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的赵弘文撰“三元宫记”碑考释

2020-01-09赵波平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碑记重修碑文

赵波平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中天门管理区 山东 泰安 271000)

近日,在长清平安街道老王府庄发现赵弘文撰文碑一通,为重修三元宫碑记。三元宫在清康熙十一年《长清县志》中失载。该碑文的发现,对于研究长清历史沿革、大清河及运河航运情况、三元宫兴替和在泰山周边分布、道家讽诵典仪、德藩田庄及赵弘文道家思想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碑刻概况

该碑位于长清老王府庄西北侧,立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已断为两块,底部一块位于原处,与碑座一体,西向;上部一块不知何时被移至往南30米处土坡上,面斜西向。碑通高3.53米(不含座),碑身宽0.85米,厚0.25米;碑首高0.94米,宽0.86米;碑座宽0.96米,高0.2米(露出地面),厚0.6米;碑座前有整石台基,宽0.8米,厚0.6米,高0.56米。此碑似原有石碑亭保护,今已无存。

二、碑文辑录

碑额刻字竖排二行,行6字,字高4厘米,宽5.5厘米,篆书,为:重修钟鼓楼讽皇经万缘之记。

正文共24行,满行70字,字高2.5厘米,宽2.5厘米,楷书。兹列碑文如下:

重修三元宫钟鼓楼讽诵皇经三载圆满万缘碑记

原任巡按苏松常镇等府监察御史岱下赵弘文撰□。

戊子科举人平阴田锡爵篆□。

盖闻三官其神者,赐福、赦罪、解厄之佑斯民也,古今碑文载之者详且尽矣。惟是下民或值水旱时疫,则倩高行羽士斋诵其经典,亦有奔走竭诚恳祷于神者。而禁灾捍患,皆感应如响,乃寰区之保障,而生民所依赖以为命者也。庙而祀之,岂淫祠者比,是以三元行宫遍宇内,一以便祈禳,一以答神庥也。予经生,鬼神之道,虽不敢惑,亦不敢慢焉。而株守一经,宦游廿载,阅尽得失荣枯之机,宛然邯郸道上,遂决心投簪。迩来幸际圣主当阳,君子在位,而予得以安于幽栖,以乐天年。适有契家西园主人走书征记于予。曰:长清之为邑也,肇自宋明道二年,废祝阿而置邑于禹,废卢而置邑于今治。治介祝、卢之间,因居大清河之左,故以长清名。邑历宋金元明,至今沿之。其形胜也,则方、马等诸名山,如麟游,如凤翔,如象卧,如狮蹲,千态万状环于东南。盐舻千艘,清流一派,如龙如蛇,蜿蜒曲折,绕于西北。地灵钟秀,风宪名儒、节义逸民迭显其邦。邑之北,去城十里许,有村曰王府庄者,壤接刘、王、袁、马诸庄。明崇祯间,德藩协理承奉典宝贺公讳章者,忠义慷慨人也。管理庄田于此,彼时诸纪寖坏,诸阉宦皆依势张恶,动辄倾人之家,戕人之生,民畏之如水火焉。公独不然,乃周人之急,济人之危,有古君子之风。而且三教并重,乐善不倦。乃相地捐□建三元宫于本庄之西,殿庑巍峨,神像端严,四民趋拜者,无不凛然启敬。后罹兵起,公度明运已终,世不可延,遂隐遁,莫知所终。迄今里人尤慕其德意焉。岁月已久,焚修乏人,不惟殿庑荒凉,而钟鼓楼尤圮坏不堪矣。至我皇清盛世,民物咸熙。邑侯吴公以卓鲁之材,来治是邦,仁政普而百废俱兴。有里人袁邦泰者,乐施尚善人也。偕同里王汉卿、王库、卢纯宽、王存裔、乔正语等,普结万缘,前曾重修刘家庄泰山行宫,已竖碑刻铭,垂不朽矣。今又重修此钟鼓二楼,焕然一新。敦请羽士张正信师徒住持本宫,虔诚焚修,跪讽皇经,寒暑不替。今已三载,设建大醮五昼夜,以纪成功。祭□牲牷肥腯,粢盛丰备,神必享之,以冀岁稔人和于未艾也。于戏,盛哉!贺监创建于前,袁君重修于后,皆事神以诚,导人以善。可谓同风共德者也。敢求一言,以寿诸石,并列同善姓名,□□神德之大,邑治之盛,建庙之由,善行之实,兼以激劝尚善之后人也。予深嘉其事,乐为之记。时康熙五年岁在丙午春二月中浣之吉。文林郎知长清县事吴从仁,典史李玺。里人王□□书丹。善人会首:袁邦泰、王汉卿、王库、卢纯宽、王存裔、尚凤鸣、王本修、乔正语、王钦、王守吉、王祥、王维善、张世禄、边后显。住持道人张□□、□本祥。泥水匠于自福,石匠郝文登镌。捐工司厨吴可泽。

