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文化解读——基于铜仁学院的实践

2020-01-09丹,田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明德铜仁灵性

叶 丹,田 淼

【思想政治教育】

“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文化解读——基于铜仁学院的实践

叶 丹1,田 淼2

(1.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从文化哲学视角,对诉诸铜仁学院师生素养要求的“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文化析义、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和文化审思等进行解读、阐释,探讨高校回归大学之道,给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借鉴和启示。

厚重; 灵性; 担当; 大山品格; 文化解读

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决定了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铜仁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具有铜仁学院个性化特色的“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师生涵养、发展、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着力推动形成“大山”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此前,学校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和管理规定,但鲜有在理论层面,尤其是文化层面对“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和价值解析。师生对“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理解和接受还是粗线条的,仅仅停留在概念名称和口号“入耳”阶段,未能做到深入领会和“入脑入心”。为此,从文化哲学视角对诉诸师生素养要求的大山品格的文化析义、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和文化审思等进行解读、阐释,对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大学文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山品格的文化析义

毋庸置疑,大学是矢志高等教育的场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文化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正如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因此,大学里的一切现象最终都应归结到文化现象,并且,形成或产生文化效应;与文化不相适应,乃至不能生成至文化现象的诸多行为方式,都应该在大学校园里渐次消弭,直至不复存在。反之,大学里的一切问题,也应该以文化的方式进行质疑、追问、审视,得以稳固、传承、创新。这才是大学理想追求卓越的“本真”价值所在。

我国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同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以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逻辑上,铜仁学院坚持特色化办学和内涵式发展,在文化价值实践层面,以“明德·致用”的校训精神为统领,构建完善个性化的“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遵循并落实“立德”的规范和教育途径,以教育引导师生涵养、发展、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强调“树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从文化哲学视角来审视,“大山品格”蕴含的文化逻辑析义有以下内容值得探讨。

首先,从理论逻辑的视角来分析,什么是品格?一般来说,品格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品格的表现有优劣、好坏、高低之别。广义的品格包含人和物的逻辑界定,既是指人的品质、品德、性格、人格等,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物品的质量、规格等。狭义的品格专指人的素质范畴,品格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和态度,体现了人的本质。其中,在品质、品德逻辑层面,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在性格、人格逻辑层面,则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可见,品格是品质、品德、品性、性格、风格、人格等概念的集合体,集中体现为人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力量,即人格。《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修订版)对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4]。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物”,这就决定了人格养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现实表明,人在品格上的表现有优劣、善恶、高低之别。在当代中国,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大学阶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教育“最后一站”“最后一公里”,对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的优秀、善良和高尚的品格养成有其教育阶段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从现实逻辑的视角来分析,什么是大山品格?树人,即树人的品格,也即人格养成,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涵养、发展和锤炼人的优秀、善良和高尚的品格。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办学类型、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等,人格养成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则应该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大学教育及其教育阶段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涵养、发展和锤炼优秀、善良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阶段,铜仁学院作为大学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在人格涵养、发展和锤炼目标上,针对性、个性化地提出了“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概念和要求。对于大山品格养成目标提出的逻辑界定,主要是基于铜仁学院办学治校的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指向与达成来考量的。英国教育家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任何一种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5],铜仁学院自然也不例外。从1920年明德学校创办开始,处武陵深处,怀明德理想的铜仁学院,立足黔东,依托大山,厚植情怀,在百年办学的历史进程中恪守“明德·致用”的校训,紧紧围绕大学基本职能,逐步培育形成了“明德铸魂·致用立本”的育人观、“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科研观、“依托梵净·服务发展”的服务观、“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文化观四大核心办学理念,充分彰显“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构建完善了融办学传统、地域禀赋、时代要求、文化价值为一体的大山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大山外形为骨架,创新设计了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山品格为血肉,深度凝聚了集中反映学校办学旨趣、最能体现大山特质,以“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及其养成为主要内容和价值导向的大山文化体系;以明德精神为灵魂,系统构建了“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大山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明德印记·大山品格”的独特大学文化核心价值[6],为完善和落实新时代学校“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明确了教育内容和路径方向。

