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式阅读构建:场域、程式与互动驱力
——由《一本好书》说起*

2020-09-27刘艳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程式好书仪式

刘艳

0 引言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打造的场景式读书节目,于2018年10月在江苏卫视及腾讯视频平台同步播出。《一本好书》每周一期,在播放一个半月后,便在豆瓣上斩获9.3的高分[1]。《一本好书》依据各大读书网站、国内外高校图书阅读榜单选取12本中外经典图书,由赵立新、黄维德、潘虹、王劲松等实力派演员以舞台话剧的形式将书中最为精彩、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具有冲击力的内容进行演绎,以图书作者的口吻与观众进行交流,充分调动读者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塑造了图书文本的具体情境,给予观众最真实的场景体验。在“第二现场”,由文学建树高的学者、作家等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解读。逼真立体的空间场景、嘉宾的对话场景、演员的表演场景等所传达的情感,激发观众进行体会与思考并形成心理场景,观众在四重场景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着场景式阅读的实践。正如《一本好书》的导演关正文所言,该节目采用视听手段是为了让观众以“阅听”“阅图(景)”的方式看到好书、发现好书,为大众打造阅读的“试衣间”;激发观众思考与阅读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回归纸本图书阅读才是该节目的宗旨[2]。事实上,关正文实现了他的理想。《一本好书》推出的《月亮与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等经典图书,在合作的西西弗书店卖到脱销,也使得这些图书频登热搜与图书销售榜前十。《一本好书》的场景式阅读模式何以引起观众共鸣、促进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推广与动员?本文以仪式理论为视角对《一本好书》的场景式阅读进行思考与阐释。

1 场景式阅读

1.1 场景式阅读的概念

“场景”一词原指拍摄的场地和布景[3],也可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即特定时空下发生的行动,或是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4]。而后“场景”一词逐步引入其他学科领域。例如,在出版学科领域,杜鹃指出场景阅读是借助VR/AR设备,从“看”到“进入”书本,再到浸入式体验,层层螺旋上升变化,让受众与书籍的内容深刻交融,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的阅读活动,同时也蕴含基于空间、行为及心理的种种氛围[5]。然而,笔者认为仅将场景阅读定位为借用VR/AR设备未免过于狭窄,因为广义的阅读包括一切对主体上的外部世界及其意义的解读[6],即从一切形式的信息载体中,如文字、声音、景象、肢体动作、行为痕迹,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认知[7]均可称之为阅读。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指出,阅读书面上的字母(文字)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家阅读天空,建筑家阅读土地,动物学家阅读动物痕迹,音乐家阅读音符,心理学家阅读梦境等[8]6-7。可见阅听、阅图(景)均是阅读的不同样式。阅听包括对话、听讲座、听音频等;阅图(景)包括看静止的图片及动态的画面。例如,看画展、视频、真人活动场景。笔者认为场景式阅读是指在由一定的实物、人物组成的特定空间下,个体获得对外部世界体认与意义认知的阅读实践,能调动阅读实践个体的视觉、听觉、触觉、知觉等感官,是一种阅听与阅图(景)相融合的复合型阅读行为,需要阅读实践个体临场并在场景中实现信息获取与接受。能够实现场景式阅读的情境有:(1)交流式情境,如交谈、读书会、真人图书馆、讲座。(2)表演式情境,如电影、电视、演出。其实在近年来的文化综艺节目中不乏优秀的场景式诵读、阅读的节目,如《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一本好书》,这类节目以电视为媒介,通过场景渲染、嘉宾的多重解读、演员的精彩演绎,进一步激活观众的内心情感与文化符号,形成群体内部的情感共振而获得许多观众的认可、青睐与热捧,引发全民热议并带动了阅读、朗读等读书活动。

