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夷早期文化关系考辨
2020-01-09贾文彪
贾 文 彪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学术界曾质疑过夏商王朝的客观存在,后随着安阳殷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商文化得以确立,尤以早商文化的确立,虽距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相差甚远,至少将中国有据可查的信史向前推了近千年。也正如此,商族人创造的先商文化成为中国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以此来探寻先商文化和夏文化,乃是中国文明探源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以传统史学所认同的商出于夷的主流观点为基础,试图通过结合先商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共有特征,就商夷两族的关系进行考证辨析。
一、商、夷概念的界定
商族作为夏王朝的一个部族,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东夷族的旁支,商出于夷也是传统史学的主流观点。从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帝喾是殷王世系中最早的商先祖[1] 5。同时帝喾又是东夷始祖少昊的孙子[2],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存有帝喾陵。以帝喾为纽带,商与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商的概念界定
帝喾与契虽为父子,然而真正的“商”始于有“玄王”之称的契。《国语·周语》曰 :“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3]95由此可知,契是商族发展的奠基者。《史记·殷本纪》记载曰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姓。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4]67商始于契并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壮大。《通志·氏族略》也说道 :“商氏,子姓……商始祖契……舜命契之司徒,封于商。”[5]38商先王由契始至汤,前后经历十四世至汤建立大商王朝,前后与夏王朝并行存在。“商”从上层建筑上分为商部族与商王朝,从意识形态上涵盖先商文化与商文化,本文所指的“商”是意识形态领域与夏文化并行的先商文化,族属为商族,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二)夷的概念界定
夷指先秦时期东方的居民,因此也称东夷,是当时以中原为中心而对周邻的称谓之一,《礼记·王制》曰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6]155史前未见有夷的称谓,仅有关乎夷族的著名人物,如太昊、少昊、蚩尤、皋陶、伯益等。夏称“九夷”,商曰“夷”“夷方”,周及以后称为“东夷”,至秦完成大一统后,“东夷”的称谓随着民族的大融合而逐渐消失。考古学上的东夷族是指黄河下游居民的总称,东夷文化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贯穿史前和整个先秦时代。栾丰实认为 :“‘夷’是夏商周中原地区的居民对海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地区的称谓,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考古文化的族属为东夷族。”[7]本文的“夷”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古老民族的统称,所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山东、豫东、皖北及苏北地区,主要涉及龙山、岳石两种考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商族属为商族,夷族属是东夷族,两个古老民族在年代上交叉重叠,在地域上共存共生,从而产生了相近的考古文化。结合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可知,商出于夷,并受其影响逐步发展壮大,至汤时以革夏命,创建了闻名于世的大商王朝。
二、商夷早期族属关系文献引征
契受封的商只是夏王朝的附属小国。《诗·商颂·长发》有这样的记载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8]301契的封地刚开始很小,所辖的区域也很小,由此可知,商族起初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族,在玄王的带领下,商部落逐步发展壮大,到相土时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大部族。因此,有关商夷关系的文献记载,当从契始。
有关商族起源的文献考证,笔者曾有过系统的研究[9]。除此之外,结合商周时期盛行的禘祭文献分析,商先祖和早期的东夷族关系甚密。禘祭是天子主持的对包括神话传说的先祖们的重大祭祀活动,《尔雅·释天》曰:“禘,大祭也。”[10]245中国早期文明的三皇五帝,虽有诸多文献资料记载,但多带有神话色彩,再向前追溯商族创造者契的祖先,更充满了神话传说的色彩,同时也包含有可信的史实。
《礼记·祭法》曰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6]599禘、祖、宗皆是宗庙祭名,殷人用禘祭和祖祭分别祭祀帝喾和契,显然是将帝喾、契视为神祖和先祖。至于帝喾与东夷族的关系。徐中舒有过详细的论述 :“高辛氏帝喾与太皞、少皋有关。喾,皞古音都是幽部互通,皞即高氏的郜国。少皞氏故地在鲁,太皞氏在陈。这是皞族迁徙于不同地区而取名的。古史中称一些原居住地多称‘少’,少即‘小’,是指该族早期人口稀少势力弱小时期。‘太’即‘大’,乃该族后来迁徙新地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时的称号。”[11]19郜国在春秋时期被宋国兼并。《左传·隐公十年》有载曰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12]33由此可知,郜国与宋国相隔不远。《大戴礼记·五帝德篇》曰 :“帝喾是高辛氏。”[13]128商丘现有高辛镇、帝喾陵,与史载的高辛氏地望十分吻合。早期商夷的关系正如王震中所言 :“有娀氏来到商地之后,与来自东夷集团的一支人们因通婚而融合,形成了契及其之后的商族。”[14]14
