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探略

2020-01-0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目资源共享杭州

陈 琦

(杭州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6)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政府层面参与国际化合作和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国际化也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馆际互借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基本工作,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文献借阅和传递,包含了返还式文献提供服务(馆际互借)和非返还式文献提供服务(文献传递),是公共图书馆交流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是公共图书馆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的现实条件

2.1 政府要求

在我国逐步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决策。各级政府也随之推出了城市国际化战略规划,国内城市国际化的目标明确,而国际文化交流是其重要部分。以杭州为例,2018年杭州出台的《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中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国际交流的要求,加强与国际知名文化组织、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1]。

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主管部门,文化部于2016年12月29日发布《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推动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组织和重点国家逐步建立城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2]。2017年7月7日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重要发展目标[3]。

“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中提到的文化包容,其前提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和了解,从对国家和世界文化经济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来说,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比图书馆更合适,这与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相契合。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发展要与国家战略密切结合,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根据自身拥有文化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寻找本土文化对外宣传推广和参与发展交流的契合点,而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无疑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契合点。

2.2 法律保障

201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4]这在两个层面为公共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首先,法律规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受地方政府管理,是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服务也应适应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而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工作与地方政府国际化这一趋势相契合。

其次,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被写入法律,也在法律层面保障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化业务的合法性。

2.3 读者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国内,许多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对馆藏文献的多语种、多元化需求开始增长。在国外,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中国文化对国外读者的吸引力也不断加大,国外读者对中国文献的需求出现了井喷。

而另一方面,文献的急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的存贮空间、严峻的财务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全球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难题,单个的公共图书馆仅仅利用自身馆藏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文献资源共享成为全球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际馆际互借是解决这一难题、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技术支持

首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查询、获取、传递和费用支付基础。

其次,搜索引擎技术日益成熟,图书馆信息检索平台开始采用基于元数据搜索的资源发现系统,为读者提供了与Google、百度相似的简单搜索界面,读者可以在一个搜索框中更便捷地查询和获取所有种类的图书馆资源。

再次,各种馆际互借平台功能日趋完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IFLA)相关馆际互借工作调查结果显示,集中式的平台系统正朝着点对点的平台系统发展,除了用户数较多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以下简称OCLC)的WorldShare Interlibrary Loan平台(以下简称WorldShare ILL)、美国国家医药图书馆的自动馆际互借平台DOCLINE(Us)、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澳大利亚图书馆文献传递学院(Libraries Australia Document Delivery,以下简称LADD)外,我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CALIS)、日本的日美全球馆际互借框架(Japan-Us Global ILL Framework,以下简称GIF)、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快速馆际互借(RapidILL)等也都是国际馆际互借常用的系统平台[5]。

而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图书馆间的文献寄送更为便捷,运送周期大大缩短,运送成本大大降低。IFLA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采用DHL、FedEx等快递服务的增长了5%,采用船运等传统寄送方式的减少了6%[5]。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寄送方式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下降中。

2.5 联合书目数据库联盟

图书馆资源共享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模式是基于联盟化的联合书目数据库。馆际互借的基础是各个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可查询,联合编目是图书馆界最早开展共建共享的模式之一,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区域性、全球性联合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以OCLC的WorldCat为代表的全球性联合书目数据库、澳大利亚的国家书目数据库(The Australian National Bibliographic Database,简称ANBD)、美国国家医药图书馆的Locator Plus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联合书目数据库。波兰克拉科夫教育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图书馆至2015年加入巴伐利亚图书馆网络的联盟目录The Gateway Bayern后,其2016—2017年的53例国际馆际互借,半数以上来自基于该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德国图书馆[6]。可见联盟化的联合书目数据库对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杭州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概况

3.1 与OCLC合作

在2015年IFLA的一项面向全球五大洲300余家公共图书馆的国际馆际互借调查中显示,通过OCLC开展国际馆际互借的图书馆占比为37%[5],加入OCLC这一全球性的图书馆联盟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是较多图书馆选择的一种方式。杭州图书馆于2009年加入了OCLC,并于2015年2月通过WorldShare ILL与全球近2万家图书馆联通,极大丰富了本地读者可获取资源,同时面向全球开展国际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截至2018年12月,共收到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请求1 423例,借出和传递文献864册,出借图书遍布全球10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丹麦、挪威、日本、韩国、泰国均有杭州图书馆的用户。杭州图书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副省级图书馆入选2017年度OCLC亚太地区出借馆30强[7]。WorldShare国际馆际互借工作也获得了杭州市政府的注意和认可,开通服务当年就被评为“2015年杭州市文化工作十大亮点”之一[8]。同时,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作为杭州图书馆国际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杭州图书馆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