1.2 场景式阅读的属性

1.2.1 仪式

仪式(Ritual)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9]。狭义仪式指发生在宗教崇拜过程中的正式的活动,包括宗教活动、节目、游行、游戏和问候等事件。广义仪式不但指任何特殊的事件,而且指所有人类活动的表现方面,任何人类行为都具有一种仪式的维度[10]352。在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中,仪式主要指向以下方面:作为社会组合形式的框架;作为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系统;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活动程式;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表述[11]。以交流式情境的场景式阅读看,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可以认为是个人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表述,双方在言语交流中提炼象征符号、文化符号和社会价值,交流双方只有在言语交互中获得共同认识与情感认同,交谈才可以持续进行,讲述人与倾听者之间形成志趣相同的群体,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组合。正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所言,交际性交流有“仪式”的内涵。以表演式情境的场景式阅读看,表演式即蕴含着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节目等。阅读实践个体在由器物、音乐、图片、人物、表演程式等构成的画面中形成集体意识、凝聚共同信仰与实现情感共振,从而维系具有共同体的社会组合。例如,在诸如祭祀、祈福等宗教活动中,通过具体的祭祀物品、神像、巫舞、祝祷言语等形成展演场景,信徒在其中获得或表达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敬仰等,而这些想象的共同体正是维持信徒团结的文化基础与情感纽带。因此,仪式能将社会个体聚集到一起,个体在仪式中能够体验到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并感受到维持群体团结性的集体意识[10]353。对于场景式阅读《一本好书》节目而言,它是作为一种表演行为和过程,按照“图书介绍——话剧表演——第二现场探讨”的程序进行,观众可从演员、嘉宾的语言中实现阅听也可从场景画面中实现阅图(景)。《一本好书》中阅听、阅图(景)相融合的程式安排,是为了突出图书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并向观众传输。观众对节目中所传递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则可聚合具有共同认知的人们持续参与其中,进而构成认可、喜爱《一本好书》节目的社会组合框架,最后达成共同行动。比如,共同选择继续观看《一本好书》、不约而同购买图书阅读等。为此笔者认为,《一本好书》是一种仪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相比,它是具有仪式化的阅读实践行为。

1.2.2 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Eric W.Rothenbuhler)认为任何形式的仪式都是一种传播,而且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12],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仪式的场景式阅读是一种传播方式。而阅读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传播方式,是个人在信息载体中获取知识与吸收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扩散的途径。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阅读样式,例如,在以人为媒介、声音为载体的口语时期,先民信息的获取与传递,文明的保存及传承依赖于“听”。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指出,阅读最早期的实例是一种听觉而非视觉的感知过程[8]57。可见,阅听自古以来便是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声音传输的局限性,先民探索身体以外的实物来传递信息,结绳记事、图腾图案等,即先民通过“阅图”获取信息。随着影像、影音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从电子屏幕中获取信息,阅图实践也从静态的图片转变成动态景象。《一本好书》借助电视这一大众媒介作为节目的呈现形式,观众从场景中获得信息,因为场景中的表演符号、语言符号、音乐符号、器物符号等等均可通过电视媒介向观众传递图书中最精彩的内容、作者的心理活动、文本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笔者认为,《一本好书》打造的场景式阅读是阅听、阅图(景)的融合,是借助大众媒介进行阅读动员、知识传播的方式。

1.3 场景式阅读的效果

从场景式阅读的属性看,场景式阅读不仅具有仪式的功能,同时也包含传播的功能。在相关研究中,关于仪式功能的研究延伸至社群维持与再造社会秩序。正如刘建明指出,仪式是一种战略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防止相互攻击,驱除可能影响共同体和谐的危险因素[13]。《一本好书》通过将各种不同的符号呈现在场景中,以图书的思想价值为基础,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及情感渲染对图书文本的符号与意义系统进行编码。《一本好书》突出仪式性的同时也在有节奏的程式安排及不同符号的呈现中激活了观众的心灵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感召观众,同时也促进《一本好书》观众集体意识的达成及群体内部的相对稳定。而场景式阅读又具有传播的功能,借助于大众媒介《一本好书》传播的空间维度更广,时间维度更快。此外,《一本好书》通过话剧的形式表现图书文本,给予观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信息获取体验,相比文本阅读更简单且易理解,因而受众面更宽。场景式阅读的仪式功能与传播功能的结合使《一本好书》在播出后带来强大的社会效应,从所推荐书籍频登热搜、热议及售馨的结果中可知《一本好书》的传播效果,以及促进群体情感共鸣的效果。《一本好书》通过场景渲染、节目程式强化了阅读的仪式感,发挥了群体聚合功能,达到了实现阅读动员的目的。

