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温度、新闻热度看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实现程度
——对“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的思考

2020-01-09程焕文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东莞免费民众

程焕文

2020年6月24日,农历端午节前一天,6月从湖北老家回到东莞的吴桂春先生因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无法复工,又找不到新工作,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前去东莞图书馆退还读者证,准备返回湖北老家。东莞图书馆馆员王艳君见他依依不舍,乃告知可在读者留言簿上留言,于是吴先生写下了如下文字[1]: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湖北农民工 吴桂春

2020.6.24

同在服务台值班的馆员卢慧婷被这段深情的留言感动,于是将留言拍照上传到东莞图书馆馆员工作微信群,其后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给吴桂春留言:“感谢,我们一直在,等你再来。”

2020年6月25日,端午节当天,吴先生的留言经自媒体不断转发和网络热议,迅速登上各大媒体热搜,新华社、《人民日报》纷纷发表评论,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热点。

2020年6月26日,端午节第二天,中央电视台《新闻1+1》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农民工、图书馆、东莞、疫情”4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对“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引发的社会效应作了及时的全面连线采访报道,使新闻热度达到极点[2]。

因为媒体推动,在48小时的新闻沸腾后,吴先生在东莞人社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帮助下,完成新岗位面试,入职东莞图书馆附近小区的物业公司,从事绿化工作,东莞图书馆重新为他发放特别读者证,东莞市因此被媒体誉为“有温度的城市”。图书馆界亦因此无比欢腾雀跃。各方面皆大欢喜,共同演绎了一个安徒生童话般完美结局的新闻故事。

2020年6月27日后,东莞市、广东省的职能部门,以及东莞图书馆、广东图书馆界、全国图书馆界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和笔会进行探讨,“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开始由新闻媒体的举国沸腾转向图书馆界的深度传播。

目前“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逐渐冷却,但是,这个新闻热点已经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和不灭的印记,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思考和纪念。

1 偶然中的必然:平等价值观传播与平等权利实现的发展进程

“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从馆员微信的星火触燃,到全媒体的炽热沸腾,前后不过72小时,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偶然事件。但是,这个偶然事件是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是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在中国实践的历史必然。

进入21世纪后,公共图书馆发展迈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近20年来公共图书馆的一切发展及其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过是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实现的结果,一言以蔽之,就是“平等”二字。

21世纪以来,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源自IFLA/UNESCO《公共图书馆宣言》[3]的宣传。21世纪之初,在有偿服务长期扭曲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情形下,一批公共图书馆人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捡起20世纪初的“新图书馆运动”旗帜,掀起了以宣传IFLA/UNESCO《公共图书馆宣言》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理念传播运动。这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宣言》理念宣传洗刷了公共图书馆界以有偿服务为中心的整体非理性尘埃,广泛地传播了以免费服务为中心的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4]。

第二个阶段是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实践。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实践源自广东公共图书馆界的实践探索。21世纪初期,广东公共图书馆界发扬先行一步的传统,以免费服务和零门槛办证为切入点,率先开始实现和保障民众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实践探索,进而挣脱市县两级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束缚,开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形成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城模式、广州图书馆的政府主导模式、东莞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城模式、佛山市图书馆的联合图书馆模式为标志的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岭南模式。岭南模式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在新世纪践行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实现和保障民众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序幕,为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和复制的模板[5]。

以平等、免费、开放、共享为核心价值的公共图书馆岭南模式犹如初春的一股暖流,从北回归线自南向北涌动,静悄悄地增添着城市的温度[6]。这股暖流最初温暖的是江浙两地,尤以杭州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最突出,最后抵达首都图书馆。在经历长达10年的博弈之后,免费服务的暖流终于驱散有偿服务的寒流,2011年国家实行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免费政策,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理念阳光普照神州大地,温暖城乡民众,全国公共图书馆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第三个阶段是平等核心价值观和平等权利的制度化。公共图书馆平等核心价值观和平等权利的制度化则源自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文化的立法。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性质,划清了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产业的界限[7]。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免费开放意见,从国家层面停止了实施20余年的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8]。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最新概括。

2017年3月1日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公共文化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法律保障[10]。

2018年1月1日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标志着公共图书馆进入黄金时代[11]。

从理念传播、实践探索到制度实施,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已经在中国图书馆界正式确定,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正在普遍实现。唯其如此,“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偶然引发的新闻热点乃是历史的必然。

2 常识中的真理:平等价值观与平等权利的基本要义

平等是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全世界公共图书馆的共同遵循。没有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公共图书馆,这是公共图书馆产生百多年来的全球共识和基本常识。人人享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权利,既是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约法的共同规定,也是各国宪法或图书馆法的基本规定,这同样是基本常识。

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是人权中的一项基本文化权利。人人享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包含3层权利要义。

第一层是人格平等。人格平等是平等权利的前提。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没有人格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平等。《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3]《公共图书馆法》第33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2]这正是平等权利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体现。

