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2015-07-29于海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7期
关键词:岩画

于海芹

【摘 要】2014年在山东省日照市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岩画,岩画内容与古代祭祀有关,体现了东夷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岩画的发现填补了山东无此时期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岩画 崇日文化 莒文化 东夷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很早就通过刻石的方法来记录、描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除南极洲之外,世界各大洲都发现过岩画。中国的岩画从制作工艺和分布范围上来看,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分布在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北系主要分布于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地。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江苏、辽宁、河南等地都发现过岩画,山东发现岩画较晚,最早的岩画是2009年在临沂市平阴县狮耳山及周围几座山上发现的,从岩画内容有“牛耕”等画面来看,此处岩画应该是农耕文明时期或金属器产生以后的产物。而2014年在日照莒县发现的岩画则为更早时期的岩画,因此也有更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其文化价值进行简单分析。

一、莒地岩画概况

莒地岩画正式发现时间为2014年,发现地点为山东日照市莒县中楼镇马鬐山南麓。马鬐山距莒县县城34公里,岩画位于该山南麓一块被当地村民称作“帽盔石”的石头上(见图1)。该石东西宽450厘米,东北西南长430厘米,西北东南长660厘米。 中楼镇原属莒县,2012年划归日照市岚山区,此处属于典型的莒地文化区。

此处发现的岩画从构图上来说,从南往北分为三部分。最南部的一部分画面由三个图案构成,底部是一长方形框,中部为一蹲踞式人形,上部为带有光芒的太阳,整个图案构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特征。中区的画面主要有三层,底层也是一个长方形框,应为祭坛,中间一层的图案以一个石穴为中心,石穴为圆形,外部有一长方形框,南北两个方向都有横线,横线组成类似八卦的图形(见图2)。上层是一个人形,有胳膊、身躯和腿,因年代久远头部已经模糊不清。人的两只脚分别踩在一个似为“雷”形圆球上(见图3)。北区的画面是一个圆环,圆环下面有一个很大的钺。此外,画面上还有许多别的图案及符号,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难以看清。

二、莒地岩画是莒文化区崇日文化的文物佐证

综合分析岩画画面内容,此处应该是一个祭坛,祭祀的是太阳,岩画反映出古代东夷人对太阳的崇拜,是研究东夷人崇日的重要证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断定这一点。

首先是岩画所处的总体位置,刻画岩画的“帽盔石”地处马鬐山东南麓,这和同时期其他地区祭祀太阳神的位置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有许多族群有祭日的习俗,祭坛多数设在东南方。例如:北京日坛位于北京城东南方,同处于莒文化区域的尧王城遗址也有一个祭日的地方—天台山,也处于尧王城遗址的东南方,这显然并不是巧合。从天台山出土的文物其年代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由此来综合断定,此处岩画应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岩画,祭祀内容应与太阳有关。

其次从岩画的总体特征来看,岩画是人类早期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早的岩画大约出现在四万年前。岩画多数是人类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时代的作品,它是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或在露天的单个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岩画多数都表现出与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相关的场面。从此处岩画的总体特征看,其属于多幅画面的组合,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通过人踩在“雷”形的圆球上看,与早期对神灵的崇拜有关。综合分析各幅画面内容,此处应与祭祀有关,同时,通过画面的太阳图案来看,应该体现了古代东夷人对太阳神的崇拜。

东夷人崇拜太阳具有很多种表现,此处发现岩画则与其他文物形成互相印证的关系。

(1)日照地区曾经在莒县陵阳河遗址以及尧王城遗址出土过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图像文字—陶文。其中一个文字由“日云山”三部分组成(见图4),该文字在2014年出版的七年级《中国历史》课本上册第41页上半部分刊登,并确定为原始文字。该文字描绘的是五千年前春分和秋分那天,太阳从寺崮山上升起的景观,同时考古专家公认这是日照远古先民崇拜太阳的考古学证据。

(2)日照地区有崇拜太阳的习俗,也可以作为古代东夷人崇日的证据。东夷文化区有多处祭祀太阳的遗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日照天台山就是考古界公认的祭日遗址,在交通不便的原始社会,同一民族有不同的祭日地址也是可以理解的。

(3)莒地有多处以“日”为地名的命名方式。如“日照”即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汉代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这些地名充分体现了莒人崇拜太阳的遗风。从莒州博物馆馆藏汉代出土墓葬的石阙门上方都雕刻有太阳的图案,从莒地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的祭日活动等方面上看,莒文化区从古至今一直有祭日的习俗,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岩画正是体现了莒地人民对太阳的崇拜。

三、莒地岩画对东夷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这些岩画由莒县博物馆原馆长苏兆庆先生提出前往考察,是其与一行考古专家在2014年4月予以发现的。此前,苏兆庆曾听在中楼镇工作过的宋成泰说马鬐山南麓的石头上有古文字。 据苏兆庆分析,该岩画应为一处祭祀太阳的祭台,与莒县在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文有一定联系,内容均为太阳崇拜。“我分析,这处岩画应为龙山文化时期所作,距今约有4600-4000年。在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莒地发现岩画,其价值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苏兆庆说。苏兆庆是莒文化研究专家,对莒文化研究深刻而独到,是莒地文明的重要发现者和推广者,因此他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山东地区此前只在平阴县发现农耕文明时期的岩画,尚未发现历史如此悠久的岩画,所以此处岩画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东夷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东夷人有原始的太阳神信仰,这种信仰在民间与上层社会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这种原始的信仰从某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而东夷人把太阳作为图腾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马鬐山东南麓的岩画填补了山东地区从未发现过同时期岩画的空白,对研究东夷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此为标志,莒县无可争辩成为中国文字的发源地,并将中国文字史上推一千多年。

参考文献:

[1] 鞠志国、范海钧.日照太阳文化初探[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苏兆庆.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A].琅琊与徐福研究论文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于省吾. 关于古字研究的若干问题[J]. 文物,1973(02).

(本文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博物馆)

猜你喜欢

岩画
观岩画
1.7万年前的袋鼠岩画
来自远古人类的“密语”
岩画诗
花山岩画或破广西零世遗
阴山岩画
阿尔泰发现大规模岩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