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批判性思维
2020-01-09高联合
高联合
论批判性思维
高联合
(黄淮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性、反思性思维,理性是其精神特质,反思是其固有属性,同时也是其养成的实现路径。批判性思维的功用在于形成内心信念,指导外在行动,提升生活质量。
批判性思维;合理性;反思性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正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活着,并且还要继续生存、生活下去,直到终老。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不了解到不甚了解到较为了解再到完全熟知。然而,完全熟知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似乎是一种理想境界。实际上,作为普通人,一生只是在不断地提高认识世界的层次,其认识世界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万能的认识方式或思维方法,以保证能够发现世界万物的真相。但是,有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有效接近事物的真相,使个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最佳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就像其他语义丰富的名词或概念有很多种定义的方法一样,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也有多种定义的方法。然而,不论人们从哪一个角度定义批判性思维,其中都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本质要素。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者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难能可贵,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并且启发后人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探寻。教育者普遍认为,鲁莽地得出结论或者不规范地、不假思索地任凭下意识做出决定不是批判性思维;不能抵制诱惑,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因素的干扰而做出的盲目行动或反映也不是批判性思维。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①这一表述曾得到欧美学术界的认可。最新的批判性思维概念是美国“卓越批判性思维国家委员会”前主席理查德·保罗提出来的,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2]。
排除不是批判性思维的清单,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它是一种合理性的思维,理性是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它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它常常回看、分析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接受理性的评估,以便做出新的判断;它又是一个自我校准之后才做出判断的思维,其目的在于优化思维,改良信念,提高行动效率。
二、批判性思维是合理性的思维
人的认识能力来源于两个部分:感官和思维。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它们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感官通过官能得来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例如一只老鼠,它只能照着它的感性认识活动,见了可吃的东西就吃,听到可怕的声音就跑,它的认识和活动,都只限于感性的阶段。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官,获得视、听、嗅、味、触等方面的感觉,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和其他动物共同具有的本能性认识,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人类有别于并高于禽兽的地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人脑借助某种特定的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的规律性联系。思维的发生过程总是在借助“一定中介”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基础上,然后进行推理,即从已确知之事物“跃进”到有根据推定的另一未知事物。从现实性的角度看,人类的强大也就是思维能力的强大,人类借助思维完成先知先觉,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增强内心的信念,根植成信仰,最终自觉自己的行为。但是,思维过程的这一“跃进”不是随便完成的,而是借助理性铺路完成的,也就是说,理性贯穿于这个思维过程。人们在推理的时候,是以“理”为前提的。例如,气象学家在判断晚霞与明天是否天晴之间的关系时,是以气象学之“理”为依据的;同样,物理学有物理之“理”,化学有其内在的“理”,管理学也有其内在的“理”。人们常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是人类借助理性铺路完成对未来预知这样一个思维过程的摹写。
感性认识不能自然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中间需要借助概念这一中介才能完成。概念是人的认识经过感觉、知觉、表象之后从具体事物当中抽象而产生的。“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3]如电脑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个人看见一台电脑,不知道这就是电脑。但他今天看见一台电脑,明天又看见一台电脑,看到第30天,他才知道这就是电脑。对于这个人来说,这个“电脑”并不是第30台电脑,而是电脑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的节点,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提升并最终沉淀下来的过程;概念形成之后,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点,形成判断,进而推理、论证,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论理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认知之后的又一新阶段,是对以前理性认识的再审视,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一般的思维相比,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始于质疑,止于决策,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质疑不是情感性的怀疑,而是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疑问。当证据不足时,就保持悬疑状态。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论证是好论证”。运用理性,考察论证和构建新论证的过程,就是贯穿批判性思维的全过程。依靠理性澄清概念,依靠理性审查证据,依靠理性进行推理和论证,依靠理性补充隐含假设,依靠理性与对立方进行竞争和对话,等等,都是用理性这根红线穿引起来的。思考不在于坚持什么样的主张,而在于支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和推论,在于对这些理由和推论是否做过推敲、验证和评估。思考过程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而是要合乎理性。批判性不是简单的批判,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即按照交流双方共同认可的标准去讨论,去探讨真理,达成共识,因而多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是合理性的思维。理性,源于理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给自己或者给别人一个理由。从量的角度看,理由越充分越好;从质的角度看,质量越高越好,因为它是“好理由”。什么算作“好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理由当中凝练出来的本质东西(或者说“理由”质的规定性)就是理性。任何理论都是以理性为线索建立起来的。理性获取的途径,除了刚才说的可以从理由当中提取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现有的理论、掌握现有理论而获得。前者是生活实践,后者是读书掩卷思考后的精神沉淀。合理性,就是按照理性铺就的道路思考,对照理性的标准找差距,在方向上纠偏、校正。
三、反思:批判性思维的实现路径
以理性为基础,批判性思维对前置思考进行再思考,特别包括对自我思考的思考,思考前置思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细致、深刻,是否充足、多样、全面,等等。反思可以发现前置思考的缺点或不足(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并知道如何改进。在训练思考的能力时,它还有助于找到正确的思想和知识。因而,作为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习得。反思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方式,同时也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实现路径。