2 基于互动仪式链场景式阅读的构建

2.1 构成要素

《一本好书》是以电视媒体策动的场景式阅读节目[14],是表演嘉宾的诵读、展演行为,以及构建的场景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与观众认知的碰撞、接收、吸收及转化的互动过程,也是主持人、讲述人与观众交流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关系形成了群体认同。因此,场景式的电视阅读节目的核心是——一系列象征行为、文化符号所构成的仪式下的互动[14]。

在仪式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认为,以往人类学科研究中的“仪式理论”偏重于仪式的概念及其社会功能,如前文提到的促进集体意识的形成、维持社团稳定等,但没有研究者将视角放在对仪式之所以能形成这些功能的发生机制之上。为此,他在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下,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再度丰富了“仪式理论”,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他认为,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仪式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循环往复一直进行。例如,会话式互动仪式……思想是内化的会话[15]3。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种仪式,因为参与人际交流的个体之间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共同创造一种会话的实在,具有共同的情感。此外,思想是内化的会话也是一种互动意识,个体诸如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言自语等内省行为,或象征、文化符号内化及思考过程,是一种自我符号互动仪式,属于内部仪式和自我团结的仪式[16]。

互动仪式链强调的是个体能够在他人、事件、场景、文字、图片、视频等一系列符号中引起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的社会际遇,因此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的最重要变量[14],这是构建群体共同认识及共同心理、维护群体组织与秩序的重要驱动。对于场景式阅读《一本好书》而言,“场景”是基于一定的空间及其中的实物、人物等因素构成的总和。“场景”是场景式阅读的关键点,而场景中又包含各种符号,有实物的、语言的、情感的、文化的。实物的、语言的符号观众均可以在场景式阅读的实践中直接获得,而情感的、文化的符号则是通过节目中一系列的程式安排,不断带动观众情绪,使观众在思想内化中获得。因此,构成场景式阅读的要素有:空间、程式、符号与情感。其中“符号”隐藏在场景及程式中,空间是承载“符号”的容器,一系列程式的安排是强化“符号”的手段,观众在反复出现的“符号”中进行思想内化,实现情感能量的不断增强,最终可达共情。这便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的构成一致,如图1所示。

图1场景式阅读《一本好书》的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包含仪式形成的条件、实施的过程与达成的结果3个阶段。形成条件阶段包括四个要素:(1)有共在场域,能实现群体聚焦;(2)设有屏障排除局外人;(3)具有相同关注的焦点内容;(4)具有形成共享情感的条件。《一本好书》的演绎场域及排他性是聚合认知相对趋同观众的空间基础,在这一空间下观众聚焦于同一节目内容又为观众之间形成共享情感创造了条件。在实施路径阶段,是要将已具备的“情感共享”的条件变成现实,即通过一系列的程式安排、节奏强化刺激观众情感。最后结果的达成是前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本好书》通过程式的安排为观众呈现了多样化图书表现符号,观众在这些符号的不断刺激下共享情感得到极大的强化,最终出现情感能量,并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本、人生经历等进行思想内化、自我符号的互动,从而达成共同认识或共同行动,实现回归纸本阅读、点燃阅读的火种,达到动员全民阅读的效果。从图1可见,下画线的“情感”一词贯穿互动仪式链的始终,3个阶段层层递进,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实施基础,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升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着眼于仪式效果的发生机制,那么《一本好书》作为仪式的场景式阅读在空间(场域)、程式中如何生产符号,如何形成情感能量,如何达成仪式效果呢?