随着杭州的国际知名度不断上升,杭州图书馆国际馆际互借业务的请求量也是逐年上涨,从2015年的298例馆际互借申请增长到2018年的411例馆际互借申请,杭州图书馆通过这项服务在国际用户中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3.2 发起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

2017年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期间,杭州图书馆发起《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倡议》。2018年10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在杭州正式成立,联盟秘书处也落户杭州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文化交流是成立联盟的初衷之一[9]。联盟的两年行动计划第一条就是建立书目数据共享协同关系,实现联盟成员馆藏资源的联合揭示和共享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由于平台建设需要经费、人员、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支撑,目前仅以列表的方式在联盟网站上提供各成员馆的OPAC入口链接。未来,联盟成员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服务将是联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3.3 友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近年来,杭州图书馆与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图书馆、澳大利亚堪培拉市立图书馆、英国利兹图书馆、德国不莱梅图书馆、法国尼斯图书馆、意大利米兰公共图书馆、俄罗斯莫斯科涅克拉索夫图书馆、日本歧阜市立图书馆等10余家国外城市图书馆建立了友好图书馆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图书交换、馆际互借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中。由于这类合作均是点对点的合作,图书交换、馆际互借工作均通过馆员用e-mail方式开展,在时效性等方面均有所限制,馆际互借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由此,也显示出基于联合书目数据库的馆际互借平台是馆际互借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4 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的意义

4.1 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基本理念,馆际互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每个图书馆都能将其馆藏向世界开放,共享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不仅会克服单个图书馆收藏不全与经费不足的困难,对整个世界的文化、科技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也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公共图书馆从服务一座城、服务一片区域转变为服务全球,将馆藏文献资源向全球开放,从而也获得了共享全球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渠道,真正实现了全球的文献资源共享。

4.2 推动文化传播

从杭州图书馆国际馆际互借出借图书的内容主题看,中国文学、中国书画、中国历史等与中国相关的主题占了总数的二分之一,杭州地方文献相关的图书也占了较大比例;而借入图书的内容主题则集中在文学、语言学习、娱乐和科技方面。这也在一方面反映了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国外读者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愿意且乐意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风土人情;而国内读者的需求则相对分散和多元。

文化传播是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国际意识、国际行为和国际责任,向国外传输本国、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同时输入国外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作为图书馆在21世纪为读者服务的新内容。国内公共图书馆通过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将各个单体图书馆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向全球展示和传播,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4.3 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激活馆藏资源,将低利用率馆藏服务扩大到更广泛的读者群。杭州图书馆通过国际馆际互借借出的大部分图书出版时间为5年以前,有些甚至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且已多年无借阅记录的图书。以2017年借出图书为例,借出图书出版年在2012—2017年的占26%,在2000—2011年的占48%,在1990—1999年的占12%,1990年以前出版的占14%,很大部分为二线书库的闭架图书。通过国际馆际互借,这些低利用率的闭架图书满足了海外的读者需求,再次实现了其利用价值。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所在地区的公民为主,而杭州图书馆国际馆际互借用户90%以上为国外高校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的读者,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图书馆、泰国国立政法大学图书馆、韩国教育与信息服务研究院等,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从服务本地拓展到了服务全球,也在一定层面上拓展了杭州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丰富了服务用户种类。

5 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5.1 政策缺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大任务,同时强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文化安全被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10]。如何正确把握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公共图书馆做好国际馆际互借工作意义重大。

IFLA在其《国际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国家层面在馆际互借过程中所应承担的国家职责,各国应有关于其出版物进行国际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的国家政策[11]。在国外,往往有一个专门组织机构或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协会、全国的资源共享统筹中心等机构承担国家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中心的职能,致力于国家政策的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业务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虽然有其国际互借业务规范[12],但仅限于本馆,对其他馆的指导意义不强。现阶段各个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仅是各个馆的个体行为,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指导原则和监管。以杭州图书馆为例,在2017年收到的352例请求中,有4%的文献因馆员对文献内容无法把控而未能实现出借。

从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版权保护等各个方面看,我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均需要协调一致的组织政策和工作程序。要充分参与国际层面的馆际互借工作,我国应致力于发展高效的国家资源共享体系,设立专门的国家级资源共享统筹中心或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相应职能,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资源共享国家政策。