二、大山品格的文化价值

明确了大山品格养成目标,即涵养、发展和锤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我们还要回答为什么要养成大山品格而不是别的什么品格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是要弄清楚大山品格的价值定位问题。价值定位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是指企业了解顾客的需求,确定如何提供响应每一细分顾客群独特偏好的产品与服务的筹划,价值内容可分解为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四种[7]。经济学范畴的价值定位概念定义对于从教育哲学或者文化哲学视角来分析解读、正确选择大山品格的价值定位,可以提供借鉴和参考。我们可以这样框架性地定义铜仁学院特色化与个性化的大山品格的价值定位:是指依据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铜仁学院自身办学的特色需求和个性化的“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针对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大教育层面品格核心素养养成的逻辑界定和价值指向,其中,思想道德教育界定和指向于“厚重”品格核心素养养成;文化知识教育界定和指向于“灵性”品格核心素养养成;社会实践教育界定和指向于“担当”品格核心素养养成。价值内容可分解为:“大山品格”文化价值和“厚重”道德价值、“灵性”能力价值、“担当”政治价值总与分二类四种。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塑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8]我们对“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文化解读,正是基于铜仁学院对人的大学教育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加明了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逻辑理路和价值指向。

其次,从人才培养不同教育阶段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来看,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在于其内容或题材的不同[9]。在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是同一的,归根结底都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内容或题材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学力、不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累积性和差异化上。就价值观而言,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教育价值定位的根本目标,贯通了教育价值定位的逻辑闭环。一是对“培养什么人”的回答,旗帜鲜明地指出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认识论逻辑起点的层面,明确了培养的人才结构定位和逻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的政治目的定位和逻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二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回答,铿锵有力地指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方法论逻辑层面展开,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的方法思路和行动指南[10]。三是对“为谁培养人”的回答,意义深远地指出高等教育要为“四个服务”培养人。从价值论逻辑归宿的层面,指明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者的逻辑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最终要落脚到为谁培养人上;为谁培养人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逻辑统领和价值归宿[10]。从价值逻辑延伸到具体实践来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上具有同一性,指向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方法上具有累积性,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累积和延伸,“内容和题材”有程度、层次之别;在为谁培养人的归宿上具有差异性,基础教育不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通过累积达到高等教育阶段,才能打通为“四个服务”的“最后一站”“最后一公里”,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大学教育人格养成的“内容和题材”相较基础教育而言,是其累积发展的更高阶段和层次,更注重、突出人格结构和养成规格的文化性和道德性、能力性、政治性。在铜仁学院,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中的人格养成,赋予拟人化的色彩,定位为大山品格,具化为“厚重·灵性·担当”的内容和要求。至此,我们对铜仁学院“大山品格”价值定位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大山品格”以文化性为其本质属性,统摄大学教育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之于青年大学生品格养成的道德性、能力性和政治性重要属性。前者明确为“大山”文化,后者明确为“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指称涵养道德厚重、发展能力灵性、锤炼政治担当的内容和路径,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能树人、以品成人的人格养成目标。

三、大山品格的文化意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1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传承、发扬、推广、发展的重要载体。《说文解字》所谓汉字造字法的“六书”中,无论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之法,还是转注和假借的用字之法,无不体现古代先贤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智慧。汉字文化基因的衍生与流变犹如一条大河奔腾不息,继汉字的工具功能之后,古代先贤不断拓展汉字的价值功能和文化功能,通过汉字表情达意,通过汉字抒怀明志,通过汉字著述立学,通过汉字直抵借物感悟、情景交融、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境界。在这场文字、文学与文化衍生、流变的具有生命形态的文化之旅中,“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及智慧的运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概念定义来看,拟人化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他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其他物与物之间原有的关系,以及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12]。

