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化理念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现实困境及提升机制研究

2020-01-09陈荣桂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奖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陈荣桂

(三江学院 法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实现方式,自1999年国家开始试点助学贷款制度并全面推广,到2002年开始先后设立国家奖助学金制度以来,系统构建起了“奖、助、勤、贷、补、免”一体化的资助政策体系,为保证教育公平,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总量大,高校和政府各级部门,包括基层单位,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象识别、帮扶措施、资助管理、资助考核不够精准等现实困境。

一、精准扶贫与精准化理念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期间,在与干部群众座谈时强调,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精准扶贫”概念的首次提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阐述了这一概念,并最终成为指导脱贫攻坚的重要思想,同时提出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的要求。

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总结我国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贫困地区现状,所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精准扶贫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导理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实现精准扶贫,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是我们的使命。其次,精准扶贫思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指导。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进入到这一阶段,必然会面对一些长期积累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有新的思想指引。

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将精准化理念贯穿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全过程,要在扶贫工作实施的各环节体现精准化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切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2]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认定标准不完善,重经济资助轻资助育人,资助管理中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不足等现实困境,缺乏精准化理念指导,精准资助体系构建有待加强。

(一)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认定是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资助工作实现公平、体现价值的保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资助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而影响精准认定的现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学生方面,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有学生因过于自卑或怕暴露家庭隐私而放弃申请,也有学生家境虽好,但却抱着“别人有我也要,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在申报时弄虚作假;同时,因不同省份或同一省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上贫困生认定本身缺乏细化的认定标准,造成部分学生对贫困水平的认知存在误差,导致本该申报的没申报,而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也申报了。二是地方政府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还存在着工作方式简单、执行要求不规范、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在开展贫困认定时不按章办事、不按要求办事,认定标准执行不严,做老好人送人情的现象,特别是在人情关系错综复杂的农村地区,负责初审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对申报的个人现状没有全面掌握,从而导致资助对象识别在源头上就有了偏差。三是高校方面,目前高校主要实行的是校、院(系)、班三级认定流程体系,三级体系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是班级这一关,班级认定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凭关系、看成绩或以辅导员的意见为主导,片面而简单的粗放式认定现象等。资助对象识别的不精准,对实现资助工作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资助工作成效。

(二)帮扶措施不够精准

目前,我国在教育扶贫领域已基本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一体化的资助工作体系,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照精准化理念和精准帮扶的标准、要求,高校资助帮扶工作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一是资助工作简单化,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比发放、退伍复学学生的学费补偿等日常事务工作上,典型的撒网式、输血式资助现象普遍存在。二是资助育人薄弱化,一方面,资助工作停留在面上,缺乏对困难学生个体的全面认知和对同一个体在大学期间不同阶段的认知,这方面学院(系)资助工作负责老师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资助育人工作尚需强化,资助工作更深远的目标是为了育人,而当前不少高校把资助工作简单化,认为资助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贷款和各类奖助学金,或是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忽视了资助育人这项工作中“育人”这一核心要义。在资助育人方面,统筹考量和有效举措都不够,针对高校大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及其核心理念的宣讲,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各类奖助学金申请评比,如何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培育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完善的造血式资助育人机制体系尚未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等、靠、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缺乏内生动力,没有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角度奋发有为、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缺乏感恩奉献意识,平时集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不高,甚至不愿申请报酬低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每次各类奖助学金评选时却积极提交申请材料。在关注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容易忽视部分学生精神贫困的现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造血式育人才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长久的帮助,也是资助育人的意义所在。[3]

(三)资助管理不够高效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已根据教育部等部委要求初步建立起了工作体系,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也开始发挥效用,但这离精准化理念指导下的精准管理要求还有差距。一是资助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仍需加强。校、院(系)、班三级体系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划都需要再完善和优化,比如在班级层面贫困生认定和各类奖助学金初评中,因为同班同学掌握的信息一般比校、院(系)两级都更加准确和全面,因此,如何开好班级层面贫困生认定评议和各类奖助学金初评的会议,保障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至关重要。而这方面,一般性的文件和通知里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主要由辅导员或班长根据日常工作经验确定开会的方式,从而缺乏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相结合的客观分析。二是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仍需加强。一方面,国家层面资助管理工作大平台建设需加强,在该平台上要能实现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的管理、查询权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双方做好困难家庭扶贫和困难学生资助提供充足信息和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也需加强,如基于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的高校勤工助学信息化子平台建设,不少高校勤工助学信息化子平台还未建成,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申请还停留在纸质化阶段;勤工助学岗位信息供给不畅通,供、需不能有效对接,不能科学实现为有需求的困难学生准确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影响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三是资助工作中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不普遍,大数据等新技术是精准化理念的重要实现途径,无论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还是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都能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有质的提升。

(四)资助考核不够规范

资助工作精准考核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薄弱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精准考核,是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预期效果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判断。精准考核有助于检查高校中校、院(系)、班级三级体系各自层面资助工作完成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客观反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以便改进和提升。当前,各省针对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情况都出台了具体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总体比较全面,但办法和指标体系在体现精准化理念和精准考核的要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学校对学院(系)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考核方面,不少学校尚未建立起科学独立的考核体系,只是把资助工作作为众多事务性学生工作的一部分纳入学生工作总体考核,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仅占很小的比例,指标达成度考核要求表述也比较简单,缺乏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指引,以及对受资助对象动态的考评体系。

