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2020-01-09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14;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一、引言
当前,作为新时代新战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逐渐成为时代最强音符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积极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还将对高职院校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进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创教育与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他希望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而后,党和国家又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加以大力推进。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至此,双创、供给侧改革等词汇已经成为新时代催生和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热门关键词。
(二)基于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分析
双创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基本创业素养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创业行为获得最大经济收益。双创教育则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教育行为。这里说的创新,包括但不仅限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策略创新、思维模式创新、品牌定位创新等多个方面。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而高职双创教育的重点则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利用所学职业技能,进行团队合作,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最终获得更高经济利益。由此可见,高职双创教育并非传统就业教育的补充,而应该是就业教育的更高维度。
供给侧改革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四大要素。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还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并非简单经济领域的“供给管理”。其实质应该是结合经济学供给侧的劳动力要素和创新要素进行诠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双创人才是创新创业大市场中的供给侧,一是要站在系统思维和全局战略的高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追踪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超前把握市场动向;二是在集聚创新要素,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全方位的结构性改革;三是通过建构和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从理念更新,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的目标协同,科学化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创新,以及优化环境和政策保障等形成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等。
二、关于高职双创教育供给侧调研现状及问题
为更好的了解高职双创教育供给侧情况,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调查法和统计调查法的方式对天津地区进行调研,先后走访7所高职院校(含5个高职众创空间)、4个企业众创空间、20个校企合作单位发放问卷,分别对学生、专业教师、创业指导师、企业负责人进行实地调查,总结了各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并按照内部和外部的两个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职双创教育供给侧调研现状总体描述
1.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观认知
课题调研主要针对理工科专业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调查发现,75%的受访学生认为在高职阶段接收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并且初步形成了自己对双创教育独特的认知,但是其认知仍然存在偏差,有44%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自己创办企业,他们对双创教育的理解狭义化。有55%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针对少数同学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这项调查中,有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最主要缺乏的是创新能力,其后依次是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他们普遍认为创业实践是快速提升双创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有创新创业意向或正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学生进行访谈,其表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缺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双创活动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2.师资、院校等内部创新创业环境现状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性质方面,课题组发现有63%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原先为负责思想政治工作或招生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17%为专业课教师,20%为其他教职工。在担任过创新创业指导师的教师中仅有8%具有双创经历,35%的有下企业实践经历或企业背景。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观意愿方面,51%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35%表示动力不足。
课题组访谈发现,教师对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上存在差异,部分教师认可双创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仍有部分老师认为双创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谋生,满足生存需求的手段。对于双创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定义上,教师们也没有形成共识,多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针对校外兼职双创教师的授课情况,调研发现有45%的同学表示参加过校外“创业导师”进校园的宣讲课,但其中75%的同学表示此类宣讲课更像是“成功学洗脑讲座”,对双创活动帮助不大。
所有被调研院校均开设了双创教育课程,但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思修课基础上改进而来,实践课程比例均在10%以下。只有约15%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较为系统。针对双创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的调研中,有68%的受访学生表示二者应该密切相关,但仅有12%的学生认为上述两类课程教学做到了相互融合。对有双创意向或正在进行双创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表示现行的双创教育课程对其帮助不大。
另外在针对学校众创空间的实地考察中发现大部分利用率低,运营状况不佳,学生创业团队的入住和孵化情况不理想,且学生创业项目单一(多为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等现象。
3.政策、企业等外部创新创业环境现状分析
95%的学生对学校响应政策设立大学生众创空间,持支持态度。但在针对国家、地区双创政策的调研中发现,只有8%的学生对相关政策十分熟悉,20%的学生表示从不关心。针对双创资金问题,通过对正在进行双创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有48%表示没有得任何支持,其创新创业完全是依靠自己和家人的协助。可见,各级相关政策的“供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针对企业参与双创活动的调研中,有40%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校企联合主办的双创教育活动,他们最希望企业提供的是实践活动的机会。对正在进行双创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有65%的学生希望得到企业双创资金支持。在针对科技型、生产型、综合型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双创成果转换为企业生产力的兴趣点较低。在针对校外众创空间对高职学生的接受度的调研中,100%的校外众创空间表示特别欢迎。但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双创成果转化的效益问题上,有55%的企业持消极态度。
(二)高职双创教育供给侧调研问题总结
1.人才供给中的资源要素投入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内(校内)外(政府、社会、资本、企业等)环境共生链至今并未打通,社会各界出现了对双创资源的重复性投入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内部的创业基地、孵化中心严重同质化,难有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甚至出现了争抢创业团队的现象。高职双创活动的内外环境支持要素间存在壁垒,双创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缺乏流动性,人才供给的生态闭环尚未形成。
2.人才供给中的创新创业产业结构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要素水平,摆脱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固有模式,一直是我国供给侧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同样,在双创活动的人才供给中,也存在着类似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双创活动中的“互联网+”和“文化概念”项目种类异常繁多,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特色技能型专业的学科优势无法体现,其他专业背景的双创活动少之又少。“互联网+”和“文化概念”项目概念热、成本低、融资易、见效快,加之当今社会对双创活动的引导多在重视知识产权和项目增值方面,因此那些需要厚基础、稳发展、重科研的项目往往不会引起双创学生的兴趣。殊不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在发展调整阶段的痛点是多方面的,重点发展文化和互联网产业虽无可厚非,但此类行业也存在门槛低、易复制等弱点,同时忽视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不利于广大双创人才和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
