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对“经济与社会”课程的新要求及实施对策

2020-01-09

关键词:课程内容新课标素养

傅 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1)的教育宗旨;同时也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论》[2](P16-19)中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的依据。本文期望以新旧课标的对比,考察“新课标”对“经济与社会”教学要求的变化,获得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一、“新课标”的变与不变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与社会”“新课标”是对旧课标的延续,同时也是对旧课标的发展。“新课标”中的变化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在旧课标“经济生活”单元中,知识目标主要阐述为学生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目标主要阐述为学生提高主动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阐述虽不具体,但其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诚实守信的目标间接阐述。[3](P5-6)

在“新课标”“经济与社会”单元中,政治认同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科学精神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法制意识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1](P75)

“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虽然从字面上没有看到旧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但核心素养目标以能力为最终培养目标,包括了处理问题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知识层面的三维目标。

(二)课程内容从“常识中心”走向主题单元

旧课标“经济生活”单元中包括生产、消费、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常识、商学常识和法律常识。课程内容按照生活与消费、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和面对市场经济四个部分编排,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常识。[3](P7-11)

“新课标”“经济与社会”单元中包括两大主题单元的内容,一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新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体现在去掉了旧课标中陈旧的知识内容[1](P7-9),增加了与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知识内容,使课程内容编排更合理。

(三)课程实施从“一般探究”走向“学习自主”

旧课标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实施建议中阐述一些具体实施方法[4](P178),但是,旧课标中阐述的课程实施的提示比较简单和模糊,给出的提示不太具有可操作性。也有学者指出在旧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表现为改革口号喊得响,探究和合作有形无实。[5](P187-193)基于以上实际情况,旧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可以理解为“一般探究”。

“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理念定位高于旧课标,提出从“一般探究”到“学习自主”,并进一步提出推进形成学生的整体素养、学科素养,以及基于“经济与社会”单元核心素养的目标。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的变化体现在进一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既是通过教育者把知识和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也是学习者自己习得知识和文化的过程,而受教者素养的形成更多的还是由受教育者自己在实践中领悟而实现的。基于以上的观点,“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给予了更明确的、系列的、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指导。

(四)课程评价从多元评价走向多维评价

旧课标中的评价建议阐述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3](P4)旧课标中对于“经济生活”单元的课程评价要求已经体现在过去几年的高考题目中。例如,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12题选择题中“洛阳纸贵”的问题和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8题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的问题。[6]但是,根据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关于旧课标评价实施的调查反馈结果来看,旧课标中课程评价建议的可操作性较弱。[1](P10)

“新课标”中的课程评价强调要有效设置相关的情境,在不废除客观性的标准化试题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推断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学科任务的质量。[1](P146-152)虽然有学者认为,在面对“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价指向和方式上,教师仍然基于应试而忽视课堂上的丰富生成[7],也有学者认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唯分数”现象能在近几年内会得到改善[8],但是“新课标”中阐述的课程评价要能够更加灵活地评价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状况,却是课程评价的大势所趋。

“新课标”课程评价的变化体现在未来高考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将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体系展开,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一核,由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组成的四层,由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构成的四翼。基于一核四层四翼的多维课程评价体系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能够评价学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经济与社会”单元的课程评价也会更侧重评价学生能否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真实经济问题和有效完成经济活动中的任务的能力。

二、“新课标”之“新”的体现

“新课标”对“经济与社会”的新要求新在哪里?“新”在课程目标着重核心素养,“新”在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新”在课程实施具体指导操作,“新”在课程评价专注表现。

(一)课程目标之“新”

“新课标”首次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科目标,体现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接班人这个育人目标,使教师对课程目标更加清晰。例如,“经济与社会”单元给出了更多具体的探究性活动目标,这样的设计把探究性活动目标和课程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实现探究性目标和教学目标,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

(二)课程内容之“新”

“经济与社会”单元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清晰、适用,更加有教学意义。其“新”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引入经济学基础理论中市场供需关系和市场失灵等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博览程度明显提高;二是课程内容设计中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使教师能够及时地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并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在课程内容上删减了旧课标中课程内容混乱的部分,增加了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各部分知识的关联性趋于合理。单元中的各课程内容之间排列逻辑更具有可学性。课程内容可以从历史、地理等其它人文学科迁移学习技能和相关知识,促使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三)课程实施之“新”