该碑残块碑阴可见刻有善人捐款题名五列,楷书,字径1.5厘米,每列44人,题名列高6.5厘米。据此推断,碑阴约刻有善捐题名计1672人。

碑阴中另有道士题名:住持张正信、徒弟许本祥、李本金、程本□……。

三、碑文考析

(一)赵弘文及碑文折射出的道家思想

碑文撰者赵弘文(1591-1673)为明清之际泰安著名人物,字东渊,号朴菴,泰安范镇谷家庄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入清后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正三品),后改巡按苏松等处兼督沿海综核将领。任上击污吏,减赋税,平扰乱,为三吴父老所称颂。据当时南京名士张明弼记述:“初至即击大吏之垢狞者,有贤吏及期即剡之,未及期即奖勖之。吴俗多投献,公格之不敢犯。”顺治三年(1646),任满回朝,惟文卷仆童,别无长物。后辞官归里,静摄泰城梅花馆(现运舟街南头马神庙南),潜心学道。赵弘文有《光碧堂稿》行世。曾襄纂《泰安州志》,为宋之侃《云根山房诗集》题序,为重修泰山大王庙碑篆额,撰重修太平寺碑记。捐金重修鲁两先生祠、泰安城堞、名宦祠、泰安学宫、关帝庙等。对泰山文化之重振多有贡献。

赵弘文此篇《重修三元宫碑记》未见文献载录。他撰此碑时年七十五岁,此际正是其栖隐学道之时。弘文在明清鼎革之际,倡众诛杀大顺官吏,被捕几死,幸得逃归。清廷入关后“不得已”被征出仕,轸恤民艰,保全宦室,却因不肯逢迎上司,被以“荐举太滥”之咎降调。阅尽得失荣枯之后,使他产生消极避世思想。其于《忠铭公诗序》中自述:“丙戌(1646)秋,余以荐举谪,退居山麓,引壑以自娱,寝处于《楞严》《黄庭》,服习则吐纳导引。”(《光碧堂稿》)甚至他的画像都是身着道士服饰,其精神已完全沉酣于道教境界中。《三元宫碑》中所言“宦游廿载,阅尽得失荣枯之机,宛然邯郸道上,遂决心投簪,……安于幽栖以乐天年”,其中“邯郸道上”一语,典出于《枕中记》中吕翁、卢生故事,乃言人生之虚幻不经。弘文借用此典,表露了其经世梦醒、“分壑藏拙”、托迹仙道的暮年心境。

(二)碑文中展现的长清历史沿革和大清河水运

碑文中提到,长清建邑肇自宋明道二年(1033),而1992年修《长清县志》则说:“至道二年(996),长清县城由升城迁至刺榆店,即今日长清县老城区。”碑文又载:废祝阿而置邑于禹,废卢而置邑于今治。治介祝卢之间,因居大清河之左,故以长清名。清康熙十一年(1672)《长清县志》载:“古卢城,在县治西南十五里,按《左氏》‘寻卢之盟也’,……即卢城县,至汉为卢县,隋设长清县而卢寻废,旧址存。……古祝阿城,在县治东北三十里丰齐镇北。……汉置县,属平原郡。唐改为禹城县。复移置于迁善村,即今邑治。”以上县志记载,均可与碑文所述互证。

碑文中所提方山,即今灵岩山,又名玉符山。马山,名称沿用至今,主峰海拔512米。昔日的大清河,西北连海,南连京杭大运河,是盐粮运输要道,长清虽然周边环山,但仍有鱼盐之利,当时全靠大清河这一水运要道。大清河即济水故道,从宁阳西南至长清、齐河等处入海。这一水道是当时盐运的重要途径。所以赵弘文有“盐舮千艘,清流一派”的描述。但清咸丰间黄河溃决后,夺大清河故道入海,由此结束了大清河漕运的历史。此后黄河不断在此决口。“咸丰五年(1855)八月,黄河水自大清河涌出,河西平地水深丈余,村庄漂没甚众”;“光绪四年(1878)九月,官庄等处黄水漫溢受灾”;“光绪六年(1880)二月,黄河冰聚如山,近河村庄树木、房屋冲毁者不计其数”;“光绪九(1883)至十年(1884)春正月,连续两年黄河积凌,漫溢成灾”;“光绪十五年(1889),黄河水溢,沿河东岸附近村庄遭水淹。”(《长清县志》)可以想见,原紧靠大清河边的三元宫,早已被水淹没不知多少次,故今已全然无觅基址。

