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0-09-10张振坤
张振坤
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振坤
(黄淮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是当前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高等学校科技人才的工作特点,可将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技能和科技咨询等4类,构建包含师德学风等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科技人才;人才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人才是“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1]。科技人才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及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在组织发展与人才管理等方面,是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现行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分类评价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亟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2]。高等学校科技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干力量,对于我国建立高水平大学至关重要。在人才评价方面,高等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学、社会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与现存的问题
通过检索,近年来我国关于高等学校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主要从人才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绩效等维度进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观点:
一是综合量化评价论,认为应从科技人才的人文及身体素质、能力、绩效等方面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窦新华、潘慧玲[3]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从知识结构、创新技能、体能素质、创新思维与思想品德等方面对高校科技人才的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孙加兴[4]利用同样的方法从人才基本情况、道德修养、潜能素质、工作绩效和影响贡献等方面研究了高校科技人才的综合评价问题;魏海燕、何萌利用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5];降富楼、孙永河以西部某高校的人才评价实践为例,从职业素质、业绩等方面建立了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变权层次分析模型[6]。
二是科研绩效评价论,认为应从科研成果产出、科研经费数量、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学术影响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魏洁将高校科技人才的科技论文及奖励、科研经费、高层次项目、科研平台建设、学术影响等作为评价因素,建构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7];何斌、窦雪认为对高校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既要包括参评人的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专利奖项、成果奖励等,也要包括参评人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科研态度等[8];刘春英、李晓飞从科研项目完成情况、论文质量两个方面研究了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问题[9];陈忆佩综述了我国科研绩效评价的制度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完善科研绩效评价的建议和对策[10]。
三是“教学+科研”绩效评价论,认为高校确定科研人员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方式时,应重点考虑科研绩效和教学绩效两个方面。例如:张洪英、陈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高校科技人员评价的教学业绩指标和科研业绩指标的筛选及融合问题[11];刘长青提出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要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并重[12];丁小妹认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教学与科研并举,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且指标量化要宽严有度[13]。
上述论点均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重点阐述了高等学校人才评价的理论问题,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然而,由于理论与现实的不完全符合性,目前高校科技人员评价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体系不合理,如评价标准单一,对不同层次科技人员、不同性质的科研岗位未区别对待,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未能有效体现,评价过程中唯资历、唯论文现象严重,忽视或回避被评人员品德、科研素质等定性指标的现象时有发生;(2) 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权重远大于教学成果评价权重,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 重数量、轻质量,即在论文、著作、基金课题、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评价上重点关注的是数量,这种不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容易导致大量低水平成果的出现;(4) 科研人员分类笼统,甚至连最基本的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差异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科专业的差别更无从谈起;(5) 评价方式单一化,如评价的最后环节往往仅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价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不足,人情因素干扰大,容易使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可信度及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参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分类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并“创新多元评价方式”[2]。2018年7月,为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三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14],积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高等学校作为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积极践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基本原则与人才分类
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工作的影响因素众多,在制定人才分类及其标准时必须结合高校科技人才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的《指导意见》和《三评意见》,使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工作充分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聚焦高校科技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摒弃以往人才评价中的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突出对成果质量、贡献、绩效的考评,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提高高校科技人才潜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遵循高校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和个人发展的规律,科学设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第三,要针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咨询人才的工作特点,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前沿研究的评价要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价为主;对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的社会评价为主;对技术技能和科技咨询类成果的评价要突出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第四,要突出可操作性原则,根据高等学校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建立指标含义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分类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第五,要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人才的工作性质,笔者拟将其分为4类。一是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研究类人才,他们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特点是研究周期长,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多,显性成果少。二是应用研究类人才,包含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人才群体。三是技术技能类人才,包含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前者主要指从事技术难题破解、技术发明、工程项目设计、工艺流程开发以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人才,后者主要指在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四是科技咨询类人才,主要指利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服务的人员。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导意见》和《三评意见》的精神要求,笔者在此提出高等学校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三级指标体系。
1. 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的各类科技人才均应符合以下标准:(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2) 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科学道德,学风端正,恪守科研诚信,愿意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3)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4) 系统掌握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了解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研究工作积累。(5)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获得具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学术问题,并撰写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发表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类和技术技能类人才获得实用价值较高或经济效益较大的科技成果、关键技术成果、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等;科技咨询人员应在科技咨询研究方面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能够撰写较高水平的咨询报告,或咨询报告被省级以上宏观决策部门采纳。(6) 不同类别的人员还需满足一定的学历学位和任职年限要求,并具有指导、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能力和经历。
2. 指标体系
笔者提出的指标体系含5个一级指标:(1) 师德学风,含二级指标师德师风、科研诚信;(2) 科研与教学业绩,含二级指标科研业绩、教学业绩;(3) 学术与教学影响力,含二级指标学术影响力、教学影响力;(4) 科教结合,含二级指标人才培养、教学改革;(5) 社会服务,含二级指标成果转化、服务决策。第三级指标的评价要点见表1―表5。为提高可操作性,每个指标均可进行模糊量化。
表1 一级指标师德学风的指标要点
表2 一级指标科研与教学业绩的指标要点
表3 一级指标科教结合的指标要点
表4 一级指标学术与教学影响力的指标要点
表5 一级指标社会服务的指标要点
[1] 刘茂才.人才学辞典[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8-02-26)[2019-10-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
[3] 窦新华,潘慧玲.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高校创新人才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2(3):71–76.
[4] 孙加兴.高校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阅江学刊,2018(3):101–107.
[5] 魏海燕,何萌.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素质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10):97–100.
[6] 降富楼,孙永河.西部某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后评价体系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30–135.
[7] 魏洁.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7–81.
[8] 何斌,窦雪.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7(29):66–68.
[9] 刘春英,李晓飞.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32–33.
[10] 陈忆佩.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11] 张洪英,陈红.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2):78–80.
[12] 刘长青.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13] 丁小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2018-07-03)[2019-10-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G647
A
1006–5261(2020)04–0147–05
2019-11-18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92400410212)
张振坤(1969―),男,河南汝南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