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鹏教授基于逐邪思想针刺治疗偏头痛经验
2020-01-10王少松温雅丽马昕宇
王少松 温雅丽 马昕宇
偏头痛为原发性头痛中较常见的一种,其特点为周期性发作且难以治愈,临床表现多为单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疼痛,以颞侧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1]。因其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及活动。据流行病学调查[2]发现,中国偏头痛的发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中医学将偏头痛归属于“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外感六淫之邪损伤头部经络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如《难经·六十难》中“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3],因此在头痛病的治疗中也多以驱逐风寒之邪气为主。王麟鹏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与科学研究三十余年,继承国医大师贺普仁和金针王乐亭等多位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在中医针灸和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出针灸“逐邪”思想[4],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对针刺治疗偏头痛形成了一套操作有度、疗效确切的针刺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1 根据邪气的不同确定逐邪针法
王麟鹏教授认为,外邪侵袭头部阳经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但偏头痛的发生除了与外部邪气侵袭相关外,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因也有很大关系。引起偏头痛发作的外部邪气多为风邪、寒邪、湿邪、火邪,内部原因多为血瘀与气郁。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感邪原因的不同应用不同的逐邪思路。
1.1 针刺逐风宜用毫针,逐风勿忘解表
王麟鹏教授认为,风邪是引起偏头痛的主要外邪之一,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容易侵袭头部阳经。《素问·风论篇》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者善行而数变,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均是对于风邪导致头痛的描述。另外对于风邪导致偏头痛的原因,《金匮翼》中提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故也,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虽然这里的偏头痛和现代医学中的偏头痛肯定存在诊断上的差异,但可见风邪是偏头痛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床选穴:在临床中驱逐风邪多用毫针,他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多在表位,多侵袭头部经络,因此治疗时一定注意在偏头痛选穴基础上加用解表祛风穴位,常加用风池、大杼。临床毫针取穴多以百会、神庭、本神、头临泣、率谷、曲鬓穴、脑空为主穴,百会、神庭为督脉穴,有安神通经止痛作用,本神、头临泣、率谷、曲鬓穴、脑空均为胆经穴位,有通利胆经、活血止痛的作用。
针刺方法:诸穴均采用长40~50 mm毫针平刺进针,沿督脉及胆经第一、第二、第三侧线向后透刺,率谷进针后向耳尖方向,取百会透后顶、神庭透上星、本神透完骨、头临泣透目窗、曲鬓透率谷、率谷透角孙、脑空透风池进行治疗,诸穴均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后改为平刺,进针25~40 mm。加用风池、大杼穴以祛风解表,风池穴针刺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25~30 mm,大杼穴直刺,进针勿深,根据患者胖瘦进针10~25 mm。
1.2 针刺逐寒宜用火针,逐寒勿忘通络
寒邪是“六淫”之一,因寒性收引,人体经络受寒后则可因经络绌急而出现头痛。加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可造成头痛更为剧烈。《针灸甲乙经》中指出“脑风头痛,恶见风寒……承灵主之”,《脉经》中记载“病人喘,头疼……病在头中寒湿” ,可见寒邪导致头痛多与其他邪气共同致病。
王麟鹏教授多以火针为主治疗因寒邪导致的偏头痛,尤其对于偏头痛患者因感寒而急性发作时,认为不宜毫针,更主张应用火针的温通作用起到驱寒止痛的效果。寒性凝滞,因此寒邪致病更易出现局部的气血不通,因此治疗寒邪头痛一定要注意通络。
