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020-01-09李娟
李 娟
(黄淮学院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社区等合作育人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学水平”[1]。近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力实施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综合改革,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亟待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意义
“新人穿旧衣”“老瓶装新酒”[2]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制度之间矛盾关系的真实写照。虽然我国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但受旧有教学管理制度制约,课堂讲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的课堂教学大格局并无较大改观;“大四放羊式实践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毕业生以拥有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而实现就业的局面也尚未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业已成为其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之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适应应用型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更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缺失,如一些高校尚未出台应用型课堂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应用型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行业企业实践教学管理及考评办法、项目式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
二是一些教学管理制度欠完善。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文本过程性调整比较滞后”[3],且绝大多数是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改而来,而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多“抄袭”自研究型大学。这种以“研究型”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难以适应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随着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学校层面也制定了一些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由于理解不到位,从而对这些制度采取消极应付态度。如在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上,“因人设课”“课程拼盘化”[4]69现象普遍存在。又如,学校提倡外聘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应用型教师队伍,但有些院系应付了事,导致一些外聘教师存在“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组织松散、教学语言不规范”[5]156等问题,甚至滥竽充数。再如,学校提倡“应用技术研究性”实践实习教学改革,但一些教师因患得患失而不愿深入企业。
(二)原因分析
在客观原因方面,一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积淀不深;二是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在宏观教育政策上还存在缺失,尚未有效破解“校地两张皮、校企两张皮”问题,因此应用型高校一些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联系密切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落地生根。
在主观原因方面,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动力不足。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既处于“质量提升期”也处于“规模发展期”,几乎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不缺生源,没有生存压力,导致一些高校的领导缺乏忧患意识,改革动力不足。这一现象在公办高校中尤为明显。一些高校因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动力不足,导致对应用型教学改革产生分歧,甚至不少教学改革出现了“翻煎饼”“回潮”现象[6]。二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及执行方面的动力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工作,不习惯做应用性科研,不愿意深入企业,甚至对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存在抵触情绪。
三、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实行的是“政府外部宏观管理、高校内部微观治理”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在1995 年颁布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案》(Poly-technics Act)和2003年颁布的《应用技术大学法案》(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ct,实际上是《多科性技术学院法案》的修订版)框架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应用技术大学基本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财政保障、教师法律地位、教学管理模式、科研管理导向和服务地方导向等相关政策,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在内部治理上的自主权。
(二)LbD 应用型教学管理范式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鲜明,即为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培养工程师、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实行校企合作,进而催生了“LbD”(Learning by Developing)应用型教学管理范式。该范式特别强调应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7]。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动态调整”制,即根据产业技术发展实际每三年左右修订一次,修订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强调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参与性学习(participation)、知识性创新(knowledge creation),注重学校、工厂、实验室学习环境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得一定的实习实践学分,以保障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术技能需求紧密衔接。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职业岗位实践教学。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所有学位课程都包含在职工作岗位训练(practical on-the-job learning),所有专业都实行最低实习实训学分制,如护士专业不少于90 分,社会服务专业不少于45 分,文化艺术专业不少于30 分。
第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交叉进行的,即按照项目化专业教学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嵌入“实践周”“实践月”,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嵌入“小组讨论”式教学,并且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强调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第三,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每年为学生提供很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并在学校网页上公布供学生自由选择。不论是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项目研究教学,教师都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技术项目化教学”是主要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专题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共享学习”“课堂会议”等教学方法被普遍使用,教师更多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四,大量开设选修课。除了“英文学术写作”“工作生活能力”“能力发展和指导”“基础芬兰语”等上百门“共同选修课”,各专业还有特定选修课,如企业管理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特定选修课有“国际经营环境”等近30 门。
第五,实行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制度。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考核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考核,主要采用综合考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或小组评价、企业反馈评价、创新成果社会效益评价相结合。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优先推行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即通过“课堂革命”[8]1,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品质”,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所强调与看重的并不是系统性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偏重于传授那些与职业和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9]24。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逐渐实现从“讲授教材知识为主”向“传授专业基本理论+产业前沿技术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从“理论型课堂教学”向“应用型课堂教学”的转变。基于此,应用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应注重如下改革:
1. 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第一,应精简讲解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只需向学生解释明白基本理论、基本定律的内容即可,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面面俱到地讲解其来龙去脉和推导过程。
第二,应注重产业最新前沿技术及其应用的讲解。应用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以致用,这客观要求教师要了解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产业最新技术,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之中。为适应应用型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应该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2. 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应实行课堂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教材的知识体系永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我国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陈旧,若教师强化应用技术知识的讲解就有可能完不成原定教学计划,甚至遭受督导教师的指责。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中增加“任课教师可根据产业技术发展实际,实行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的规定,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法可依。“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应用型优质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10]32,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应随产业技术发展和职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实行动态变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内容也应常变常新。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应贴近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通过“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强化基于真实任务的课堂教学。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一、大二课程的引导式教学应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教学为主,并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教学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力求基于真实任务或真实案例开展。
第四,适度外聘行业企业人员充实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改变单一地依靠校内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局面,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要,适当外聘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重点讲解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实践周等形式将其有效嵌入课堂教学。
(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教学的最大特色,它关乎学生学习动力、应用型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及其管理制度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实践周、实践月、实践学期实习教学制度
实践周、实践月等阶段性实习教学应在教学院系领导下,由教研室专业教师具体负责;实践学期这种时间跨度较大的实习教学工作可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分工负责。教务处作为协调、管理全校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实习教学方面应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含各类实习教学的经费标准),审查各专业的实习教学计划,协调、督促全校实习教学工作,检查实习经费使用情况,收集、汇总各教学院系的实习教学工作总结,通报实习教学工作经验。直接组织和实施实习教学工作的各教学院系,应根据所设置专业的特殊性制定实习教学工作管理实施细则,拟订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经费预算,有效开展校内外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2. 建立实习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立实习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制度,让指导教师全面负责实习教学工作,并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开始前,指导教师要会同实习单位,根据实习大纲和学生实际拟订实习教学工作计划,明确实习教学内容,遴选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和技术文件。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会同实习单位指派的人员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引导学生注重开展研究性实习,积极参与实习单位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并及时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了解实习状况,最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实习成绩评定工作,向所在院系或专业负责人汇报学生实习工作情况,撰写工作总结。
(三)应用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让本科生直接参与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46。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当前的转型发展和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借鉴的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借鉴的是美国20世纪50 年代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合作”、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辛辛那提大学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可见,本科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都设置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总体上看,这类项目的数量有待扩大,质量也有待提升。未来数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组织实施学生参与区域企事业单位应用技术合作项目工程。为保障大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设立专项支持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完善大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制定并完善本科生参与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管理办法,其中应有所有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必须有本科生参与的硬性规定,还应有关于本科生参与项目的具体考核标准。重大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团队应由校内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一定数量的学生共同组成,其中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申报、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组织与难题破解等工作,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应用技术操作、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由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原则上应由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并组建协同创新团队,校企双方的导师主要起技术指导作用。
第二,实施本科生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衔接制度。学生在大三、大四学习阶段参与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衔接起来。校内指导教师应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指导学生做好应用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间的衔接工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特别注重教学管理之变革项目及其配套实施环节的创新[12]31,应将应用型科研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校内配套管理制度的创新结合起来,并及时根据国家与产教融合相关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整。
致谢:本文中的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材料为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Mika J. Kortelainen 教授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