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穴位按摩对股骨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2020-01-10黄梅费薇
黄 梅 费 薇
股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退,更容易发生该症。骨折后患者往往表现为骨折处肿胀、疼痛、下肢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予以有效处理,还可引起大出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目前手术是治疗股骨骨折的有效手段,其能够促使骨折部位修复,且术后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和效果。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予以康复训练的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需探索更有效干预方式[2,3]。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穴位按摩在较多疾病中均可发挥较好效果,但国内关于其在股骨骨折术后护理中联合运用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将两者结合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骨折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手术指征明确,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③单侧新鲜骨折;④年龄≥60岁;⑤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⑥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交流、认知、视听障碍;⑦获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②陈旧性、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骨折;③术前存在肢体障碍、残缺;④术前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⑤合并恶性肿瘤;⑥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⑦神经疾病患者。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 60~81岁,平均年龄(71.32±5.41)岁;患侧:左侧17例,右侧23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0例,高处坠落伤13例,压砸伤7例。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25±4.98)岁;患侧:左侧18例,右侧2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高处坠落伤14例,压砸伤5例。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术后营养支持、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常规护理,并予以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其行踝关节跖屈和背伸、股四头肌舒缩等活动,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进一步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膝关节持续被动功能锻炼,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强度,在X线检查且发现骨折处骨痂生成之后指导患者逐渐进行站立、负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Am-800型神经网络重建仪(丹麦Danmeter公司)的2个治疗电极于患侧伸肌肌肉表面贴敷,同时于健侧伸肌肌肉表面贴敷2个检测电极,于患侧肢体部位贴敷辅助地线电极,选择自动刺激,单向方波的输出波形,输出脉冲频率设定为50Hz,脉宽为0.2ms,刺激强度20~30mA,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分别为5~10s、10~15s,指导并协助患者患侧缓慢、匀速、用力进行伸展动作,20~30min/次,每周进行5次。同时行穴位按摩:选取丘墟、肾俞、八髎等穴,使用拇指末端对双侧穴位进行按压,力度以感酸痛、酸胀为宜,一压一松为1遍,连续进行20遍的按压,2次/d。
1.3 观察指标 ①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4]予以评估,优:干预后,Harris评分>90分;良:干预后,Harris评分75~90分;可:干预后,Harris评分 50~74分;差:未达上述标准。优良率=(良例数+优例数)/总例数×100%。②血液流变学:采集干预前、干预12周后两组空腹肘静脉血4ml,离心处理后,以LS300型血液流变仪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予以测定。③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ADL量表对干预前、干预12周后两组生活质量予以评估,SF-36量表[5]包含8个项目,总分100分,ADL量表[6]包含10个项目,满分100分,两表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结果
2.1 髋关节恢复优良率对比 干预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为92.50%,与对照组的7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对比[例(%)]
2.2 血液流变学对比 干预前,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mPa·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
2.3 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SF-36、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SF-36和ADL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
3.讨论
股骨骨折后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修复骨折,加以科学的术后护理及训练可改善患者预后。但以往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存在一定不足,仍有部分患者容易受手术创伤所致的患肢肿胀、瘀血、疼痛等因素影响,无法顺利完成功能训练,导致最终恢复效果欠佳,因此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方式,是股骨骨折术后护理研究的重点。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物理干预技术,能够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加速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使肢体运动反射弧更好的重建与恢复,最终提高康复效果。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时通过在患侧和健侧分别贴敷2个电极,能够使低频脉冲电流与激发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同步,加之降低传导中突触阻力、反射运动刺激等作用的影响,可促使肌肉节律性收缩,使肌细胞保持固有的舒张、收缩特性,增加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速度,促进肢体运动反射弧重建和恢复,而且通过对肢体局部刺激作用及肌肉持续收缩效应,还能够改善患侧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从而进一步提高骨折处恢复效果[7,8]。
穴位按摩是中医学中常用干预手段,主要通过对相应穴位采用手法进行刺激,激发人的经络之气,已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等目的[9,10]。本研究中主要选取丘墟、肾俞、八髎等穴,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能够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肾俞按摩刺激则可生精填髓、促进骨折愈合,八髎穴共八个穴位,因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故刺激该类穴位能够调经理气、壮腰健肾、行血散瘀。同时,穴位按摩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性吸收,提高疼痛阈值。
有研究证实了神经肌肉电刺激、穴位按摩用于骨折术后康复中的效果[11,12]。但尚缺乏两者联用于股骨骨折术后康复的报道,本研究为探索更理想的康复护理方案,将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穴位按摩联合应用于股骨骨折术后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干预后SF-36、AD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方案能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明显较对照组低,提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穴位按摩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结合,可发挥协同效应,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于患处,能够进一步提高血液循环、神经再生与传导功能、肢体运动反射弧重建与恢复,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