(三)泰山周边三元信仰及庙祀

三官(也称三元)在道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民间尤其是泰山及其周围有较大影响。三官源自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据《典略》记载,东汉早期,道教吸收了传统的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以后三官信仰历久不衰。在1982年5月发现的武则天登封嵩山所投金简中,就錾刻有祈求“三官九府”免罪降福的文字。到宋代,将三官与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联系起来,自此又称三官为三元。后来,历经变迁,人们对三官的来历逐渐模糊,并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有起源于金、水、土三气说;有天门唐、葛、周三将军说;有尧、舜、禹三位上古人物说等等。至于三官神的职掌,是掌握人间祸福,鬼神迁转,但仍是各有所司,分工明确。由于天官被道教封为赐福紫微帝君,民间就有了以天官为福神的说法,与禄、寿并列,或是财神的助手,有时又将天官画为门神。所以,现年画中常画一戴宋式官帽的神仙,手托一字幅曰:天官赐福。

在宋朝时,三官为周幽王三位谏臣说,较为盛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昔周厉王有三谏官,唐、葛、周也。王好畋猎,屡谏不听,于是三人弃官到了吴国,被吴王重用,并帮助吴王灭了楚国。吴王赏赐时,又不受。后厉王薨,宣王继位,三人复归周国。宣王仍其爵位,迁三官于东兖,民受其赐。后各加封侯号:唐宏为孚灵侯;葛雍为威灵侯;周斌为浃灵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又载:宋祥符元年(1008),真宗东封岱岳,至天门,忽见三仙(唐、葛、周)自天而下。帝敬问之。三仙曰:“臣奉天命护卫玉驾。”帝奉三仙。在《泰山道里记》中也提到,南天门北原来有三灵侯祠,也就是三官庙。“《通志》称:‘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也。宋真宗东封泰山,见三神人于天门,因加更建祀。’后改置于凤凰山,圮。遂移凤凰山之关帝庙于此”。所以,南天门北的三灵侯祠应该是泰山上比较早的祭祀三官的庙宇。

另外,在泰山高老桥北有三官庙,原名人祖殿,祀秦始皇,后易名三官庙,祀天、地、水三官,庙内有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三官庙记碑》云:“从来天下名胜之区多古刹焉,况泰岱乎?……有三官庙,未稔建自何年,……上元、中元、下元,一气之浑灏流行,自无而之有天府、地府、水府,万汇之包涵,孕育不息于至成。《易》曰:‘天一生水,地二成之’,□欣合于无间焉。呜呼!三官庙之所由创建而重修者,其在斯与,其在斯与。”碑文道出了三官由来及孕育赐福之功。

在泰山后石坞也建有三官庙,不知创建于何时。只是在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泰山后石坞青云庵碑记》中有云:后石坞有青云庵,庙貌壮丽,金碧辉煌,接连山顶,香烟不断,称胜观焉。但历年久远,风霜摧残,庵中娘娘大殿、三官、佛爷殿、灵官殿、山门以及大殿神龛,将尽荒颓,不堪遇目。碑记中所称三官殿,已在1999年复建,是后石坞建筑群中的上院大殿,东有七真殿,西有圣母寝宫楼。后石坞曾是赵弘文栖隐修道之处,所著《光碧堂稿》中有《黄花洞赋赠张仙师》云:“几年梦绕万松游,策杖重登百尺楼。片片云霞随破衲,霏霏花雨点丹丘。池边澄水空心镜,洞口扶桑作日休。一自天仙翀举后,金泥玉简付谁收?”