汉字“山”是象形字,指称山峰并立的形状。《说文解字》有注:“山,宣也。宣气,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从拟人化的视角来看,大山品格,直意为像大山一样的良好品格。那么,大山有哪些优良品格值得人们推崇备至,植入自身呢?为什么铜仁学院会选择大山的厚重、灵性、担当等拟人化品格作为师生品格养成的价值坐标呢?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梳理出从大山的自然形态到文化生成,再到人格价值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铜仁学院特色化、个性化大山品格养成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蕴含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格养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山”这一自然形态的具象之物因其特质属性,被古代先贤、文人墨客赋予了超自然形态的拟人化的意象之质。如:仁者乐山的意境与旨趣;高山仰止的憧憬与敬畏;山包海容的博大与宽广;山奔海立的宏伟与壮观;山高路远的坚韧与艰辛;高山流水的情谊与情怀;登高望远的视野与境界;巍然肃立的挺拔与威严;滋养万物的生机与灵动;粲然四季的自在与物性,等等,无不张扬出大山的独特品性和拟人化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像大山一样的人,总体上回答了铜仁学院立德树人的文化价值愿景,具体落实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铜仁学院创造性、针对性地提出了既对应三大教育又充分彰显大山特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来引导师生做“厚重·灵性·担当”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其实,立德树人这一命题在逻辑链上本身就兼具历史传统、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特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代学者孔颖达对“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些在中国古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大教育既囊括了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同时,三大教育的概括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扬弃与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深刻表达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将仁、知(智)、勇当作君子之德追求和践行的准则与目标,并深化为“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自古而今,无论是太上“三立”之不朽的理想,还是君子仁、知(智)、勇的统一的要求,映照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则折射出的是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大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即思想道德教育重在追求仁爱与正义;文化知识教育重在培养智慧与能力;社会实践教育重在锤炼责任与担当。三大教育反映在铜仁学院独特的“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以及“大山品格”养成人才培养体系中,则对应的是“厚重·灵性·担当”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总体上,“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在文化析义、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上形成闭环,实现统一,体现了铜仁学院学生核心素养、人格养成和落实立德树人在历史传统、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层面的文化特性。

四、大山品格的文化审思

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哲学视角对“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解读和思考,而涉及“厚重·灵性·担当”内涵解析、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等在笔者拙文《铜仁学院“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铜仁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中有较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述。这里遵照文化解读的思辨逻辑,对“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合理性哲学基础进行文化哲学的审视和反思。

探讨铜仁学院大山品格合理性哲学基础,必然要回归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美国教育学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曾说过:“任何社会都应有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13]。可见,无论是布鲁贝克推崇的高等教育应保持“闲逸的好奇”,还是赫钦斯倡导的高等教育应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追根溯源,其逻辑取向在于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思考,或者说是对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的哲学思考。基于经验的或先验的、理论的或实践的探索,学界对高等教育合理性的哲学审视形成了几种不同观点,有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或生命论、文化论等关乎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而这些观点的理论逻辑又指向于高等教育或者大学基本职能实现的实践逻辑,如认识论强调大学基本职能在于追求真理;政治论则强调服务国家或社会;人本论或生命论则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文化论则认为大学本质是文化的存在,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或生命论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的哲学基础不是单一的,尤其是现代大学出现以来,大学基本职能已经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固守某一单一的哲学观显然捉襟见肘、有失偏颇,需要达成哲学观的整合与交融,据此构建高等教育合理性哲学审视的整合观或者协同论,继而推进高等教育和大学建设的内涵发展。高等教育协同论哲学观认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是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或生命论、文化论等元理论的整合,以及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协同关系、范畴和内容。高等教育协同论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与党和国家关于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大力推进校政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针、政策、主张一脉相承。据此,高等教育协同论可以为铜仁学院“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合理性论证提供哲学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

