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 及MRI 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研究
2020-01-10田地
田地
纵隔型肺癌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肺癌类别,指的是在患者肺叶支气管、支气管、肺部支气管等部位发生的肿瘤,其中以鳞癌、未分化癌为主。对于纵隔型肿瘤患者而言,其肿瘤发生于纵隔部位,属于肺部原发性肿瘤之一。该病患者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患者生命体征轻重、发病早晚与其肿瘤类型与发病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纵隔型肺癌患者而言,患者早期并无明确症状,部分症状较为轻微,周围型肺癌症状比较轻而且发生较晚,而中央型肺癌则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一般在体检时可发现。由于纵隔型肿瘤患者症状特异性不强,因此特别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进而出现误诊现象,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而对于该病的诊断方式在临床上也比较重视。本研究特对本院纵隔型肺癌予以差异化的诊断方式,探究CT 诊断与MRI 诊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CT 组和MRI 组,每组50例。CT 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1~70 岁,平均年龄(58.1±5.8)岁。MRI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7.2±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将参与研究病历资料送入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CT 组患者予以CT 诊断,采用64 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取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设置为肺尖部到肺底部,先采用平扫的方式,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到患者前臂静脉当中,注射速率为2.0 ml/s,注射开始后1 min内便进行增强扫描。MRI 组患者给予MRI 诊断,诊断仪器设置为MRI 扫描仪,采用横断面T2WI 成像,矢状面SE 序列T1WI 成像,快速SE 序列T2WI 成像。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诊断结果,并且比较两组诊断灵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为纵隔型肺癌,其中发病部位为肺叶支气管41例、支气管35例、肺部支气管24例;病理类型:鳞癌为36例,小细胞癌39例,腺癌25例。
2.2 CT 组诊断结果 通过CT 诊断,可见肺部纵隔增宽,且与病灶内部紧密粘连,部分病灶出现胸膜粘连,与肺叶界限不清晰。患者可见肺门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且外缘呈现为叶状、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等。
2.3 MRI 组诊断结果 通过MRI 诊断,除了CT 表现患者可见肺门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且外缘呈现为叶状、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还能对患者肿瘤胸膜、胸壁、胸椎的累及部位进清晰观察。
2.4 两组诊断灵敏度比较 其中MRI 组诊断阳性患者为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0%;CT 组诊断阳性患者为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0%;两组诊断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属于一种特殊性的肺部肿瘤疾病,从该病病理机制和观念分析,患者肿块对支气管造成阻塞[1],进而导致患者肺上叶完全不张,因此紧贴于纵隔之上,而且对患者肿大淋巴结、肺门肿块进行包裹,进而形成了纵隔肿块。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纵隔型肺癌的发病机制包括了原发性肺癌的隐匿、肿瘤肿块较小、又或者是纵隔淋巴结转移[2],进而使得患者纵隔增宽。对于中央型肺癌患者而言,档期出现肺不张症状后,其肺部会显著缩小,并且在纵隔部位紧贴,导致患者纵隔进一步增宽[3]。而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而言,由于其靠近纵隔胸膜,因此临床表现为纵隔肿块,因而比较容易误诊。因而在临床诊断当中,其诊断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4]。
在临床诊断过程当中[5],X 线由于CT 费用较低,而且诊断准确率也比较高,因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同时在纵隔型肺癌患者的应用中较为广泛[6],在周围型肺癌患者中表现为中上纵隔增宽,并且纵隔也紧贴于肿块病灶边缘,但是这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分辨率也比较低,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同时CT 诊断还属于一种高效的诊断方式,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能够明确显示患者支气管受累,进而能明确患者的肿瘤形状、密度[7],并且还能对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是这种诊断方式的放射性比较强,对患者机体存在一定的损害[8]。而采用MRI 诊断方式,相对于CT 诊断而言,更为清晰,对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也比较高,但是相对而言其诊断时间比较长,因而诊断费用比较高,机体未出现放射性损伤,诊断安全性也比较好。并且在这种诊断方式中,能够利用全方位成像、多序列成像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9],在具体的诊断中,其操作者能够对患者肿块情况以及侵及部位进行观察,如胸壁、胸椎、胸膜等。从临床诊断上看,MRI 诊断与CT 诊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在临床诊断中,一般将CT 诊断作为首选方式,而如果在检查完成后与临床结果不符合,则可以考虑应用MRI 诊断进行进一步确诊,提高诊断准确性[10]。
纵隔型肿瘤比较特殊,虽然肿瘤发生于患者肺部,但是却靠近患者纵隔部位,因而在诊断过程中其纵隔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11],因而临床诊断中常常误诊成为纵隔内肿瘤,但是纵隔型肺癌与纵隔内肿瘤的临床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对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而言,其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12]。
本研究中,CT 组通过CT 诊断,可见肺部纵隔增宽,且与病灶内部紧密粘连,部分病灶出现胸膜粘连,与肺叶界限不清晰。患者可见肺门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且外缘呈现为叶状、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等。MRI组通过MRI诊断,除了CT表现患者可见肺门呈结节状,边缘不规则,且外缘呈现为叶状、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还能对患者肿瘤胸膜、胸壁、胸椎的累及部位进清晰观察。两组诊断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 诊断方式能对患者肿瘤胸膜、胸壁、胸椎的累及部位进清晰观察,因此可以为临床诊断结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对于纵隔型肺癌诊断而言,CT 诊断与MRI 诊断均能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其中MRI 临床诊断表现较清晰,能够对患者隐匿性疾病进行准确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