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生教授中医药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2020-01-10李瑞娟
李瑞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见于30%~40%的糖尿病患者,常伴随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一起出现,早期表现为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出现蛋白尿直至肾小球硬化。临床表现为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继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和显性白蛋白尿。一旦出现显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多开始进行性下降,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为主,后期积极改善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西医学对控制显性蛋白尿临床无更好办法,且疗效并不确切,极易出现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吕宏生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钱桐荪教授,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经验独到。笔者作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近年来随导师侍诊,获益颇深。现将吕宏生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依据其不同病变阶段分别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范畴[1]。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眩晕,后期出现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病[2]。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或失治误治等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肾虚不足,阴津亏损,进而阴损及阳,是其基本病理[3]。吕教授认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糖尿病肾病临床上以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者居多,一方面是脾肾两虚,气化无能,水湿泛滥;另一方面肾失固摄,阴精暗耗,常有血瘀证,从而形成阴阳气血俱虚,水湿泛滥之虚实夹杂证候。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则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要表现。治疗糖尿病肾病重点在于治疗蛋白尿,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并根据脉证,采用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2 特色疗法
吕教授认为:大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1,2,3期没有糖尿病的三多症状,其早期的肾损害也多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中医学望、闻、问、切的宏观辨证需要与西医学的微观辨证相结合,诸如血糖、血脂、血尿酸、蛋白尿等的测定,才能更准确地辨证论治,防止遗漏,提高疗效。
2.1 稳定血糖,益气敛阴
吕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发现早期糖尿病多属肺胃有热,常用人参白虎汤加减;气阴两伤者,给予玉女煎加减。常用经验方参五胶囊(西洋参、五倍子、五味子)控制血糖,效果可靠。
2.2 肾精亏虚,治宜补肾填精
糖尿病肾病表现以阴虚为主者,吕教授多选用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杞菊地黄丸等滋肾填精。吕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消渴不愈导致肾失封藏,阴精亏耗,进而阴损及阳,肾失开合,水无所主发展而来,故常以滋肾填精为治疗方法;但在滋阴的同时提出注意阴阳互根互用,需顾及肾阳、阳中求阴。
2.3 肾虚水泛,治当温阳利水
吕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后期多以肾阳虚衰为主,常选用真武汤、五苓散、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现代药理研究[4]表明:肉桂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抑制霉菌生长,扩张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量,起到利水作用,并能减少蛋白尿。
2.4 久病必瘀,活血化瘀治疗贯穿始终
消渴病多继发水肿、胸痹、肢体麻木、中风等,吕教授认为此均由血瘀痹阻经络血脉所致,所谓久病必瘀。故在治疗过程中兼见有血瘀证者,吕教授多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治疗,酌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川芎、姜黄等活血化瘀药物,临床多有奏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60岁,2015年5月6日初诊。主诉:血糖异常升高8年,下肢水肿4个月。现病史:患者于8年前体检发现血糖高于正常,空腹血糖6.9 mmol/L,餐后2 h血糖12.7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因无明显症状,未引起足够重视;2个月前,患者出现下肢水肿,尿常规检查提示: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 3.87 g、空腹血糖7.1 mmol/L。眼底片检查提示:轻度视网膜病变。诊断为糖肾IV期,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缬沙坦胶囊、左旋氨氯地平片、百令胶囊等口服治疗3个月,效果欠佳,前来就诊。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经服药,现控制在140~160/90~100 mmHg。未发现过敏史。现症:双下肢轻度水肿,有时头晕,尿中泡沫,腰困腰酸,纳可,大便正常,手足有时麻木,尿量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体格检查示:下肢轻度指陷性水肿。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 4.02 g。血常规检查示:总蛋白53.2 g/L,清蛋白28.4 g/L,BUN 4.8 mmol/L,Scr 85 μmol/L,UA 614 μmol/L。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Ⅳ期)。中医诊断:①消渴;②水肿,证属肾气亏虚、瘀水互结。治宜益气补肾,温阳化瘀利水。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黄芪30 g,牛蒡子9 g,姜黄10 g,桑寄生30 g,丹参30 g,山萸肉10 g,川芎15 g,车前草30 g,钩藤15 g,威灵仙15 g,白术10 g,山慈菇6 g,肉桂3 g,葫芦巴30 g,茯苓皮30 g,菟丝子15 g。20剂。1 d 1剂,水煎服。2015年5月26日二诊: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稍有头晕,尿中仍有泡沫,腰困腰酸,手足轻度麻木,视物昏蒙,纳可,大便略干,尿量正常,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尿常规检查示:24 h尿蛋白定量 3.57 g。中医辨证为肾气亏虚、瘀热互结。治宜补肾活瘀,清热明目。处方:黄芪30 g,牛蒡子20 g,姜黄10 g,桑寄生30 g,丹参30 g,山萸肉10 g,川芎15 g,车前草30 g,钩藤15 g,威灵仙15 g,白术10 g,山慈菇6 g,肉桂3 g,葫芦巴30 g,茯苓皮30 g,菟丝子15 g,谷精草30 g,密蒙花15 g。继服20剂。2015年6月16日三诊: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中泡沫减少,无头晕,腰困腰酸,手足仍轻微麻木,但较前亦有减轻,视物仍有昏蒙,纳可,大便不干,尿量正常,血压140/90 mmHg,24 h尿蛋白定量 2.56 g。上药去钩藤,加量牛蒡子10 g,继服20剂。2015年7月17日四诊:双下肢不肿,尿中泡沫明显减少,未诉头晕,稍感腰困腰酸,手足麻木症状明显减轻,视物昏蒙有所好转,纳可,大便不干,尿量正常,血压135/88 mmHg,24 h尿蛋白定量 1.48 g。中药守上方加减继服。
按 患者属肾气亏虚、瘀阻经络、瘀水互结,故治宜益气补肾、温阳化瘀利水。方中黄芪和葫芦巴为君药,因黄芪性温,是补气之要药;葫芦巴辛、温,能温补肾阳,且补而不燥,印度医学单独用其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的降血糖疗效。姜黄、牛蒡子、钩藤、川芎为臣药,其中姜黄苦辛温,以破气行血;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通利小便;钩藤、川芎平肝潜阳。佐以桑寄生、山萸肉,其酸敛固摄,培本固肾;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车前草、茯苓皮淡渗利水;威灵仙、山慈菇祛风除湿。使以肉桂,性味辛热,能温补命门,化气行水。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固摄、祛邪安正之效。
4 小 结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其继发的肾损害,也是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吕教授认为:本病其本在肾,肾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是其发展趋势。早期诊断成立,出现微量蛋白尿应给予积极治疗,积极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及高滤过。早期糖尿病肾病大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兼瘀血内阻,治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活血化瘀。若进入临床蛋白尿期,此时控制疾病进展尤为重要,中医治疗应立足于扶正祛邪并举,治疗予以补肾健脾、益气活血法,尤其强调扶正治疗,避免一味利尿,犯“虚虚实实”之戒,使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