3.人才供给的质量问题
自教育部2016年规定高校开设双创教育课程来,各高校掀起了一阵创新创业高潮,但各方面配套措施的发展和双创课程的快速普及存在差距。除上文提到的政府政策落实,社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等内容外,在教育层面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创教育氛围不浓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教学方式呆板,课程体系单一,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师资力量不匹配,教学配套设施和资金以及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低等。特别是上层结构设计和整合意识的不足,让优质教育资源呈散点分布,使双创人才供给的质量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供给侧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维和动力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从小接受的多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不习惯于主动思考提出新方法、独立分析得出新结论的学习模式,他们也很少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普遍缺少创新思维和创造激情。更有甚者由于从小学习成绩不佳,经常被老师家长否定,所对大学生双创活动自信不足,缺乏兴趣。
“98后”大学生,往往更注重生活品质,缺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虽然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接触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对于双创活动,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多,行动上的兢兢业业少,很难将创新思维转化成实际项目。
(二)校园双创教育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建设薄弱
从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课教育的融合角度分析,两者存在严重的脱节。双创教育作为一套全新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并未以主干课程的形式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被排除在学校的主要教学工作之外,其位置极其边缘化,无法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
不少学校的双创课程设置碎片化,教学过程中大量沿用就业指导书籍或教师自制PPT,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配套教材,尤其是双创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实践课程,教学仅停留在指导层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无从发挥。
(三)教师能力缺失难以应对双创教育发展
双创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同时或部分具备良好的研发能力、统筹能力、创业经验、管理能力中的一项或多项才能基本具备指导高职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中担任双创导师的多是辅导员,他们往往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实战经历等教学要件,对学生进行的指导也基本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一批批校外兼职讲师被邀请到学校传播双创理念,他们往往会以生动的例子和经历来感染受教者,也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们职业规划带来正面的影响。但随着此类讲座的频繁举行,一些鱼目混珠的“企业讲师”借机混入校园大谈“成功励志”,甚至推销商品,直接影响教学秩序。
(四)双创资金不足,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首先,对高职学生双创政策的宣传、落地工作仍不到位,致使高职学生双创政策信息不对称。其次,目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多针对高职毕业班或已毕业学生,对在读的低年级学生的支持政策仍不足。再次,政策范围内对高职学生最为关注的资金支持、创新技术转化等问题缺少优惠支持。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政策的落地环节,存在执行不严谨、审核流程过于繁琐,缺少配套监督机制等问题,使得真正享受到政策福利的双创活动比较有限。
(五)尚未形成多元主体联动有效的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一定是在有效的治理体系支撑下展开的。双创活动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企业、学校和学生、教师等多元主体,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体制机制是形成治理体系的前提。然而各主体在体制机制上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缺少目标共识和协同意识,统筹联动效率极低。院校的双创基地项目的上马,多有上级行政部门的强制要求,而企业的双创基地的设立则更看重政府的政策补贴。由于高职院校行政体制的封闭性、企业的趋利性、以及各合作主体间的权责界定不明,政策保障不到位等治理要素的缺失,使得高职学生的双创活动需求和高职双创人才的差异化发展难以满足,制约了高职双创教育工作的推进。
四、高职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一)良好的政策先行,拓展双创资金投融资渠道
在政策制度上,制定者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帮助高职院校明确双创教育的定位,有意识地引导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改革,减少制度上的障碍,简化各类手续,特别是在政策落地环节强调责任到人,对那些执行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要引入惩罚机制。要完善成熟的金融体系吸引高职学生加入双创队伍,要加大各类政策的宣传力度,对优质双创项目予以鼓励和奖励,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扩大影响。
(二)高职的精准定位,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双创与专业相结合
为解决双创教育课程零散化、边缘化的问题,有必要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课程体系。纵观两者的关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终极目标一致,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创新精神与高职专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模式本质相通。可以说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基础,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无论创业、就业,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和自身的知识结构密不可分,系统的专业学习是立足社会岗位的保障,而完善的双创教育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生涯的层次。具体来讲,要在基于学生专业背景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双创教育系统化的和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相关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体现双创能力指标。同时还要注重双创课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增加创新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把创新创业活动单独作为一个实训环节进行模拟体验。
(三)改进教学教法,强化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严把“双创导师”质量关
双创导师不应仅仅局限于辅导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思路,把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责任分担给全体任课教师。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在其各自研究领域引导学生共同创新,并鼓励师生把创新成果用于创业活动,提升职教层次。同时,还要要求专业教师把双创教育理念和各课程教学任务紧密结合。借助于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校内双创导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还应当继续引入行业人才、“创业达人”入校园,建立双创导师人才库。
(四)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搞好现代化双创教育必须建立“协调共进、多点互动、精准平衡”的生态体系。即要同时提升多元主体的素质,形成政府促进、企业引领、院校助力、师生共进的良性发展,加大双创教育供给侧教育资源的储备。各地区要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防范相似双创项目扎堆上马、引发无序竞争,要优化教育结构,探索分类施教,引入考评淘汰制度。
针对于目前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同质化、粗放化、低效化的问题,要引入退出机制,适时把政府和高职院校从运营主体中脱离出来,引入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源,优化其运营模式,把诸如场地管理等琐碎的工作交给专业的社会企业去做,这样既能吸引企业参与,又能使高职院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双创教育的体系建设中去。
同时,高职院校要有预判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在保证先进性、稳定性、不盲从的基础上,淘汰招生少、就业差的专业,增加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专业。要打破系部、院校、校企间的壁垒,借助成立职教集团、线上平台等方式整合教师团队,并根据企业岗位目标,改进课程设置,推进广谱式双创教育,力求达到高职双创人才“需求端”和“供给侧”的新平衡,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