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问题与对策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8罗春桃
罗春桃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生处,湖南 岳阳414000)
1988 年,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就致力于当地的扶贫脱贫工作,在闽东两年,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此付诸相当努力,实现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经济发展大有起色,地委领导班子精神饱满”[1]的目标。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 首次向全国人民提出“精准扶贫”[2]。 2015 年新春,习总书记在云南调研,再次强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2016 年,袁仁贵部长在高校资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精准扶贫”要涵盖三个方面: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4]。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努力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之路,政策效应已经显现,但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实际困难。 因此,客观分析国家资助政策在高校的实施效果, 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助力我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国家奖助学金申报为切入点,根据各院系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分类统计表》,进行归类总结,掌握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情况。再根据学生提交的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和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院奖学金申请表》等材料和数据,选取6个院系5 个专业大类中1260 名学生 (每个年级420 人)递交的奖助学金申请材料,结合他们的在校现实表现,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填报的数据信息和相关佐证材料进行识别。 经过申请材料的初审、复审,最终认定572 名学生为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认定率为45.4%。 研究选取受资助学生的年级、专业、性别、民族、家庭情况5 个方面作为基本分析指标; 选取受资助学生上学期成绩的综合排名、 竞赛参与、 是否参加勤工助学3 个方面作为在校现实表现分析指标, 共计8 个分析指标。 运用SPSS 和Excel 对8 个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现状和助后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2.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2018 年6 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在籍学生人数为7642 人(除去2018 届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2894 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籍学生的37.9%(见表1)。 在三个级别困难学生中,特殊困难学生占在籍人数的13.7%,困难学生占15.1%,一般困难学生占9.1%。其中特困学生中,建档立卡的学生家庭最多,占在籍学生的8.2%。特困学生家庭主要存在缺文化、少技术、身体不好等状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补贴,学生的学费主要靠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 在调查中发现, 少数特困学生有拖欠学费现象,但没有进行生源地贷款,相关大学生表明对助学贷款程序不够了解,说明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
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统计表
2.2 资助对象识别基本情况分析
2.2.1 从年级角度看识别率呈上升趋势
由表2 可知,在三个年级中分别选取420 名学生的申请材料,审核结果认定的资助对象人数呈上升趋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是以审核学生申请材料和客观证件为基础, 就数量占比而言,无法主观控制,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为广泛的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随着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提供证件的真实度也越来越高。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平均识别率为45.4%,相比湖南其他高校的识别率高,如,同时期吉首大学资助对象的平均识别率为32.85%[5]。
2.2.2 从专业角度看识别率的高低与学费设置有关
由表2 可知,五个专业大类的家庭经济困难识别人数相差比较大,识别率最高的是教育类专业,占比为53.1%;最低为艺术类专业,占比为33.6%,两者相差19.5%。专业角度的差异性与专业收费的设置有关,艺术类专业学费较高,希望得到国家资助成了广大艺术类学生的普遍愿望。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多是客观事实。
2.2.3 从民族角度看少数民族学生的识别率要高于汉族学生
由表2 可知, 取样对象1260 人, 汉族学生742 人,占58.9%,识别率为44.1%。 少数民族学生518 人,占41.1%,识别率为55.9%。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率要高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中,藏族学生的识别率最高,占90.7%。 民族角度的差异性主要与学生所处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有关。
2.2.4 从性别角度看女生的识别率要高于男生
由表2 可知,取样中男生人数占取样人数的21.2%,女生人数占取样人数的78.8%,男女生人数的差异从侧面体现了学校学生性别整体状况,该校师范专业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女生多男生少已成为趋势。 男女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率相差27.8%,性别角度的差异性体现学生个人接受资助的意愿,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男生家庭确实困难,需要帮助,但碍于面子选择放弃,或嫌提交证明材料麻烦,材料提交有随意性,最终审查不过关。
表2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识别基本情况表
2.3 受助大学生在校现实表现分析
2.3.1 受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总体上排名靠前
从2894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 选取1050名特困学生上学期的综合排名情况进行分析,特困学生在其班级排名中处在优秀和一般的比较多,分别占41.2%、39.5%,成绩处于一般以下水平的占19.3%。 获得特等奖学金的特困学生占奖学金总人数的10%,从调查数据看,受助的特困学生总体来说学习是努力的,由此可见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有了积极效应。
2.3.2 受助大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参与面较窄
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种竞赛参与面仅为23.6%,非受助学生自述在各种活动竞赛中参与积极,导致这种差异,原因之一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将更多时间投入兼职改善生活或专业学习中;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经济拮据,没有更多的经济支持他们去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特长或技能,在活动或竞赛的展示中有了局限;第三个原因为不敢表现,归根结底有自卑心理,不能突破自身现状。 这种情况说明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怎样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3.3 受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等兼职方面低于平均水平
在1050 名特困受助学生中,有467 名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时段的勤工助学兼职活动,参与面为44.5%(见表3)。 有调查显示,2018 年大学生兼职比例为68%[6],相比存在23.5%的差距。 原因之一为高职院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健全与本科院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校内兼职岗位少, 勤工助学氛围不浓;其二为该校特困生中,中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多,在获取校外兼职岗位的竞聘中,受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校外招聘岗位更愿意录取汉族学生。 其三,对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不够,导致贫困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不强,“等、靠、要”“听天由命”的观念普遍,制约着困难学生走出去开拓创新的思想。从勤工助学月收入看,在1000 元以下的学生占兼职学生的86.7%,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基本能自理。 有少数受助学生也拿到了较高的收入,但普遍反馈岗位不稳定。
表3 受助特困学生勤工助学情况统计表