在泰山周边,三官信仰也是很普遍的,庙宇有多处。据民国《泰安县志》载,一在县治东郊,又名迎春庙,清顺治十六年(1659)重修,同治九年(1870)知县何毓福重修;一在城西郊,旧校场南,明嘉靖元年(1522)创建,隆庆四年(1570)重修。另外,在今泰山区后燕家庄也有三官庙,庙创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于万历十五年(1587)、崇祯元年(1628),清康熙二十年(1681)、道光二十九年(1849)。现庙内仍有古碑五通,其中有明代泰安名臣萧大亨所撰《重修三官庙碑记》尤为珍贵。碑文有“泰山郡治东可三十里许,名凤凰庄,旧有三官庙一所,以祀天、地、水府之神”之语。2005年9月,后燕家庄村委会修复三官庙,并刻碑记事。岱岳区石腊村原有三官庙,现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三官庙碑记》。岱岳区北大吴村三官庙,现存《重修玉皇、三官、观音庙记》残碑。岱岳区夏张三官阁,现存有三官阁匾。徂徕山聚泉庵三官殿,有“康熙二十年(1681)创修三官殿”残碑。肥城东付村三官庙,现存有配殿,有明隆庆二年(1568)《重修三官宫并庙碑记》;肥城石坞村三官庙,现存清乾隆四十四年(1729)《重建三官庙钟楼记》;肥城汶阳三官庙,曾有《重修三官庙记》,明天启四年(1624),王楫撰文,戚学桂书;新泰青云山三官庙,现存清康熙九年(1670)《青云山重修三元殿记》、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三官殿碑》及乾隆十年(1745)《重修三官庙序》;长清五峰山三官庙,现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敕谕山东五峰山三官宝殿住持及道众人等》圣旨碑,清顺治六年(1649)《重修五峰山三元碑记》,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三元殿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三官殿碑记》等;历城玉函山三官庙,现存清康熙十五年(1676)《修建三官前殿台题名碑记》。由此可见,其时泰山周边三官信仰之盛。

(四)皇经讽诵典仪考

皇经,一般指《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在玄门经典中,《皇经》最为尊贵,羽士读或者讽诵(背诵)《皇经》,禁忌复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是完整无错讹地背诵三年,那更是大事。所以碑文中专门提到了讽诵皇经三年的事。

羽士张正信被请来做住持,他原栖何处,已不得而知,他应该与弘文公交好,似离泰山不远。《光碧堂稿》中有《黄花洞赋赠张仙师》诗,此张仙师似即张正信。

羽士诵习经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诵经前须沐浴斋戒,见经典如见圣真,沐手叩齿,平神静气,恭敬不二。双手捧经,平举齐眉,再打开包裹,翻页须用经签,不得用手,更不能用签尖或手指指字,确需指字时,用签尾或用大拇指。诵经时,遇天尊圣号,要敲磬,善信等要闻磬叩拜。诵经专一不二,存神运气,即使有干扰,也要呼吸均匀,如若平常。羽士有“三不起”之说,一是经堂念经;二是寰堂打坐;三是斋堂用斋。讽诵皇经三年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不是一般道人所能完成的,所以赵弘文对张正信的虔诚之举予以褒奖并书写在碑。

(五)明末德藩田庄情况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封其二子朱见潾为德王,就是常说的德藩,初国在德州,后改在济南,德王府在今济南市珍珠泉一带,占地有原济南府的三分之一,可见王府的豪华奢侈。明成化三年(1467),朱见潾到济南就藩,一直到明崇祯十二年(1639)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七代172年。其中有六代德王(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都葬在了长清五峰山,并在林地内建有元都观。明德王墓葬林在五峰山青崖寨南侧,现存有6座。有林地院墙280米,高7米,厚1.5米,坐北朝南呈马蹄形。墓因被盗,已成空穴。由于王陵在此,所以德王常在长清一带活动,捐修庙宇,故长清境内有众多德藩香火大院。

另外,德王府有很大特权,为维持庞大开支,王府占有大量土地,称为德王田庄,德王也成为真正的家业庞大的庄园地主。据《明史》记载,在成化年间,德王庄田多达六千五百二十余顷。由于长清离德王府较近,长清沿河区域的良田就成了王府抢夺的主要对象。王府的宦官们仗着王权,大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有的管庄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如同碑文所载:“诸阉宦皆依势张恶,动辄倾人之家,戕人之生。民畏之如水火焉。”只有德藩协理官贺章截然不同,他“乃周人之急,济人之危。有古君子之风,而且三教并重,乐善不倦”。一恶一善,对比明显,也就有了后人对贺公创建三元宫的怀念。

曾矗立在大清河岸的三元宫已被历史所淹没,仅留下几块残砖断瓦散落于淤土中。所幸赵弘文撰《重修三元宫钟鼓楼讽诵皇经三载圆满万缘碑记》仍存世间,为研究道教信仰、黄河变迁、长清人文历史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弥足珍贵,应加以保护留存。

猜你喜欢

碑记重修碑文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