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临床特征分析*
2020-01-09朱晓倩
朱晓倩
婴儿湿疹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中医又称“奶癣”“乳癣”“旋耳疮”“湿疮”等。病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本文总结了我院108例湿疹患儿的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于上海市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皮肤科就诊的婴儿108例,监护人自愿接受并完成调查。
1.2 诊断标准婴儿湿疹诊断参照张学军主编的第7版《皮肤性病学》。婴儿湿疹的中医证候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胃湿蕴证、血虚风燥证。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性别不限,月龄1~12个月;2)符合婴儿湿疹的诊断标准;3)合法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脂溢性皮炎、痤疮、尿布疹等伴其他皮肤病者,伴皮肤感染者;2)伴发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者;3)伴发热者。
1.4 研究内容对患儿的月龄、初发复发、发病部位、皮损表现、一般情况、伴随症状、二便情况、舌象、指纹进行诊察,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方差齐性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分类变量采用率(%)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108例婴儿湿疹病例,月龄1~12个月,湿疹患儿的平均月龄为(4.32±2.96)个月,6个月以下77例(71.30%)。
2.2 婴儿湿疹的中医证型分布本次研究发现婴儿湿疹中医证型多见湿热浸淫证,其中湿热浸淫证87例(80.56%),脾胃湿蕴证2例(1.85%),血虚风燥证19例(17.59%)。
2.3 发病部位情况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数据分析显示湿热浸淫证湿疹发病时多累及头颈部(93.1%),而血虚风燥证者湿疹发病时累及头颈部者不足半数(42.11%);湿热浸淫证者湿疹发病时少数累及躯干后(17.24%),而血虚风燥证湿疹发病时多数累及躯干后部位(68.42%)。见表1。
2.4 瘙痒情况及其与发病部位的相关性本项研究中婴儿湿疹引起患儿瘙痒有48例(44.44%)。并发现湿疹发生于头颈部、下肢与瘙痒相关。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婴儿湿疹中医证型多见于湿热浸淫证(80.56%)。古代许多医家也认为婴儿湿疹病因与湿热密切相关。《外科正宗》中有云:“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心法》曰:“月蚀疮,又名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此次研究中婴儿湿疹就诊以初诊居多(83.33%),且病程较短,以急性发病为主。刘平[1]总结古代、当代医家对奶癣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婴儿湿疹急性期以湿热为主。
表1 中医证型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例,%)
表2 瘙痒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例,%)
本项研究显示,头颈部发病占首位。与申春平等[2]对低龄婴儿湿疹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一致。此外,早在《医宗金鉴》中就有“此证生婴儿头项。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的描述。婴儿皮肤薄嫩,抗损伤能力差,外界的理化刺激易对其产生损伤。由于头颈部直接暴露于外界,接触理化刺激的机会较其他部位多,因此皮疹多发于头颈部。吴颖等[3]在婴儿湿疹研究进展发现中医在治疗上疗效确切,作用肯定,结合西医治疗取长补短。根据提示湿热浸淫证多累及头颈部,血虚风燥证多累及躯干后,这给予中医临床药物选择以及药物剂型一定提示。目前关于皮肤瘙痒的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称角质形成细胞可通过产生瘙痒相关因子和介质介导瘙痒,还可通过活化其表面多种受体引发瘙痒[4]。本次研究发现头颈部、下肢患有湿疹的患儿,瘙痒的比例更高,这能为进一步了解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给予新的启发。
婴儿湿疹是婴儿皮肤病中较为常见的皮肤疾患,并有逐年升高趋势,北京市海淀区针对2177例42 d婴儿皮肤体格检查,皮肤病总检出率92.1%其中婴儿湿疹57.9%,位居第二位[5]。了解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鉴于其头颈部的多发性,在预防调护方面,需要注意头颈部皮肤的保湿,以隔离外界的理化刺激。此外,根据中医证型与发病部位的关系以及瘙痒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在用药以及药物剂型方面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