚至病死率。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培训与考核 科室领导应严把感染管理质量关,严格贯彻卫生部颁发的相关政策,在每个分区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讲座感染知识;建立科室相关感染知识考核系统,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知识考核,定期开展感染知识的讲座与讨论会;感染管理小组对科室内医护人员树立“控制新生儿病房感染首先要预防”的重要精神;对于新入科的医护人员首先要强调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由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对新入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待新入职医护人员考核通过后才可入科进行工作,在每日交接班、晨会、例会等人员较多时,感染管理小组不断提醒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

2.2 感染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2.2.1 医护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部是外源性感染的首位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手部卫生的消毒原则,做到接触新生儿前后都要进行手消毒;在护理操作中出现污染应及时手消毒;在接触新生儿体液时应佩戴手套进行操作。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手部消毒检查,提高医院人员手部消毒的自觉性,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理念。消毒采用无菌洗手液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采用一次性无菌纸巾进行干燥,在每个病床旁放置快速手部消毒剂,提高护理人员手部消毒程度。

2.2.2 病房环境消毒管理 将早产儿与足月儿分开管理,病房每日两次通风;保持病房温度24~26 ℃ ,湿度保持在55%~65%;每天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次消毒持续时间不得低于1 h;病房的拖布、抹布等清洁工具应与普通病房进行区分;病房内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严格遵循病房感染管理条例进行操作[9-10]。

2.2.3 医疗器械管理分析 护理人员对病房内暖箱进行清洗消毒,每日使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每周更换1次暖箱,换下的暖箱采用500 mg/L浓度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做到消毒无死角,消毒完毕后加盖防尘罩,防止空气中灰尘、细菌等落到暖箱壁上。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暖箱消毒情况进行检测。对于医护人员检查所使用的相关医疗器械,要做到检查完1名新生儿后及时进行更换,检查完毕后将检查器械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防止病房内患儿交叉感染,对于吸氧的患儿,每天更换氧气与氧气罩防止患儿出现肺部感染。

2.2.4 婴儿用品消毒管理及基础护理措施 每个婴儿进行擦拭、洗澡、喂奶等工具要做到每个婴儿1份,避免患儿之间交叉使用,婴儿衣服、被单、被套等选取柔软、吸水性较强的纯棉制品;定期对婴儿物品进行更换并消毒;换下的衣服及时放置每个婴儿对应的脏衣桶内,并及时送到洗衣房进行统一消毒处理[11]。对患儿维持每日必要的健康护理,对身体状况较好的患儿,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进行全身清洁护理1次;对于身体较差的患儿,护理人员采取擦拭的措施,每日擦拭患儿全身并及时更换其衣物;定期对病房内患儿进行皮肤状况的检测,发现患儿出现压力性损伤、红斑、湿疹等情况及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保持伤口干燥,医护人员对患儿指甲定期修剪,防止患儿抓伤自己出现感染[12-14]。

2.2.5 特殊患儿的防范措施 对于病房内感染了强感染性病菌的患儿,护理人员在检查与护理时将患儿进行隔离,将患儿进行标识隔离,每日监测患儿感染情况与正常生命体征,对于治疗时间长、临床无相关感染症状患儿采取保护隔离措施。

3 几种特殊情况的护理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管理 新生儿由于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临床病死率可达50%~65%[15-17],且机械通气时间越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概率越大。主要由于呼吸机管道、湿化罐、复苏器等长期使用导致细菌滋生;医护人员消毒措施不到位。护理人员在进行此项操作时,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未使用的呼吸机应做好消毒处理后加盖防尘布,对正在使用的呼吸机,护理人员每日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日常消毒,压缩机的过滤网需要每天进行更换,喉镜使用前采用75%酒精进行消毒,用后将血渍、分泌物等进行清理消毒。

3.2 全静脉营养 由于早产患儿多需要经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而细菌与霉菌在脂质中生长较快,因此为了给患儿实行安全的营养支持操作,护理人员应在配置前进行手部消毒处理,在配置过程中佩戴手套,定期进行配置室的消毒避免空气中灰尘污染,采用密闭式管路进行营养供给,静脉营养液配置结束后低温保存并做好日期登记[18]。

3.3 暴发流行的感染 大量研究显示[19-23],消除新生儿室与NICU中的感染因素是困难的,医院应及时规范感染管理制度,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让其充分意识到感染的严重性与预防感染的必要性。一旦医院内暴发感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直到医院内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对于已经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及早安置,并积极寻找并确定传染源,拟定相关控制感染措施,有效控制感染。

3.4 做好感染监测分析 长期监控内容主要由三级医院的管理部门进行管控[24],监控内容主要包括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漏报率与耐药菌定植情况、衣物人员操作是否规范与手部消毒情况、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等,对医院存在的相关感染管理问题进行问题追踪,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总之,现代医学发展给新生儿疾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新生儿体质普遍较弱且病情发展较快,临床上有创性治疗同时增加了新生儿感染概率,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感染预防意识、不断完善消毒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新生儿病房内医院感染的发生。

猜你喜欢

手部呼吸机病房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换病房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