3.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精准资助在国家扶贫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有效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但是,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3.1 国家助学金名额仍处于紧缺状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 国家助学金名额有限,高校国家助学金名额处于紧缺状态。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要求,2017-2018 年,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国家助学金总名额为2236 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孤残、烈士等七类学生必须确保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该校把攻克深度贫困作为重中之重,认定1050 名七类特困学生为重点扶贫对象,享受国家一等助学金, 除去这七类特困学生,还有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1844 名, 剩余的助学金名额仅1288 个, 这就预示着有556 名一般困难学生不能享受国家助学金,占困难学生总人数的7.2%。
3.2 资助对象的识别方法尚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采用以下模式进行:学生申请——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班委会评议——院系初审——学校复审认定。 这一传统模式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存在着漏洞,缺乏科学性。 建档立卡等七类特殊困难学生的贫困手册等证件相对比较好识别,但每个地方的贫困手册记录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贫困手册还没有公章,有的没有信息更新,甚至有的学生刻假章蒙混过关,这给审核材料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多困惑。 困难或一般困难学生的证件,大多数来自当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资助工作人员凭学生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进行识别认定,但对出具证明的相关部门的人情因素和公信力的质疑也无能为力。
3.3 经济投入与帮扶效果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包含最基础的经济支持,还有深层次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包含了资助育人产生的社会效应和认同感。 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停留在基础的经济帮扶层面,在资助育人内涵建设落实方面有所欠缺, 挖掘不够,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国家资助政策的经济投入与实际帮扶效果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7]制约了资助育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资助育人工作与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4. 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对策分析
资助工作的精度、准度、深度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保障措施,也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扶贫工作要求,高校可以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困难学生认定方法、足额配备教育资助工作人员等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4.1 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国家助学金名额不足的问题
精准扶贫背景下, 国家对教育扶贫的力度大、范围广、影响深。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困难学生因没有足够的名额,暂时不能享受国家助学金。 国家资助金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来补充。一是提高校内资助金。教育部、财政部、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颁发的《2018 年高等学校资助政策简介》中指出“高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要加大校内资助力度,细化校园资助的内容,诸如通过校内增设、校外引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助学岗位分配向未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困难学生倾斜,在设定校内资助评选对象时,更多地考虑到建档立卡等七类特困学生之外的一般困难学生;诸如提高学校奖学金额度, 更大地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国家和学校奖学金。 马克思提出,人有两种本质能力:“自由的、 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能力及人类共同体的能力”。[8]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创造性活动能力,使其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同时,广泛引进校外社会资助,建立助学基金。 通过加快建立多主体资助,多渠道保障,形成国家资助、校内资助、社会资助、个人自助“四位一体”的教育扶贫大格局,确保资助全覆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4.2 推进各级扶贫部门大数据连通, 确保困难学生识别方法的科学性
目前, 让高校资助部门困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办法,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改进。大部分高校仍然是通过传统办法审核学生贫困证件,由于出示证明的某些相关部门公信力不足,存在人情因素、隐瞒学生家庭情况、提供不真实的贫困材料、蒙骗资助工作人员骗取资助金的情况,继而引发不公平现象。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岳阳本地学生的认定为试验, 通过学校资助中心与岳阳市扶贫办、 民政、 残联等扶贫部门数据之间的连通,资助对象精准认定的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如图1,该校资助中心协调市残联、扶贫办、民政局,通过系统数据与残联等部门多级数据信息相关联,实现学校和多部门数据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利用专业软件和程序代码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比对、确定,从而实现对建档立卡等特困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图1 直观地显示应用大数据进行资助对象认定的流程,认定结果为该校岳阳籍全部的建档立卡等特困学生,再把数据库中认定的特困学生分发给学校各院系,有效地解决了依赖“贫困证明”认定资助对象的困扰。
图1 :2018 年春季学期中职学生建档立卡等特殊困难学生认定流程图
但是,这个方法的实施目前只能得到本地区扶贫职能部门的数据支持,具有局限性,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要实现全国各地大范围的各级资助扶贫大数据的交流和共享,全面实现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的科学性,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对资助大数据进行调配统筹。
4.3 足额配备资助工作人员, 促进经济投入与实施效果平衡发展
学生资助工作环节多、任务繁重、风险系数大,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师生比为1:2500 配备专职学生资助管理人员[9],大部分高校资助人员配备不达标。 足额配备资助工作人员并加强培训,达到专业化,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如人员配备不足,资助工作人员在应付日常事务工作之外,没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提升资助政策实施效果与创新实施育人手段等内涵问题。 国家重视教育扶贫的意义,除了通过经济资助促进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一个适龄孩子都能上学之外,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希望受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思想上消除贫困观念,实现自我价值,真正意义上是给予一代代青年人出人头地的梦想。呜呼!所谓中国梦,并无其他,就是屌丝能够逆袭![10]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也写到: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强之路。[11]经济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结果。 实现育人成效最大化,帮助困难学生克服不利于发展的观念,实现思想脱贫,需要有足够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民生工作,走进学生、引领学生,帮助发展、促其成才。 足额配备专业资助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在反贫困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才能更好地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内涵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资助管理服务质量,促进国家政策经济投入与实施效果的平衡发展,实现教育扶贫精细化管理,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教育扶贫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