“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合理性在于协同性,而协同性是高等教育协同论最本质的特征。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作为铜仁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核,已经实然存在。“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是“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回答“印记什么”的问题,也即明德之印钤识、印记的核心内容,据此指向的核心价值。“厚重·灵性·担当”的大山品格,既是“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师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要求和培育标准[6]。目前,“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在推进的实践中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需要从理论尤其是从高等教育协同论哲学基础的视角进行深度审思:从哲学观来看,厚重指称道德性,主要属于人本论或生命论的范畴;灵性指称能力性,主要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担当指称政治性,主要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三者在各自的逻辑体系中自存其理,然而如果从单向度的哲学逻辑上对三者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协同性进行探讨,就有失偏颇;有可能导致三者在人格养成实践上的事倍功半,甚至顾此失彼,事与愿违。“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存在合理性在于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协同性,或者说“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合理性哲学基础,就在于高等教育协同论。具体来讲,在铜仁学院“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上,如果仅仅甚而过于强调“厚重”的道德性,对“灵性、担当”顾及不多,则会导致只是站在道德认知“制高点”上的空洞说教,反而弱化道德实践本真层面的人性品质和责任道义,陷入“道德绑架”,背离厚重;仅仅甚而过于强调“灵性”的能力性,对“厚重、担当”注重不够,则会导致一味追求人的自然能力的提升,进而淡化理想信念铸魂和价值观引领,缺失社会责任担当,导向培养能力决定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脱离灵性;仅仅甚而过于强调“担当”的政治性,对“厚重、灵性”夯实不足,则会导致所强调的“担当”空泛无力,继而虚化责任担当的道德基础和能力价值,陷入“泛政治论”的泥淖,远离担当。可见,三者之间是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的密切协同关系。在铜仁学院大学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明德印记”思政工作体系和现实实践中,涵养“厚重”属于育德范畴,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规范和标准,是核心、是根本;发展“灵性”主要是育智育体育美等内容,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和能力,是基础、是前提;锤炼“担当”更多是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表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和终极意义,是目的、是归宿。一言以蔽之,铜仁学院“大山品格”的文化价值和养成实践在于:立厚重之德,树人的灵性发展和担当大义,做一个大山一样雄伟的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远山之巅,回溯曾经过往先贤们的伟大思想,《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正是铜仁学院恪守“明德·致用”校训,推行“厚重·灵性·担当”大山品格的文化逻辑和文化内涵的逻辑缘起与核心要义。回归大学之道,就是回归文化本身。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人民网,[2018-09-10]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4]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

[6] 叶丹.铜仁学院“明德印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9(4).

[7] 张道政.基于价值创造的文化产品创意分析[J].经济论坛,2010(4).

[8]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9]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10] 叶丹.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20(1).

[11] 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12] 李小翠,谢世坚.莎剧中的拟人修辞及其汉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3] 卢勃.高等教育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兼谈高等教育的本体存在问题[J].高教探索,2010(2).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Mountain-shaped Character of "Thickness, Spirit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Practice in Tongren University

YE Dan1, TIAN Miao2

( 1.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the mountain-shaped character of "Thickness, spirit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appeals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ongren University is explained and interpreted, and the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return to how to build up universities is explained and interpreted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chool motto-shap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talents.

thickness, spirituality, responsibility, mountain-shaped character, cultural implementation

D64

A

1673-9639 (2020) 04-0033-07

2020-07-02

铜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重点支持学科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6]17);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委托课题“新时代贵州高校个性化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研究”(2020WT013)。

叶 丹(1972-),男,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教授,研究方向:大学文化哲学,高校党建思政。

田 淼(1983-),男,土家族,贵州铜仁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校园文化。

(责任编辑 赖 全)(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明德铜仁灵性
谢明德
天津市2 057 名护生灵性照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半群SPCn 的极大子半群
山东省龙口市明德学校
氤氲灵性画图开——傅抱石四十年代绘画展览综述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唱响美丽铜仁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
诗书画苑
铜仁学院李秋焘作品欣赏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