临床选穴:在穴位选择方面多以疼痛局部的阿是穴火针点刺,后加用率谷、太阳、头维针刺,头维为足阳明胃经穴,率谷为足少阳胆经穴,两穴均有活血通络之功,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有通络止痛功效,三穴共用加强通络治疗效果。
针刺方法:多应用贺氏火针(0.5 mm ×40 mm) 细火针,用酒精棉球点燃后,外焰加热,迅速点刺,深度约1~2 mm,并立即出针,用消毒干棉球重压针孔以防出血。率谷、太阳、头维穴均采用长40~50 mm毫针平刺进针,进针25~40 mm。
1.3 针刺逐湿宜用毫针,逐湿注意理气调脾
王麟鹏教授认为,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导致痰湿明显,而痰湿是也是加重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感受湿邪后出现偏头痛多表现为慢性疼痛,反复发作,伴有头部的重坠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湿,首如裹”;《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都说明湿邪的致病特点。
临床选穴:在治疗痰湿邪气导致的偏头痛时王麟鹏教授多用毫针,针刺取穴时,多兼顾理气调脾以祛痰湿,主穴多用百会、神庭、头维、本神、率谷。操作方法同上,配穴多加用本科室老十针以理气健脾,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内关。该处方中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天枢为调理脾胃要穴,可以理气和中,宁心安神; 内关能够开胸顺气。诸穴配伍,可起到镇静安神、 健脾理气、疏调三焦之功效。7穴10针共奏健脾和中、调肝理气、升清降浊之功。
针刺方法:主穴针刺方法同上,“老十针”针刺应用40~50 mm毫针,诸穴直刺 20~30 mm,均行捻转补法,后留针30分钟。
1.4 针刺逐火宜用毫针,逐火注意清肝
王麟鹏教授认为,火邪并非导致偏头痛的主要邪气,但多与风邪、湿邪一起致病,因偏头痛辨证多以胆经为主,因此肝胆经的火邪多可导致偏头痛发作。另外古人认为阳明经火热邪气也是导致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景岳全书·头痛》曰:“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医学六要·头痛》曰“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
临床选穴:王麟鹏教授在治疗火邪头痛时强调一定要注意清泻肝胆之热,取穴在主穴百会、神庭、本神、率谷基础上,多加用太冲、行间、足临泣清肝胆经邪热。对于上焦实热证患者可以采用耳尖放血治疗。
针刺方法:百会、神庭、本神、率谷针刺方法同上,太冲、行间、足临泣穴采用4050 mm毫针,诸穴直刺 2030 mm,均行捻转泻法,后留针30分钟。
1.5 针刺逐瘀宜用放血,逐瘀勿忘调经
瘀邪为内伤头痛的主要致病因素,王麟鹏教授认为,血瘀多在感受其他邪气之后出现,患者头痛多为剧烈发作,疼痛位置相对固定。年轻女性多见,偏头痛发作多与月经相关,患者反复发作偏头痛,更多见血瘀。对于瘀血阻滞经络造成的偏头痛王麟鹏教授主张放血治疗,尤其在其急性发作时,更应以放血治疗为主。多取其痛点,先用手指挤压,使瘀血聚在一处,后应用三棱针或放血针局部点刺出血。
临床选穴:在治疗该类邪气导致的偏头痛时,王麟鹏教授还强调一定要注意调经,对于年轻女性,偏头痛发作与月经相关,取穴在主穴百会、神庭、本神、率谷基础上,加用大赫、中极,并嘱患者在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针刺治疗,以通过活血祛瘀防止偏头痛发作。其中大赫为肾经穴,且为冲脉与足少阴之会,为调经血的重要穴位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病;中极为任脉穴,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膀胱之募穴,可以调节任脉气血,为调经通经的常用穴。
针刺方法:嘱患者排尿后,大赫、中极穴应用40~50 mm毫针,诸穴直刺20~30 mm,均行平补平泻法,后留针30分钟。
1.6 气郁—针刺逐郁宜用毫针,逐郁勿忘调神
王麟鹏教授认为,气郁为偏头痛发作的一个主要内因。当前社会,因为生活及社会压力增大,偏头痛患者中常见肝气郁结,气郁既可以作为偏头痛发作的一个病因,也可以因偏头痛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出现情志障碍。患者多表现出胀痛,位置不固定,伴情绪焦躁、不寐等表现。
临床选穴:在治疗因气郁相关的偏头痛时王麟鹏教授多用毫针,取头部双侧的胆经进行透刺治疗(方法同上应用本神透完骨、头临泣透目窗、曲鬓透率谷、率谷透角孙、脑空透风池),加强针感,同时强调一定要加用调神穴位进行治疗,常用百会、神庭、印堂穴,如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百会、印堂穴可加用电针,如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可应用王乐亭先生五脏俞加膈俞[5]调理脏腑进行治疗。
针刺方法:百会、神庭、印堂穴应用30~40 mm毫针,诸穴直刺 10~20 mm,均行平补平泻法,五脏俞穴及膈俞穴应用30~40 mm毫针,斜刺进针10~15 mm,行平补平泻法,后留针30分钟。
2 常用经络及根据邪正关系确定治疗方案