《国语·鲁语》云 :“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15]110商人祭祀虞舜为神祖,更说明商夷同根同源。虞舜是东夷人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其中《孟子·离娄下》明确说道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16]170虞舜是上古时期的重要领袖,他所领导下的有虞氏部族在当时也是十分强大,其中所述的虞国地望也有专门的文献记载。《左传·哀公元年》有少康逃奔有虞之事,杜预集解曰 :“有虞,虞舜后。梁国有虞县。”[12]984随着豫东考古资料的公布,有虞氏文化也逐渐明了。20世纪80年代,李伯谦对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的族属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 :“梁国虞县自古以为就是虞国旧地,有虞氏与东夷关系密切,造律台类型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有虞氏文化。”[17]徐旭生也认为,帝舜为有虞氏,既然有虞氏祖祭颛顼,商人禘祭舜,说明他们的氏族一脉相承[18]86。
商最早出现于虞舜时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部族或成员之一,然而商绝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产物,商受封之前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部族人群,商族人之所以禘祭神祖帝喾和虞舜,正与商夷早期关系相吻合。
三、商夷早期文化关系辨析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商夷早期文化的交汇区主要集中在豫东地区,亦是商族起源文化的主要分布范围。考古学上的豫东地区是指今天的河南商丘地区、开封地区、周口地区东部、鲁西南地区以及皖北地区,也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南、京广线以东、鲁西南和皖北地区[19]40。豫东地区的早期文化亦可谓豫东先商时代文化,主要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豫东先商时代早期文化以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为主,其文化分期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因此,商夷早期文化的关系即是豫东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又因两种文化毗邻,且文化特征相近,本文拟对两种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探究两者的文化关联。
(一)豫东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
豫东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北至山东梁山一带,南至周口的鹿邑,西到开封的杞县,东到安徽的萧县。主要遗址有梁山青堌堆、菏泽青堌堆、曹县莘冢集、杞县鹿台岗、睢县周龙岗、萧县花家寺、商丘坞墙、夏邑清凉山、永城黑堌(孤)堆、永城王油坊、鹿邑栾台、永城造律台、柘城山台寺、菏泽安丘堌堆等14处遗址。其中因永城造律台遗址发现得最早,又称造律台类型[20]。通过对豫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综合分析,豫东龙山文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
1977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二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王油坊、黑堌堆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龙山房基形状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为多间连排房屋的地面建筑,两室间有隔墙,各室内均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烧灶。房基羼细小的料礓石块加以坚固,墙体多采用草拌泥夯筑而成,并使用错缝垒砌技术筑造土坯,同时居住面还涂上了白灰面、草泥土面或烧土面,说明当时的居民基本结束了地穴、半地穴的混居生活,进入了家庭生活的文明时代。水井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凿井技术,发现的水井多为圆口,直壁,并附有陶质汲水器。出土的墓葬较少且无随葬品,多为儿童墓,见于建筑遗迹中,可能与建筑遗址的奠基祭祀有关。其中在平粮台遗址中发现有儿童的陶棺墓。
豫东龙山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褐色陶、红陶和黑陶。制作方法以轮制为主,也有手制。纹饰多为方格纹,其次为蓝纹和绳纹,还有弦纹、镂孔、划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器形多为侈口深腹罐、敞口碗,其次为罐形鼎、袋足甗、圈足盘和平底盘(盆),还有甑、带柄器和器盖等[19]。
柘城山台寺遗址是豫东龙山文化遗存中的典型代表,其文化层分三期六段,涵盖其他同类遗存的相近文化因素。王油坊龙山文化相当于柘城山台寺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具体是王油坊遗址龙山文化分化层分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文化中的球形鼎、深腹罐、高领罐、瓮与山台寺龙山文化的中期四段相近,中、晚期的方格纹球形鼎、子母口缸及圈足豆均与山台寺晚期的五、六段相近。另外,鹿邑栾台、杞县鹿台岗、永城黑堌堆龙山文化遗存相当于山台寺同类遗存早期,杞县段岗龙山文化遗存相当于山台寺龙山文化遗存的中晚期[19]。柘城山台寺龙山文化三期普遍存在于豫东龙山文化遗址,而且文化特征大致相同,由此可知,豫东的龙山文化年代相当于同类文化中的中晚期,其文化因素必然受相近较早同类文化因素的影响较深。