2.2 发生机制

2.2.1 共同场域:身体沉浸与共同焦点

一切互动均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互动与情境密不可分,且情境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也是互动仪式链的基础[15]1。情境在《一本好书》中首先是作为能让观众“身体共在”或能带来“身体临场感”即沉浸感的演播厅;其次,情境是由人物关系、器物、图像、音乐等形成的场景;再次,情境是场景中各要素所揭示的内容主题、象征意义及文化价值。最后,情境也是观看者通过场景、主题内容、文化意义所内化形成的文化认同和内心情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情境或称心境。“身体共在”同一场域是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因素,原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面对面同在一个场域。但是,随着电子媒介及网络信息革命时代的来临,“身体临场”在互动仪式链条中得到了延伸,网络中的虚拟身份——肉身(身体一)与个体思想身体(身体二)的结合——技术的身体(身体三)[17],即网民在虚拟网络空间冲浪,观看视频、发起弹幕参与讨论也是观众同在电子媒介空间。在《一本好书》的场景中,是互动仪式链中“身体共在”的表现,更为精准的表述是观众具有“身体临场感”。身体同在同一空间、同一场景的观众是因为共同关注《一本好书》节目并认同节目形式、图书内容与文化意义而集聚在一起。

从情境的第一层意义看,《一本好书》采用了360度沉浸式舞台、数控冰屏等新型舞台技术,从而加强了图书戏剧化表达的视觉呈现,提升了视听效果。镜头在舞台及观众席之间切换,即便是通过电视、电脑观看的观众也可以在镜头中捕获现场观众观看时的表情:或是沉醉、或是感动等等,能让电视、电脑前的观众具有空间卷入感,仿佛置身其中。电视媒介通过时空结合为受众带来虚拟在场的仪式感,进而强化集体记忆形成情感共鸣[18]。从情境的第二层意义看,《一本好书》所推荐的12本图书,每本图书戏剧化表达的场景布置各不相同,但却紧扣图书中的场面描写,在表演场景中有人物角色的对话,有作者内心独白,有影像图文穿插,有不同音乐的渲染,以呈现图书中的情节与情感。栩栩如生的戏剧场景容易让观众沉浸,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且引人入胜,观众在信息接收与理解层面更容易走进图书作者的心里,极易达成共情状态。从情境的第三层意义看,《一本好书》借助电视媒介将图书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表演者的语言、表情及肢体符号,不同场景空间,均向观众传达了图书的主题内容,如《月亮与六便士》由赵立新演绎,呈现的是理想在现实中的挣扎;《万历十五年》由王劲松以第一人称演绎万历的一生,一出场他说:“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得当皇上,就得背负着天下、就得是让天下所有人都满意的神一样的孩子。”在这句话中观众感受到了作为孩子、作为皇帝的无奈,从小被束缚与严厉管教,从小就被要求承担责任,但是人们忘了他还是一个孩子。万历的人生给了观众“人生是否需要被约束完成成长还是在追寻自我中自由发展”的思考。观众身体共在同一文化情境中,共同关注相同的节目主题,而且所选主题均跟“人”相关,因此能够建立受众在认知和感受时的情绪层次,引发情感共鸣。从情境的第四层意义看,前面3种情境已然使观众达成认知共享与情感共鸣,在最后一个心理层面的情境中,观众将在场景式阅读中获取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关联思考。在个体心理空间中,个体经历虽有不同,但始终是围绕其在场景阅读中接收到的主题信息来思考,因此他们仍然具有共同关注点。当心理层面对节目推荐图书高度认可时,极有可能引起观众行为的改变。《一本好书》仪式的结果是所推图书登上热搜、售馨;在弹幕、论坛、微博中有许多观众表示,“我一定要去看书”“这本书买了很久了,是时候拿出来看了”“不能让我的书再蒙灰了”。

2.2.2 多元程式:视听叙事与情感刺激

互动仪式链的发生与形成需要程式化的安排,或有节奏的程序,只有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行为才会产生成功的仪式,进而出现良好的仪式结果。个体之间通过仪式可以形成一种瞬间共有的实在,从而再获得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和情感能量[15]3。而《一本好书》的节目形式作为表演行为和过程的程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的体现,它的仪式结果是由多元程式对观众不断强化情感刺激聚合而成,有效的程式设置能够增强群体认同与个人参与[14]。该节目推荐图书的程式安排是由图书背景介绍、演员现场演绎、嘉宾现场解读3个步骤连贯而成。