第二层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平等权利的保障。人人平等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宪法和法律只能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却无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结果。这是平等权利的关键,否则,平等权利就会变为平均主义,个人和社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为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实现和保障民众平等权利的过程中,必须对出于各种原因难以或者无法获得平等机会的弱势群体,如生活贫困者、身体残障者、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弱病者等予以法律救济。就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而言,这种救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对不能利用公共图书馆普通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以确保他们拥有与普通民众一样的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机会,是世界各国法律规定的一种普遍的平等权利救济。《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普通服务的用户,例如小语种民族、伤残人员、住院人员、或被监禁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所有年龄的群体都必须得到与其需要相应的资料。”[3]《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13]《公共图书馆法》第34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12]

二是全体民众的免费基本服务。免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民众平等权利的保障。公共图书馆之所以成之为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在于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即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所有的公共文化资产;另一方面在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即公共图书馆向全体民众免费开放利用。这二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使公共图书馆变质,使公共图书馆不再成为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图书馆,免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没有免费服务,广大民众就没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机会。《公共图书馆宣言》规定:“公共图书馆按照原则应该免费服务。”[3]《公共图书馆法》第33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下列服务:(一)文献信息查询、借阅;(二)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开放;(三)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免费服务项目。”[12]

总之,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和全体民众的免费服务是民众享有利用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保障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机会。

第三层是服务均等。服务均等是平等权利的最终实现。人格平等、机会平等主要体现在宪法赋予、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上;服务均等则是平等权利的具体落实和全面实现,主要体现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要实现和保障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就必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使广大民众享有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战略和措施,正是全面实现和保障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体现[14]。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3]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虽然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利用性(Access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可适应性(Adaptability)普遍要求尚有距离,但已是巨大的进步。

3 瞬间中的永恒:平等价值观传播与平等权利实现的两个里程碑

21世纪以来,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两次轰动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新闻热点:第一次是2011年杭州图书馆的“乞丐也能进图书馆”新闻热点,第二次是2020年“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这两次新闻热点具有极为相似的历史瞬间定格特点。

杭州图书馆的“乞丐也能进图书馆”新闻热点发生于2011年1月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罕见冰雪灾害,人们春节前返乡路途艰难的时刻,杭州图书馆自2008年9月新馆开馆后一直实施的“乞丐也能进图书馆”政策被网友无意触燃,迅速成为在严寒中为杭州增添城市温度的全国新闻热点[4]。

“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发生在2020年6月遭受新冠疫情,人们春节后返城复工艰难的时刻,东莞图书馆2005年9月新馆开放后一直实施的免费服务政策被吴桂春读者“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留言无意点燃,成为在疫情中为东莞增添城市温度的全国新闻热点。

平凡之中显伟大,伟大之处见平凡。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杭州图书馆“乞丐也能进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吴桂春留言”新闻事件的完美诠释。无论是平凡之中显伟大,还是伟大之处见平凡,总是离不开特定的场景,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平凡才可能显现伟大,伟大才能见证平凡。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为这两次新闻热点提供了独特的历史场景,因而使杭州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在平凡中显现了伟大,在伟大中见证了平凡,使杭州和东莞成为有温度的城市。

事实上,“乞丐也能进图书馆”在2011年之前的杭州图书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广东乃至其他地区的先进公共图书馆也是平常的事情。类似“吴桂春留言”的读者留言在10年前的深圳图书馆早已有之,其他图书馆亦有之。更重要的是,在欧美公共图书馆“乞丐也能进图书馆”是司空见惯的常态,免费服务是深入人心的自然,根本不可能成为新闻,更不可能成为新闻热点。然而,“乞丐也能进图书馆”和“吴桂春留言”在中国却能够成为全国的新闻热点,唯其如此,这两个新闻事件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成为中国实现和保障民众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两个里程碑。

杭州图书馆“乞丐也能进图书馆”新闻热点是人格平等之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播的里程碑。

东莞图书馆“吴桂春留言”新闻热点是机会平等之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里程碑。

“吴桂春留言”最令人感动的言语是“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吴桂春读者之所以留下“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的言语,是因为“我们打工的,尤其是外来工的话,能够在那个有空调的地方免费看书,又是休息,又是一种好好的享受。收获最大的应该也是吸收了书里面的知识。”毫无疑问,“能够在那个有空调的地方免费看书”是吴先生“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的根本原因,也是“吴桂春留言”感动全社会的根本原因。因此,“吴桂春留言”新闻热点在本质上是机会平等之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的一次广泛传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 热点中的冷静:平等价值观传播与平等权利实现的现实思考

“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热点犹如兴奋剂鼓舞人心,为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正能量。在图书馆界备受鼓舞和倍感骄傲的同时,我们尚需冷静思考,继续广泛深入地传播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更加全面地实现和保障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从而持续地推进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4.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温度计