(二)豫东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
自1928在山东历城县城子崖发现龙山文化以来,历经90余年的研究,龙山文化已成为夏商文明研究的关键内容。安志敏最初将龙山文化分为沿海地区、中原地区和江浙地区[21]。夏鼐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中说道 :“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一种晚期文化。”[22]栾丰实将龙山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作进一步划分,广义的龙山文化主要包括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山西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狭义的龙山文化指最初发现的文化类型,即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23]。栾丰实认为,王油坊类型属于山东龙山文化范畴,但因分布范围超出山东境内,称其为“海岱龙山文化”一个类型更加恰当[24]。
综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可知,盛极一时的少昊部落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其文化为尹家城类型,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典型类型,主要分布在汶泗流域,北起泰山,南至苏鲁边界,东到枣庄、平邑、莱芜一线,向西越过京杭大运河,主要包括尹家城遗址和西吴寺遗址(见图1)。出土的陶器以灰、黑陶为主,器表饰蓝纹、绳纹和方格纹为大宗,子母口陶器相对发达[25]。从尹家城和西吴寺两个遗址出土的典型陶器分析,尹家城类型的龙山文化与豫东龙山文化相近,且年代较早。
图1 尹家城类型分布范围示意图[25]
尹家城类型的陶鼎有罐形和盆形两种,其中以罐形鼎为主,多为夹砂陶,轮制,折沿,侈口,罐形腹。早期的罐形鼎深腹,圜底,扁凿形足,唇缘有一周凹槽,腹饰蓝纹,与造律台类型龙山文化罐形鼎特征相似(见图2)。具体形制可参见尹家城M108:1[26]90和西吴寺H653:4[27]33。
尹家城类型的罐器数量最多,深腹罐占据多数,在器形上与造律台类型相似,不同的是尹家城类型多为夹砂陶,与造律台的泥质灰陶有所不同,尹家城类型在年代上早于造律台类型。
尹家城类型的袋足甗多为夹砂陶,方唇多于圆唇,大多为分档袋足,也有部分分裆略浅,其中两件B型甗为鸟首形足或铲形足比较特殊。
图2造律台类型与尹家城类型陶器比较图
尹家城类型的盆的数量仅次于罐,持续时间长和数量多的主要为大平底盆,与造律台类型的大平底盆形质上相近,多为大口微外侈,直臂,大平底,在陶质上多为泥质陶。
浅盘豆是尹家城类型的重要器形之一,数量较多,盘腹也是由深变浅,盘壁外折的位置由下逐渐上移,下腹由斜到近平。尹家城后期的浅盘豆特征与造律台类型的敞口、折沿、浅腹特征相近。
子母口器盖是尹家城类型与造律台类型共有的陶器,其特征均是喇叭形钮,直壁,在形制上两者完全一致[24]。
综合尹家城类型与造律台类型的典型陶器比较研究,可知造律台类型同尹家城类型属于相似的龙山文化类型。栾丰实认为,两者同属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类型,其中尹家城类型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25]。造律台类型的年代在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600年[24]。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在年代上略晚于山东龙山文化,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大汶口文化,并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讲,即来源于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在类型划分上为尉迟寺类型,而豫东大汶口文化则来源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28]67-68。追踪至此不难发现,豫东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最终根源均来自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传统史学认为,东夷族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创造者,而商又出于夷,这与山东龙山文化、豫东地区龙山文化的关系十分一致。
四、结语
龙山时期的少昊部族作为东夷文化的创造者,长期活动在黄河下游的汶泗流域。随着东夷部族的发展与壮大,少昊后裔契创立了商部族,少昊部族的文化也由汶泗流域逐步向商部族的豫东地区蔓延并发展。从出土的考古资料发现,商部族早期的豫东龙山文化相当于紧邻的东夷部族汶泗流域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其文化特征十分相近,继续向前追溯两种文化的更早来源时,商夷两种文化更是同根同源。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这与史载的“陈,太皞之虚也”[12]825恰恰相符。汶泗流域的考古工作也有很大的进展,在泗水尹家城遗址发现了一些规格较高的龙山文化晚期墓葬,虽逊于西朱封M202,但墓主人也应是对当时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贵族[29]。曲阜现有少昊陵,但未发现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商丘现有帝喾陵,也有宋国故城遗址,宋城下面是否还有更早的城址尚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与线索。
(本文特别感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俊杰教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