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的研究现状

2020-01-10孟鑫靳艳芦良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信念心肌梗死冠心病

孟鑫 靳艳 芦良花

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指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发生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有62%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于医院外,来不及到医院就诊[2]。由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持续心肌缺血易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若冠心病患者能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并能及早就医治疗,可使绝大部分患者避免发生心肌梗死[3-4]。本研究了解冠心病患者知信行状况有利于患者及时判断病情,为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1 冠心病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认知的现状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根据临床长期、广泛的调查和统计表明[5],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50%以上的患者没有出现AMI先兆症状。一些病情较轻的冠心病患者,认为疾病控制很好,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意识到会有发生AMI的危险,更不会关注AMI的疾病症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AMI症状识别有限。62.6%患者在医护人员告知之前未意识到是AMI症状的发生,只有26%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感知到心脏疾病症状,导致患者疾病预后差[6]。研究表明[7]中青年人群获得的AMI疾病知识较少,认为这可能与中青年患者住院经历较少,与医务人员接触较少有关。研究显示89.7%的人知晓胸痛是AMI的症状, 56.6%的人认为它是AMI的最主要症状[7]。虽然胸痛是AMI最常见症状, 但NRMI研究表明33%~47%的AMI患者入院时无胸痛而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7]。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对疾病有一定了解,并接受过相应的医疗服务,因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症状的认识程度较高。这类患者获得急性心肌梗死的信息多,可能由于住院次数越多,能够辨别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从而患者就医的态度也就改善了[8]。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AMI的认知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且冠心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增加。研究表明[9]知晓至少1项非典型症状的患者只有76.62%。我国农村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于城市,可能因为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低、医疗体系等不够完善,国内学者认为加强AMI 症状的识别是重要的[10]。我国STEMI急诊救治现状研究显示,AMI知识调查仅有68.34%老年冠心病患者知晓胸痛或胸部不适是AMI典型症状,有76.62%人知晓至少1个AMI非典型症状,未能及时识别症状是造成患者院前及院内就医延迟的主要原因之一[11]。国内学者认为影响患者延误诊治的重要因素为疾病症状认知,从患者发病到就诊这个过程中与认知有关的许多相关因素会导致患者就医延迟[12]。AMI疾病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知。唯有提高AMI的认知程度才能改善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疾病知信行现状

3.1 知识 缺乏对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的认知导致院外就医时间延长[13]。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人们更加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再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与之前经历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同,患者症状发作时没有认识到症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表现,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症状的识别难度,延误就诊[14]。影响AMI疾病知识的因素还包括缺乏专业的个性化健康培训,非住院患者预防疾病的知识来源主要来自患者家属的教育,导致知识获取不完全。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接受疾病预防和防治知识的能力相对下降,但同时有调查发现,老年患者及主要照顾者通过观看养生保健类节目获取知识。影响诊治延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对症状的归因,如果患者认为是心脏不舒服,会及时就医,如果认为是消化道的疾病或者其他不威胁生命的疾病,就会出现延误就医的情况[15]。

3.2 态度和信念 研究显示,对症状认知水平较高或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不会立即求医,而是通过自行服药或休息等方式等待症状消失,或反复尝试自行治疗,导致延误治疗时机[16]。老年患者认为自己生病是子女的负担和累赘,因此向他人隐瞒自己的不适,或迟迟不去诊治[17]。有部分研究认为有心脏病病史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搭桥手术的患者会尽快就医[18-19]。信念方面,研究认为信念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决策延迟有关,信念得分越高,延迟越短[20]。有学者[21]认为主要照顾者会跟患者一样产生消极回避等心理,而朋友或者陌生人则选择直接把患者送去医院,延误时间最短[22]。作为医务人员,为了使患者能早期识别AMI的症状,尤其是不典型症状,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强调及早就医的诸多益处,促使患者及家属及早寻求医疗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就医延误。

4 研究工具

对AMI患者先兆症状认知的评估大多采用编制问卷的方式。有专家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AM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就医情况等[23]。对入院的 AMI 患者在认知教育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AMI先兆症状的识别和急救处理[24]。 通过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BRFSS)进行横断面调查, 也有学者使用校正的症状反应问卷(mRTSQ)进行评估, 可针对 AMI 的先兆症状和急救处理的知识设定问卷,对降低 AMI 的延迟救治率的效果做进一步研究[25]。

5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知识、态度、信念的因素

AMI患者的知识、态度、信念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济状况、心脏病病史及心脏病家族史为不可控制因素[26-27],而可控制的因素包括患者对AMI的认知水平、应对AMI的态度、信念、患者的情感因素、应对方式等。通过改变可控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就医延迟[28-29]。国外专家就如何缩短决策延误进行相关的研究表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有效策略之一,可缩短患者决定就诊的时间,从而改善预后[30]。

6 知信行理论模式的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目前,国内外急性心梗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通过护理程序、护理路径、全程健康教育、“生命网”等形式进行[31]。依托知信行健康模式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知识、态度、行为水平[32-33];护理人员为AMI患者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知识,可提高AMI患者疾病认知程度[34];对AMI患者健康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增加AMI患者的疾病认知,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发病时及时就医,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35]。知信行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主动形成自觉行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增加患者的疾病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服药依从性增高,能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产生,做到发病时及时就医提高预后效果[36]。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已引起全世界临床医护工作者及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冠心病患者对AMI疾病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应提高冠心病患者对AMI的认知程度,面对疾病做出正确反应,及时有效预防AMI的发生,较好地促进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实施,预防再发AMI事件。了解冠心病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知信行水平,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缩短院前延迟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患者寿命。

猜你喜欢

信念心肌梗死冠心病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为了信念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