王麟鹏教授多强调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在治疗偏头痛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偏头痛发作多为外邪侵袭阳经导致,《灵枢·经脉篇》中“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均是该经受邪出现头痛的记载,因此在治疗中应注重选择足太阳、足少阳穴位。中内邪则多侵袭肝经,《灵枢·经脉篇》中记载:“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可见肝经虽为阴经,但与督脉交于头顶。《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中曰:“足厥阴肝经见证,头痛,脱色善洁,耳无闻,颊肿”,便是足厥阴肝经受邪出现头痛的记载。因此对于内邪导致的偏头痛发作一定要注意肝经穴位的应用。
王麟鹏教授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中逐邪并不影响扶正,他认为在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中,逐邪应为主要的治疗思路,但患病时间较长或高龄的患者,久病体虚,治疗时也应注意扶正,即所谓“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针刺扶正时应以顾护脾胃、安神为主,因此更强调“老十针”[6]及五脏俞穴在体虚患者中的应用。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以“间断头痛10余年,加重1天”来诊,患者10余年前因外出头部受寒后开始出现头痛,右颞侧为主,呈跳动,伴恶心,每次持续数小时,呈中重度发作,多在受风受寒后发作,得热可缓解,疼痛发作前无先兆,有畏光畏声表现。近1年每月发作4~6次,头部怕冷。多次行头颅CT、头部MRI检查未见异常。1天前患者外出头部受寒,再次出现头痛,右颞侧为主,跳痛,疼痛程度剧烈,伴恶心,呕吐1次,自诉发作时不敢睁眼,在家中自服祛痛片稍缓解,今日再次出现疼痛来诊,刻下症见:头痛,右颞侧为主,呈搏动性,无恶心呕吐,睡眠差,纳可,二便调。查:舌质黯,苔白略厚,脉沉细。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服用硝苯地平控制片治疗,血压控制可,否认其他病史。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寒邪阻滞、经络不通。针刺治则:祛寒温经,疏通经络。考虑患者病因较明确,治疗首先取右颞侧膀胱经及胆经应用火针进行散刺(不选取固定穴位),应用贺氏火针中细火针(0.5 mm ×40 mm) ,用酒精棉球点燃后,外焰加热,针体至微红白。迅速点刺,深度约1~ 2 mm,并立即出针,用消毒干棉球重压针孔以防出血。后行针刺治疗,选穴:百会及双侧头维、率谷、太阳穴,使用华佗牌针灸针(0.3mm×40mm),诸穴均用平刺透穴法,进针约25 mm后捻转,以泻法为主,风池穴采用透对侧风池穴进针,进针约15 mm 后应用捻转,泻法为主,太冲穴直刺25 mm,留针30分钟。当日治疗1次后患者便感觉头痛明显缓解,后患者因工作忙碌,每周只能行针刺治疗3次,每次治疗均应用火针点刺右侧膀胱经及胆经,连续针刺2周,患者头痛发作2次,时间较前明显缩短,未再服用止疼药物,自觉头部恶寒恶风感较前好转。后再治疗2周,患者未再发作头痛,后停止治疗,随访2月,出现1次轻度头痛发作。
按 该患者为感寒后出现头痛,结合患者舌脉,辨证考虑为寒邪侵袭头部经络造成头部经络不通,出现急性头痛,因此在治疗时采用了火针点刺后复行针刺治疗的方法,火针点刺取其病侧膀胱经及胆经,既符合王麟鹏教授的经络辨证特点,也为阿是穴选穴,后应用毫针针刺加强疏通经络效果,患者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4 结语
针刺逐邪治法是王麟鹏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一套针刺治疗思路,认为“邪之所生”是疾病产生的基本因素。《黄帝内经》将能致人以病的各种内外因素均称之为“邪”,即“凡病皆因邪”。王麟鹏教授认为“邪”并不是单纯的致病原因,它贯穿于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甚至于治疗的全过程,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病理因素等。因此只有更好地认识到邪气的致病特点,才能认清疾病的本质。针刺只是逐邪的一个手段,因其治疗作用更直接,治疗手段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灵枢》中所谓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王麟鹏教授认为在偏头痛的治疗中逐邪与扶正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可以贯穿整个偏头痛的治疗周期,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逐邪方法。本文总结了王麟鹏教授逐邪治法治疗偏头痛的特色经验,希望能将其进行推广,使更多的针灸临床工作者了解应用。但对于有些病例还缺少长期的随访观察,需要在今后的临床中进行完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