第一步,背景介绍,是通过图片与文字展现图书的基本内容,以旁白的形式介绍图书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观众随着旁白语言、图文等符号渐入图书内容,对图书有大致了解与即时提高的兴趣,就如观看电视连续剧的片头一样,是一种进入阅读、观看的仪式,是情感刺激的第一步。第二步,现场表演,是演员通过对话、身体语言、情态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使图书的文本意义“可视化”。可视化的处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观众对于作者及书中人物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例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衣着光鲜亮丽还未为理想而离家的思特里,也有为理想走出家门落魄于小酒馆里破履烂衫的思特里,人物前后的反差让观众思考如何面对“理想与面包”的取舍;王洛勇将《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描述“阿里萨再见心上人”复杂心情的大段文字用12秒的表情、肢体动作进行演绎,生动的场景能让观众在表演者的情绪表达中产生情绪沉浸。“理想与面包”“爱情”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亦更有利于观众在情绪沉浸中达到共情。场景式阅读的视听化叙事是借助于不同媒介的融合,全方位调动观众的听觉、视觉神经,通过人类社会中常见的“议题”,激发观众思考与获得情感认同。第三步,嘉宾解说,是由主持人与两位嘉宾组成了私密的谈话空间,但是经过电视媒介的包装后,私密空间转变成公共空间。主持人在其中提出与图书思想内容相关、紧扣现代人对生活与情感等共同关注的议题,并引导话题的推进。在专家解说环节将图书中的思想内核、文化意义进行语言编码,将图书中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向读者讲述,充分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与探究心理。第二现场嘉宾解读起到升华的效果,在讲解中嘉宾并不局限于解读图书,而是会穿插与图书相关的其他故事情节、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等等,让读者在解读中不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与经历,暂时从图书的戏剧演绎中抽离出来,去思考图书中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在嘉宾的言语中寻找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认同。《一本好书》将文学文本转换成基于电视媒介的视听叙事文本,打造环形舞台,结合声光画技术,利用远景、近景、特写、长镜头、时空转化等表现手法,运用电视语言元素对经典图书进行视听的、场景的、戏剧的展现,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同时所有的程式不断通过各种象征及文化符号有节奏地对观众进行情感刺激与强化,也让观众在程式中获得共享的情感与文化意义。

2.2.3 互动驱力: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

互动仪式是际遇者由符号资本与情感的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在互动仪式过程中,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是重要的驱动力[15]4-5。在互动仪式链中存在互动市场,参与者利用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进行互动,其本质是一种价值生产与交换[15]6。从情感能量看,在《一本好书》中主要体现为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共鸣、情感极化四个方面。从符号资本看,在《一本好书》中主要体现为经典符号、场景符号、语言符号、文化符号4个方面,见图2。观众在场景中获取“符号”,在“符号”再现、互动中积聚情感能量。