三、高校精准资助提升机制

精准化理念的资助工作,一般包括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帮扶(学生)、精准管理(业务)、精准考核(成效)等内容[4]。对象的识别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实施,资助精度的提升不仅从效率层面加强了管理,也从对象层面,挖掘出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避免了资助对象不准确造成的资金浪费,并因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所以,精准资助的机制提升,有助于消除传统资助模式带来的问题,通过创新方法,提升资助的精准性。

(一)多方百计,强化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认定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工作是高校实现贫困生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的重要前提。一是完善优化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构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采集贫困生家庭经济调查相关数据、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基本数据;定性分析采用同学评议、任课教师评议、辅导员评议等综合评价体系,分别设置权重并赋值,形成贫困生认定的指标体系。二是优化国家层面资助工作大平台建设,拓宽重点数据采集面,实现政府与高校共享平台数据,为政府和高校同步做好经济困难家庭与学生的精准认定和帮扶提供决策依据。比如,学生在大学阶段前的家庭困难认定和受资助情况等信息,有利于为高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和各类奖助学金评定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同样,学生在高校期间受资助的情况也可以为地方政府对贫困家庭的脱贫情况进行跟踪以及为后续帮扶提供依据。三是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财务系统、后勤服务系统、教务系统等多部门资源,充分掌握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受资助信息、勤工助学信息、贷款信息、校园卡消费信息等综合数据,为贫困生认定和各类奖助学金评定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帮助实现精准分析、精准识别。

(二)多元施策,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的实现方式,也是资助工作的关键。在做好现有资助工作基础上,高校应同步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实现资助工作的核心价值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神要求,这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也是一致的。首先,高校要打造资助工作和资助育人的整体工作格局,学校层面做好设计和安排,鼓励将资助育人工作摆在同日常资助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整合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落实“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要求。在学习上,发挥专业教师作用,指导困难学生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对有志向考研的学生,安排专门老师有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实现高层次发展,这方面可以以专业为单位安排。在能力提升上,通过信息化平台精准挖掘和推送勤工助学岗位信息,在帮助学生摆脱“等、靠、要”的心态,努力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的同时,帮助学生接受锻炼。学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困难学生拓展寒暑假或实习期实习岗位,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素养,学院还可以组织、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积极心态。在生活中,学校可以系统组织各类资助政策宣传,教育学生正确认知国家资助政策。其次,积极组织开展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关爱活动,让家庭困难学生感知到学校和老师的真心关怀;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感恩的心态;开展系列讲座和自强自立学生典型事迹报告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品质,帮助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最后,在教育扶贫领域,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充分引导企业、社会公益组织、校友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精准扶贫体系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协同参与推进的精准扶贫新格局。

(三)多措并举,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升扶贫工作效率。首先,要强化资助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贫困生认定标准体系,细化贫困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比的操作流程和办法。其次,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和分类、奖助学金发放、资助育人措施开展等实行精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贫困生认定、分级、帮扶等综合情况进行精准观测和评判,如学生受资助和帮扶后,情况有较大改善,可以适时调整资助等级直至退出。同样,在资助育人环节,如某项措施阶段性实施效果很好,可对该措施进行总结提炼并推广。再者,完善制度建设,除国家和政府层面外,高校也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类措施有据可依,如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教育扶贫,要加以制度性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如何参与、角色如何定位,涉及到的资金如何管理,合作平台协同育人如何实施等等,都要从制度层面统筹做好谋划和设计,“明确其行动边界与职责范围,为多元主体规范、有效地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依据和保障”[5]。最后,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对高校资助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各类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确保各项评比过程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各类奖助学金发放透明、及时,倡导以生为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问题严格审查,追责问责。

(四)多维考核,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考核

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考核是对高校落实国家资助工作政策,实现国家资助育人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达成情况的检查和评判。考核有利于检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检验国家教育扶贫目标任务的达成度,有利于彰显教育的公平。因为考核指标具有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功能,所以,高校资助工作考核办法和指标必须要体现精准化理念,实现精准考核。作为承担国家教育扶贫重要任务的高等学校,除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资助工作考核外,也要建立和完善专门考评体系。一是建立单独的考核体系。独立的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体系,有助于高校对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二是建立精准的考核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统筹安排,在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同时,建立科学的精准考核体系,除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等基本考察点外,要重点考察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各类奖助学金的评比和发放、全员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与措施实施、学生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指标达成情况,要重点体现教育公平和资助工作价值。三是借助科学的方法,帮助实现精准考核,要在考评设置过程中充分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判,要善于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考核的便捷化和精准化。

四、结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国家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的出台、实施,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机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促进了教育公平,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实现国家脱贫攻坚的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对象识别、帮扶措施、过程管理和考核不精准等现实问题,有必要坚持实施精准资助。随着信息化技术,尤其是业务系统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精准化理念逐步被引入到资助工作中,使得高校资助工作对象的识别依据也越来越清晰,逐渐改变了对象模糊的问题。技术只是作为工具,未来应坚持将精准化理念贯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完善的制度与工作机制建设,仍然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流程,客观的评价机制建设,能够促进资助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猜你喜欢

奖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职院校奖助学金的评审如何更科学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国银行:云南首个自行研发奖助学金代发系统落地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校要优化奖助学金的惠民效果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