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研究

2020-01-09王明英陈利敏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适应力生涯差异

王明英 陈利敏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454003)

1.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界定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uper 在他的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的[1]。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一种关键能力,体现了个体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适应外部生活环境的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个体必须主动调节自己,努力使自己与所处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 生涯适应力的发展包括四个维度:生涯关注,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关注;生涯控制,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掌控感;生涯好奇,即个体对未来生涯的好奇态度;生涯自信,即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的自信程度。

2.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焦作的两所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02 份,回收率约96%。 问卷发放后,调查小组成员要求被试者独立地完成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294人、392 人、251 人、165 人,男女生分别为504 人、598 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台湾学者吴淑琬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为研究工具。 该量表由4 个维度构成,即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 包括4 个反向计分题, 共21 个题项, 采用likert 5 点 计 分 [2]。 对 调 查 结 果 采 用spss21.0 和excel2016 进行数据录入和结果分析。

2.3 实施程序

(1)调查的方式。 为了使调查尽可能客观、准确, 我们把调查地点选择在大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如学生教室、图书馆、自习室、餐厅、寝室、运动场等。 调查时采用的是一对一的访谈式和一对多的座谈方式。

(2)对调查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 信度 检 验 结 果 显 示:Cronbach’s alpha 值 为0.782。进行kmo 和Bartlett’s 球形检验, 结果显示:kmo值为0.893,Bartlett’s 球形检验,p 值<0.05, 符合标准,数据呈球形分布。 这表明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较高。

3.新时代影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因素分析

3.1 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描述

由表1 可知,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从分维度上观察,也是如此。

3.2 生涯适应力年级差异的比较分析

表2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年级差异

?

从上表的数据发现, 生涯适应力的总均分,各年级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4 个年级的得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 分别为大四 (4.03)、 大一(3.82)、大二(3.74)、大三(3.52)。 通过事后多重比较(LSD) 发现,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四与其他三个年级之间的差异, 而后三个年级即大一、大二、大三之间差异不大。

3.3 生涯适应力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发现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均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反,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得分却大不相同,其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描述

?

从表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这个因素在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01),而且母亲是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其生涯适应力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是高中以下学历的大学生。 在4 个分维度上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说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有明显的影响,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3.4 生涯适应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独生子女与否因素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上的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描述

从表中可以看出, 独生子女与否这个因素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均分以及各维度得分上均呈现显著差异。 这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4.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对策与建议

4.1 重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实现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实践证明,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生涯适应力的相关培训,会大大提高就业质量。 生涯适应力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的管理能力,它有4 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能力是生涯关注,其核心是生涯计划,会促使人们考虑职业偏好、进行未来选择,帮助人们预测未来。 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3]。第二种能力是生涯控制,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掌控感,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负责。 其表现出来一种坚定性和抉择力,可以增强人们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好奇心。 第三种能力是生涯好奇,即个体对未来生涯的好奇态度。 它帮助人们探索自己的生涯发展机会,寻求个体角色与社会环境的契合性,寻找“匹配”的职业环境。第四种能力是生涯自信,即个体对自己生涯问题解决的自信程度。 高生涯自信的人在职业生涯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困难。 因此,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建设, 以培养上述4 个方面的能力为目标,理顺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4.2 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实行分类教学环节

生涯适应力调查表明,每个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状况各不相同,生涯适应力4 个方面能力相差较大,建议完善课程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设置分类教学环节, 努力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4]。通过调查,可以将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纳为4 种类型,对每一种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1)生涯焦虑型。 这一类型的典型表现是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遇到职业选择时总是显得焦虑不安、犹豫不决。 对于这类学生,应重点关注。 首先,应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生涯目标,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涯控制感。 具体可以开设一些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还要帮助他们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锚。 其次,设置职业生涯探索相关课程,鼓励他们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还应鼓励大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提高他们的生涯信心。 可以开展一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信心,找到成就感。

(2)生涯未决型。 这一类大学生的特征是生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对和生涯选择有关的决定左右为难,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一工作没有信心。 对这类大学生,应该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生涯目标,通过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涯控制能力,重构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3)生涯良好型。 这类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状况最好,他们的4 种能力都较强。 他们能够关注未来生涯发展,生涯目标明确,对职业世界充满好奇,能信心满满地迎接生涯挑战。 这类人也需要职业指导, 要帮助他们掌握具体的求职技巧, 以便在求职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在未来的职场中得心应手。