“新课标”从基本理念的阐述到课程教材的设计,无不体现对课程与教学实施方式进行变革的强烈期待。“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阐述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经济与社会”单元课程实施的阐述不仅延续了旧课标中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切实进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强烈愿望,而且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经济与社会”单元两大主题下共四课内容的教学活动,来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每个主题和每课中可以进行相同的、相似的和不同的活动设计,如参观、访谈、调研、专家讲座、制作展板、征文比赛、问卷调查、撰写报告等,这些活动设计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组合式、渐进式方式,直达每课的知识内容和素养培养的目标,最终汇成学生的综合知识内容体系和实现学生在本单元应该达到的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评价之“新”

“新课标”中的课程评价之“新”体现在继承旧课标的评价理念、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同时,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注重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和综合评价。“新课标”中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具体操作实例和实施建议,特别是列出非笔试的活动效果的评价建议,如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专注行为表现,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1](P41-42)

“经济与社会”单元的课程评价之“新”体现在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评价,重点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标”对教师课程素养的新期待

“新课标”对教师的课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程素养集中体现在课程评价上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课程内容上增加课外阅读容量以及课程实施走向项目教学与跨界教学几个方面。

(一)课程评价上体现核心素养的统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课程评价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放在心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能力。

1.提升教师关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思想理念

“新课标”的课程评价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下的学习效果、教育干预的效果和教学心理机制等问题,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设计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自觉提升关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思想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施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和评价设计,借鉴国际文凭组织高中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的单元设计方法,根据内容设计单元课程。单元课程首先指向真实环境中那些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以问题链或任务串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以及最后的评价和反思。总之,教师从关注自己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入手,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为主旨,设计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9]

2.提升教师在核心素养教学中的实施能力

教师提升教学实施能力需要一定时间。有学者认为,虽然改变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非常困难。但将来高考制度彻底改革了,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肯定要被淘汰。[10]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根据素养目标,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实施能力。例如,笔者在“经济与社会”单元的教学中,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需关系”内容,设计的评价活动为:分析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现象的原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制作展板讲解,开展农业形势的汇报,召开对未来经济形势探讨的辨论会,举行演讲比赛等教学活动。在上述评价前,笔者就各组活动效果的评价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在对照结果时有标准可依,通过活动设计和评价标准的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上增加课外阅读容量

“经济与社会”内容丰富,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加强对时政的关心和学习,以促进教学。

1.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

教师除了讲授经济学理论外,还要和学生探讨国内外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在阅读中的思考。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吴敬琏的《读懂供给侧改革》等经济学读本都是教师增加经济知识阅读量的好书籍。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读书体会,探讨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增强自身专业知识。

2.加强对时政的关心和学习

在“经济与社会”单元的教学提示中,也期待教师关心时政。教师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阅读网络上的专家点评经济与时政的文章,了解经济时政。通过关注一些财经类的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得一些经济时事的最新动态和观点,以此成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

(三)课程实施走向项目教学与跨界教学

1.实施项目学习

项目式教学在“经济与社会”单元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一个教学单元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建不同的“公司”,在“公司”中赋予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份,如总经理、销售和文案设计等,布置与教学单元相关的活动任务和目标。比如“A公司”可以调研房价上涨和下降的原因,“B公司”可以调研课外培训市场整改后的效果,“C公司”可以调研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后的新气象。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设计项目式的任务,赋予各个“公司”同主题但不同的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这些活动初期,学生表现为嫌麻烦,不愿意参与,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逐渐爱上自己的“公司”,并且在自己的“公司”中成长,很好地完成了学校“多国文化节”的韩国货币演变史的展板制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策略的调研报告撰写等任务,既锻炼了自己,又提升了能力。

2.开展跨学科学习

跨界教学在“经济与社会”单元的应用体现在经济学与历史学、数学、计算机、地理和生物等科目的结合。例如,分析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形成时,可以由经济问题导入历史问题,进行经济学和历史的跨界教学;分析供需关系时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小程序完成计算,进行经济学和计算机的跨界教学;经济生活中的边际思想来自数学中的斜率和导数,可以进行经济学和数学跨界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的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课题中,学生除了学习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保护理论外,同时利用计算机设计可持续捕鱼量的小程序。这种跨学科学习,方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与社会”单元能否有效实施项目式和跨界教学,除了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外,也需要教师之间的有效配合,集思广益,形成综合实施方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新课标素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