反思,有助于获得思维公正。任何一个人总是出生并成长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这种地域就是人心灵深处的故乡。人提起故乡总是亲切的、深情的,因为那一片山水曾经养育了他强壮的身体,赋予了他生命的灵气。长大后,人离开故乡,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人的思维总会受到故乡地域文化的限制(或者总是以故乡为参照),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遮蔽性。比如,一个生长在河南的人,会天然地认为河南烩面最好吃,而一个生长在四川的人,会认为四川火锅是天下美味,生长在湖南的人,会认为湘菜是天下佳肴。当我们生而为一个中国人,就会天然地认为,一切对中国好的事情就是好的,对中国不好的事情就是不好的。由于每一个人最初都有天然惯性的思维,因此在很多人的大脑中有很多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遮蔽性的想法时,思维的公正性也就被遮蔽或隐藏了。这时,人们会用双重标准看待同一件事情,这看起来好像没有错,但这不是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再思考,特别是要针对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
批判性思维从反思开始。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反思之人总是从自己出发,“为自己、靠自己、对自己”,经常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跳出自我,进行反思;或者针对自己或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这是批判性思维者的习惯性动作。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的人,他会时常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综合信息,然后远眺前行的路。他不断评估自己走过的路,比较别人走过的路,看它们在这个或者那个场合下的合适性和合理性,为自己的发展而主动进行自我的反思。人最愚蠢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状态。无知总是和愚昧联系在一起,当习得的知识可以改善事情的结果时,无知就是一种罪恶。例如,有法律意识的人,当他受到不法侵害时知道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没有法律知识的人就不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另外一种是自以为是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多麻烦的,往往不是我们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自以为是的人,认知往往停留在“盲人摸象”的经验上,被内在的偏见、先入为主的观念蒙蔽了眼睛。要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就要打开自我看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观念,或者更新自己的旧观念,需要通过和他人观念及外在事物的对比来进行。获取自知之明,找到真实的自我,需要从内向外看,更要从外向内看,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批判性思维者,就是能够做到这样反思的人。
美国“批判性思维大师”理查德·保罗根据思维“反思性的多少”把批判性思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思维处于较低层次,其特点是无反思、无反省,只是凭个人的想法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思维的人从来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问题。例如,大多数人能够很容易从他人的推理中找出错误,善于通过指出他人谬误使得对手的思考看起来很糟糕,但是这些人很难找出自己推理中的错误,很少对自己的推理进行分析和评估。有的家长打孩子觉得是在教育孩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自己教育他,这有什么好反省的?他根本不觉得打孩子有问题,并且打得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他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该不该通过暴力惩罚孩子,而是依赖直觉思考。这种思维具有很大的自利特征,是低层次的思维方式。第二层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层次,其特点是选择性反思。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有比较高的思考技能,但缺乏一贯的公正合理性,在诡辩方面很有技巧,传统上被人称为诡辩家。其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赢。他对待自己和别人采用双重标准:在对待别人的时候,特别讲究逻辑,讲究公正,讲究一切;但对待自己的时候,他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说辞,强调自己与别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人虽然具备思维的能力,但并不具备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不道德的一些律师、法庭原告和政客经常采用的就是这种诡辩式的思维方式,利用思维技巧和诡辩左右人们的情感和观点。第三层次的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其特点是公正地反思,表现为反思外显化。有这种思维的人,他如果某件事做错了,后来经过反思,认识到了这件事做错了,那就告诉别人,让别人都知道这事做得不对,并且积极地构造一个比它好的替代方案来竞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完全公正的思维,是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理想状态,它要求思维者同时具有思维的谦逊、勇气、换位思考、正直性、坚毅、自主性和对推理的信心(用好的推理说服自己)等特质。正是从批判性思维养成的意义上说,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实现路径。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他时常会先检视自己以前做出的某个决策、方案、行动等是否完全合理,然后通过比较、评估、寻找替代等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思维精细、正确,在下次行动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或者获得更高成效。久而久之,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品性,也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思路及方法。所以,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性不具有负面、否定的意思,而是在分析、比较、辨别、识别之后的校正、接受和认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具有建设性。这种建设性是建立在反思性的基础上的:吸收不同观念,寻找一个综合完善的结论或决策;质问已有的观念、知识和决策,探索出新的观念、知识和决策,做出合理的行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始于自我反思的开放理性”[4]。
四、批判性思维是改良生活的武器
人的天性总是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真善美生活的到来,必须拿真作底子。有了真,未必就会有善和美;但是没有真,善和美根本无从谈起。然而,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力量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偏见、传统、权威、自我中心主义、情感、利益等,它们遮蔽了生活的真相,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深陷其中而盲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心如明镜,至少可以对外在的事物保持警觉,这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做到的。
批判性思维让成见走开。一个人早先听惯了某种言论,或者看惯了某种书报,他就接受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便不自觉地成为他自己的观念,或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之见。这些先入为主之见,由于来源于传统习俗,或者某种家长、权威等方面的原因,持见人未曾想过这些成见是否正确,其中的隐含假设是否可靠,也不管其根据是否接受检验,在不知不觉间就接受下来,把其作为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或者做事的信条。他们对待别人现成的见解或认识成果,不问青红皂白,不问合适不合适,拿来就用,盲目模仿跟风,懒于思考,因循守旧。成见形成的根据是不充分的、不实在的,经不起推敲,更不能够接受检验,有些意见在当时的条件、语境下是正确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新证据的出现,就有可能变得不正确了、过时了。因此,开放的理性思维品质要求人们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审视一下固有成见。