(4)生涯冷漠型。 这类大学生对生涯发展不关注、不好奇,遇到生涯疑问也不想办法解决,不愿探索自己的职业偏好和职业兴趣,不主动提高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模糊,不主动寻求就业机会,有的还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态度,最好课下单独指导,要指导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对各种职业选择进行全方位考量。 学校要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开展多种职业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规划好生涯蓝图。

4.3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

(1)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岗位有限,使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就业环境欠佳,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需要,还有些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愿就业。 对此,政府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鼓励民营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5];鼓励实力强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采取一些帮扶措施。

(2)高校应承担更多责任,关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主要阵地,除了开设职业发展相关课程外,还要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并及时整理、发布,传递给毕业生。 职业生涯心理也影响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不良的职业生涯心理会导致不良的生涯态度, 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涯信心和生涯控制。因此,职业发展教育相关人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涯心理,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涯心理,提高大学生应对生涯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3)大学生应扩充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父母、老师、同学、校友等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 对大学生来讲,父母是最坚强的后盾,不仅提供财务支持,还能够进行情感交流、亲密互动等。 高校教师或辅导员也是学生重要的支持者,他们拥有越来越大的校友资源网和较广阔的社会人脉关系,能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来自亲朋好友、同学、校友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对其增强生涯自信也是非常必要的。

(4)用人单位应积极承担培养大学生能力的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应该和高校经常保持联系,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体验机会。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但他们可塑性较强,创造条件让他们锻炼,进一步培养,会成为企业的后备人才。

4.4 大学生要主动提高生涯适应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1)培养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职业世界既纷繁复杂又精彩纷呈,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虽然接触了一些职业世界,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许多未知的职业世界等待他们去探索、 发现, 工作数年之后才会形成自己的职业锚。 因此,大学生要增强对职业世界的探求欲,持续保持对职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更新职业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决策[6]。

(2)积极关注未来生涯发展。 一般来说,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关注较多,而较少关注宏观经济环境,这样会影响未来生涯的决策。 宏观经济环境往往影响未来生涯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正确把握生涯发展的方向,实现生涯目标。

(3)提高生涯控制水平。 确立生涯目标是提高生涯控制的基础,制定行动计划是提高生涯控制感的途径。 但是,职业生涯不会按照目标和计划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因为职业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对此,大学生要有思想准备,保持乐观的态度, 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去实现目标,也要接受就业环境、人际关系、决策判断、生涯机会等诸多不确定性, 在各种不确定中寻求机会,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

(4)拥有持续的生涯自信。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是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心理特质。大学生要有生涯自信,要善于利用和积极挖掘各种社会支持。 第一,关注政府的相关政策,如宏观经济政策、创业政策、就业导向等。 第二,认真学习职业发展教育相关课程,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服务。 第三,积极开发各种人际关系,争取亲朋好友的就业支持。 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把握与职业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4.5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培养

(1)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实践机会。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其职业适应性呈正相关性。 为此,近年来不少高校设立了勤工助学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 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也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使得贫困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触社会,掌握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及就业方向,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样可以降低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涯自信。

(2)加强贫困生生涯辅导与咨询。 进行大学生生涯辅导与咨询的机构主要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各种求职技巧等,为贫困大学生提高生涯适应力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个体生涯咨询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特殊的帮扶。 可以针对贫困大学生团体,确定相关主题,如怎么面对生涯不确定性、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如何进行生涯规划、自我肯定训练等,进行一系列专题辅导,让贫困大学生相互支持和学习,共同提高生涯适应力。 另外,还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增加一些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的相关内容。

(3)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贫困大学生因多种原因,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比其他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在就业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帮助贫困生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提升其就业能力。 除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使贫困生掌握各种求职礼仪、 求职技巧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求职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多渠道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技能。 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应多关注贫困大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各种专业技能大赛。 总之,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多种形式的培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开发他们的生涯适应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我和社会,能够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适应力生涯差异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相似与差异
我的教书生涯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吐槽退役生涯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找句子差异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