图2场景式阅读《一本好书》互动仪式链之情感能量发生机制

情感唤醒是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第一发生机制,主要通过经典图书、图书内容介绍以及写作背景来实现,即经典符号。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读者多、通俗性、跨时代性、言近旨远的启发教育性,还往往包含人类生活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本好书》在演绎图书上选择具有话题性的、符合大众理解层次的文学文本,因此节目受众面广,为传播效果奠定基础。在第一程式阶段旁白形式的图书内容提要及写作背景介绍,能够唤醒已阅图书观众的记忆,也能激起未阅图书观众的兴趣,此外亦能促进未读完图书观众的期待。情感互动是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第二发生机制,主要通过观众沉浸场域、认真观演、舞台声光画、场景切换、图书视听化叙事及演员表演来实现,即场景符号。在表演场景一极,场景渲染、演员的精彩表演,能让读者快速进入图书情境,且容易被人物角色感染情绪。在观众一极,在情感唤醒激发观看欲望的基础上,场景沉浸及表演场域中释放的情感、信息被观众接收,观众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形成情感交织,如忧伤、期待、同情、喜悦、兴奋等,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回应与互动。情感共鸣是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第三发生机制,主要通过设置议题、共同焦点来实现,即语言符号,包括第二程式——表演与第三程式——议题。在表演中,演员通过语言、情态、肢体等展现图书最具矛盾冲突的话题,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理想与面包”,《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身份“皇帝与孩子”,《霍乱时期的爱情》遇见以前的恋人“是见还是不见”等等,图书中或许难懂的情节全部通过“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这些话题几乎与普通人息息相关,这容易调动观众的大脑神经系统,关联自身经历,联合自身文化资本对这些话题进行吸收融合与转化,达到情感共鸣。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当参与人得不到情感回报时,就会转向其他收益更多的互动仪式[15]6。在《一本好书》中主持人在“第二现场”抛出图书议题,如果议题与观众接收到的信息、思考的方向基本一致,观众就能获得情感回报、认可与鼓励,进一步加强观看渴望,有利于情感共鸣收获情感能量。情感极化是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第四发生机制,主要通过“第二现场”的嘉宾解读实现情感升华,即文化符号。《一本好书》的文化符号体现在嘉宾的语言交谈、特殊型的知识或专长之中。在“第二现场”有史航、蒋方舟等作为解说嘉宾,这些嘉宾自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与文化资本,他们的解说传递出来的文化符号对于观众而言具有很高信任度,对观众在《一本好书》形成的情感共鸣中再度进行情感补偿,达成共同认识与集体认同,实现情感极化,这样成功的互动仪式,新的符号便会创造出来并达成共同行动——阅读纸本图书的渴望。综上,情感能量与符号资本是《一本好书》节目效果,也是作为仪式的场景式阅读效果得以最终达成的驱动力,促进群体成员形成了共同价值观[14]、共同标准或达成统一行动。

3 结语

《一本好书》在知识爆炸,读者信息焦虑、信息速食、阅读缺少耐心的情况下,构建了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打造讲解图书的“演讲台”,因此它一经播出,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一本好书》作为场景式阅读,是电视媒介与阅读动员、知识传播相融合的产物,是阅听与阅图(景)的复合型阅读行为。从人类学角度看,它是

一种仪式;从传播学角度看,它是媒介传播;从功能看,《一本好书》打通了观众与节目各要素之间的情感连带、内容焦点,形成了互动仪式链条,给观众带来了情感能量与集体认同且基本达成统一行动——回归纸本阅读,实现了阅读推广与动员的最佳效果。场景式阅读的实践为我国“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即“场景”作为一种要素在阅读推广与动员中的应用。正如范并思先生所言,在阅读推广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中,阅读推广的环境设计目前在我国还比较缺乏,需要大力推进[19]。而《一本好书》打造的场景式阅读为阅读推广环境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为此,场景式阅读或将“场景”嵌入阅读推广值得阅读推广机构进一步实践与探讨。需要指出的是,《一本好书》的场景、视听叙事反映的是后现代的视觉符号的生产,它的受众广、传播效果好反映的是后现代人们的文化消费特征,即视觉性的声光画、影音视频更容易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然而,场景式阅读中图书文本的视觉呈现,缩短了读者对于图书文本认知与思考的过程,感官刺激、视觉消费取代了理性的文学审美。在《一本好书》的场景式阅读节目中,场景的渲染、情感的烘托让观众直接沉浸于“形象性感知”,弱化了其对于文本文字的“话语性感知”,而形成一种浅性理解,进而直接接受来自于《一本好书》节目中对于图书文本的共同认知,而消解阅读实践个体的个性化阅读认知。为此,从读者个性化阅读审美角度正确审视场景式阅读的价值,亦是“场景式阅读”选题的一个思考方向。厘清场景式阅读的价值与利弊更有利于“场景”与阅读推广的有效融合,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关注。

猜你喜欢

程式好书仪式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好书共享
好书推荐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