批判性思维不迷信传统和权威。在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已经有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认知着、耕耘着,我们在幼年时代就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不加思考地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前辈们传递的关于生产、学习、生活等各种各样的传统习惯。这种“心理的置境”,占据了我们的心理,代我们做主。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这位主人对我们所起的支配作用尚不自觉,而将其视为固常,或习而不察,甚至自幼至死都不觉得其存在。以上这些现象都是迷信传统的结果。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然而,“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办法的充分理由。历史悠久既不是坚持传统的唯一理由,也不是拒绝传统的唯一借口。采用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因为变化是唯一的永恒。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心理因素观察,权威崇拜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社会初期,个人和人类都不是很成熟,初民看见自然界迅雷疾风、海啸山崩而心生畏惧,并由此生发权威崇拜,对体躯高大、体力过人者,对善行驱鬼治病的巫师,由敬畏和神秘而凝成权威崇拜。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核武器的问世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从保持与安定社会秩序着眼,对新的权威加以崇拜。权威对一些人来说,的确是靠山,一方面可以使一些人得到安全感,一方面可以医治一些人的自卑感。在一些人眼里,权威常常是作为真理的替身出现的。然而,权威时间已久,人已习惯,难免凝固。随着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权威的范围愈益缩小,专家只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在批判性思维中,论证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专家的某一两句话。批判性思维不问人身,只问是非,无论赞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限加以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摒弃自我中心的思维。自我中心思维源于人类天生的狭隘倾向,每一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倾向于从一个狭隘的、自私的角度认识世界。在一个适当范围内,自我肯定本是生物存在之所必需。但是,过了适当的范围,如果个人陷于人性自利的泥潭,以自己爱憎好恶为尺度,就会形成固执、偏见信条而不知,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病症。生活在这种病症里的人,只知道有己,不知有人;在自我封锁的观念里,把自己幻化得不同凡响,而鄙视属于他人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一般人容易发生的心理倾向。例如,中国文人中自我迷恋的人不占少数,“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观点总是自己的对”。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未觉察时,许许多多其他论断便容易以之为基础而累积起来。乾隆皇帝以自我为中心,在外交事务中傲慢无知,结果使中国错过了一次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的机会就是明证: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谋求商务利益。当马戛尔尼不愿意以三跪九叩的仪式觐见中国君主的时候,乾隆感到十分恼怒:“此次该使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实为不惬……此等无知外夷,亦不值加以优礼。”[5]很明显,他把夷夏之间的不平等当作中外交往的前提,用无知带来的“妄自骄矜”维护着天朝的尊严。实际上,这种自我中心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自我欺骗技术,是偏离理性的。犹如在一个贪财者的思维中,一边是概率很高的事物,一边是钱财,而在他那个世俗气很重的脑袋里面很自然就是后者压倒了前者。
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批判性思维以理性为基本气质,把比较反思作为自己的实现路径,它不惧怕任何传统世俗,也不迷信任何权威,不会陷入自利的泥潭;一切材料和根据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走过,帮助人们以开放的心态跳出自身认识的局限,催促人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破除迷信、偏见、陈规、误导、封闭、单一和绝对的观点。正如杜威所言,它“肯将自己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的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6]。由此可见,经由批判性思维而形成的信念是最接近事物真相的信念,是反思评估之后植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是可以成为行动指导(即外化为行动)的信念。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精准判断,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这一论断清醒地告知世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在这个时代要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其中的美好生活肯定包括质量不断提升的生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已经进入新时代,已经从数量急剧扩张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提质增效优化发展模式的新时代。以质为本、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以质为本、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要从内心思想处启动。思维的质量决定行动的质量,行动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而批判性思维就是这样的一种高质量的思维。让我们一起养成批判性思维吧,这关乎我们的人生质量。
注释:
① 该定义是美国哲学学会在一项批判性思维定义专项研究中提出来的。该研究从1988年开始,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历时3年,经过6轮磋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1] 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
[2] 保罗,等著.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5.
[4] 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7.
[5]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235.
[6] 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2版.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2.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On Critical Thinking
GAO Lianhe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Critical Thinking is a kind of “rationality” and “reflexivity” thinking. “Reason” is its spiritual quality; “Reflection” train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t is also the pathway to achieve the form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he func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s to form inner beliefs, guide external ac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ritical Thinking; rationality; reflexivity
B804
A
1006–5261(2020)04–0041–06
2019-12-28
高联合(1970―),男,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