5.2 数据获取

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的前提是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可查询、可获取。但就现状看,国内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在全球各联合书目数据库中的占比很低。如OCLC的WorldCat联合书目数据库拥有各国图书馆上传的书目数据447 000 000条,馆藏记录总数为2 670 332 841条,但中国国内图书馆上传到WorldCat中的图书、期刊等出版物的馆藏记录仅有11 414 839条[13]。由于书目数据格式、编目语种的不同,以及采用的分类法、主题规范的不同,要将大量的中文书目数据转换格式、映射不同的分类号和主题词、汉字罗马化,并上传至国外的联合书目数据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8年浙江图书馆牵头浙江全省11个地市公共图书馆与OCLC建立了合作关系,以省级馆的技术力量推动各馆书目数据转换、上传至WorldCat,为国内公共图书馆加入国际性图书馆联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路径。

5.3 费用瓶颈

文献借入费、物流费仍是公共图书馆参与国际馆际互借工作的一大障碍。IFLA2019年第十六届文献互借和提供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如何跨越“付费墙”[14],以降低服务门槛。以杭州图书馆为例,通过国际馆际互借借出的图书大大超过了借入的图书。国内的读者并非没有借入国外文献的需求,当国内读者在发起国际馆际互借申请时被告知要支付相应文献借入费,除研究型读者外均选择了放弃。毕竟在国内读者的认知中,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是免费的。

由于杭州图书馆的国际馆际互借服务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财政支持。物流费由地方财政支持,但会通过向财政上交馆际互借中收入的文献出借费来抵销大部分,这一举措对促进国际馆际互借服务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杭州图书馆也在探索如何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成员馆、友好馆之间减免文献借入费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期待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加入国际馆际互借服务行列,当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成规模、成系统获得政府层面支持后,结合图书馆层面的互惠政策,费用瓶颈问题将会很好地解决。

5.4 版权限制

文献传递的便捷性与版权问题之间存在着矛盾。从便捷性和经济性方面考虑,文献传递往往是读者的首选,但版权问题限制了此项服务的推进。在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中,由于各国的版权法中规定的版权保护水平和范围各不相同,国内外出版商为保障自身商业利益对图书馆文献借阅服务的限制也各不相同,对于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以杭州图书馆为例,通过WorldShare提供的文献传递数量大大低于返还式外借图书的外借量,原因就在于因版权所限,纸质图书只能扫描部分章节,部分电子书仅限于服务本馆读者,无法整本传递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这也是全球图书馆面对的问题,IFLA2019年第十六届文献互借和提供会议的另一大议题就是如何从不同法律传统的视角来看待受版权保护的各种格式类型文献的馆际互借方法[14],以期改进这一困扰图书馆界多年的问题。美国的《版权法》在图书馆版权“合理使用”方面为读者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专设108条对图书馆的复制以及馆际互借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和规范[15]。借鉴各国《版权法》中图书馆版权“合理使用”条款,合理合法地为读者馆际互借提供最大的便利,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5 平台融通

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国际馆际互借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加入基于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图书馆联盟以及单体馆之间的合作。单体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对于馆藏量大的图书馆(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来说较为顺畅,而对于体量较小的公共图书馆来说,通过OCLC开展互惠的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和发展区域性国际馆际互借是公共图书馆参与国际馆际互借服务较为有效的方式[16]。

不同系统、平台之间的互通性是国际馆际互借工作顺畅开展的一大技术保障,各种区域性联盟馆际互借平台之间无法互通,为馆际互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IFLA2019年第十六届文献互借和提供会议也呼吁各个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之间合作,思考如何与已有的和计划中的区域性联合数据库项目进行交互式访问和联通,以实现各平台的共通互联[14]。

杭州图书馆主要的国际馆际互借服务是通过WorldShare ILL开展的,而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要有效地开展此项服务也必须依托一个自身的平台,这个平台如何实现与WorldShare ILL以及其他馆际互借平台之间的联通和互访,是建设平台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通过CALIS开展馆际互借项目,研究型文献信息机构普遍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但公共图书馆界未有一个全国联合性的文献传递机构来开展此项业务。期待有一个国家级组织机构结合所有参与图书馆的优势,建设一个功能强大、共通互联的国际资源传递系统。

6 结语

在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肩负着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使命的公共图书馆,以资源共享理念开展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大有可为。对照国内公共图书馆现有业态和条件,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国际馆际互借服务,必须提高自身馆藏在全球范围的可见性、优化馆际互借系统、调整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培养专业人员,同时制定和完善馆际互借政策以显著地减少服务障碍和降低读者成本[17],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平等的馆际互借服务,更好地融入国际化舞台。

猜你喜欢

书目资源共享杭州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