过去,我们常说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今天,我们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温度计。在这两次新闻热点中,各种媒体均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图书馆真的可以让一座城市更有温度。”公共图书馆能够增加城市的温度,使城市更加温暖。这温度,这温暖,毫无疑问来自平等的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平等权利的实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城市,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会有温度,才会温暖民心。以公共图书馆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也就能够成为测量城市冷暖的温度计,一个城市的冷暖看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程度便一目了然。如今公共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城市的供暖器,这是时代的进步和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4.2 公共图书馆应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公共图书馆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才能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吴桂春读者说:“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这段留言生动地说明东莞图书馆早已成为吴先生在东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难以割舍的部分。换言之,工作之余去东莞图书馆阅读、休息已经成为吴先生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文明城市应有的市民高雅生活方式,每个城市都应该为此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从《新闻1+1》的连线采访可知,东莞市人社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重新为吴桂春推荐工作岗位时要找到一个距离公共图书馆较近的工作岗位亦非易事。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领先的东莞,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4.3 人格平等社会价值观的实现任重道远

人格平等之要在于对每个人的身份、身体、性别、年龄、种族、语言、地位、信仰等各个方面的尊重和毫不歧视。

“乞丐”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歧视性词语,欧美一般使用中性词语“无家可归者”(Homeless),中国亦有使用中性词语“拾荒者”的情形,但迄今为止,新闻媒体在报道杭州图书馆时并未避讳“乞丐”二字。

在“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新闻报道中,“农民工”“外来民工”既是吴桂春的自我身份认同,也是各种媒体的普遍用语。事实上,“农民工”“外来工”这类用语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有现象,也是一种因户籍而产生的身份歧视。近10年来学界一直在努力创造一个中性词语,如新型产业工人、一线工人,以规避这种因为户籍而产生的身份歧视,国家也在为因户籍而产生的各种不平等做艰辛的政策改革。这是可喜的进步,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吴先生37岁从湖北农村来到东莞,当工人长达17年之久,今年50多岁,早已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工人;也不再是外来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东莞人。但因为户籍,社会和吴先生自己都认定吴桂春仍然是一个“农民工”“外来工”。这说明践行人格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4 图书馆社会认知度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但因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普及程度和发展程度不高,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较低,需要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巨大。仅以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为例,白岩松是全国民众十分敬重的新闻主持人,在笔者心目中,白岩松可能是中央电视台对图书馆认知水平最高且对图书馆充满了感情的主持人。2009年白岩松赴美采访制作的“白岩松看美国”专题节目展现了十分高超的水准。在采访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专题节目中,白岩松在开场白中深情地说道:

在来美国之前,当时我们就定下一个选题,说要去美国看看公共图书馆,当时身边的人就有异议,说除了图书,公共图书馆有什么看头呢?我现在是在美国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的门口,在大门的上面有一行字“FREE TO ALL”,翻译过来可能是对所有人是免费的,我觉得在这里更应该翻译成是所有人在这里可以自由穿行,这个公共图书馆是在1848年,在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及政府拨款这样的前提下,成为全美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我们就要走进去,去感受一下,或许会改变你对图书馆的所有印象。[15]

白岩松开场白的“FREE TO All”就道出了公共图书馆的真谛,击中了亿万民众的心灵。在与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艾米·莱恩的采访中,白岩松的解说词几乎达到专业水平: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美国每1万人就拥有1家公共图书馆,这个数字是中国人均拥有量的46倍,而约62%美国公民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借书证,全美平均一年光顾公共图书馆的人次达10亿多。

让我很感动的是,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在这样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下,还会给人温暖和慰藉,这是不是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功能?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几天看到《华尔街日报》的一个评论,当人们以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已经开始衰落的时候,在过去一年的美国,图书馆人的流量增加了65%,为什么呢?其实这跟整个金融危机这样一个大背景是很有关系的,有很多人到这儿来寻找温暖,甚至打一个盹,还有人到这儿利用免费的互联网来找工作,来帮助自己。当然也有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失业了,但是告诉家人说我还要去上班,没地方去,就到这儿来待一会儿,这就是公共图书馆在特殊年代下开始具有了另外的意义。其实就像上一次1929年到30年代的金融危机一样,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在那样一个糟糕的时刻,如果没有图书馆的话,我可能已经疯了。

然而,在《新闻1+1》的“吴桂春留言”专题节目中,白岩松在结尾处询问东莞图书馆李东来馆长:“平等对待,是否可以上升到善待?”并说:“希望今后所有图书馆也善待所有进图书馆的朋友们。”这句话也许是白岩松认为最能够提高节目站位的结束语,可事实上,这句话降低了笔者对白岩松公共图书馆认知程度的认识,因为平等对待就是最大的善待,一切超越平等的善待都是特权,都是对他人的不公平和歧视。白岩松这样学识渊博和充满公平正义的主持人尚且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况且全社会?

此外,“希望今后所有图书馆也善待所有进图书馆的朋友们”这句话看似是褒奖东莞图书馆,实则含有批评其他公共图书馆之意。

最后,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吴桂春的留言“余生永不忘你”虽然可以击中图书馆员的心灵,可以感动无数图书馆员,但是,如果不是新冠疫情导致返城复工艰难,吴桂春的留言也不可能瞬间成为新闻热点。唯其如此,在更大程度上,《新闻1+1》不过是以东莞图书馆读者吴桂春留言为载体述说农村民众返城复工的动人故事而已,这正是《新闻1+1》的标题字幕“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然后呢?”的悬念之所在。

猜你喜欢

东莞免费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该不该免费送货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免费的午餐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免费WiFi覆盖全球你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