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心理干预结合同伴教育对提高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0-01-08
放疗是目前鼻咽癌病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早期癌症病人放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1]。但放疗在抑制、杀灭病人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影响病人总体生存质量,还可加重病人因疾病形成的负面情绪状态,且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3]。病人在放疗阶段往往缺乏正确认知支持、健康宣教及社会支持监督,难以通过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生存质量及临床预后[4]。面对这一问题,我院于2017年5月开始对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联合同伴教育干预,通过比较实施前后病人负性情绪、疲乏程度、生存质量及护理优良率,探讨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住院治疗的80例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住院治疗的80例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①经内镜病理活检初次确诊为鼻咽癌;②年龄≤75岁;③基线卡氏(KPS)评分≥70分;④预计生存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①存在放疗禁忌证;②合并远处转移;③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④患有精神系统疾病;⑤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⑥临床资料不全。对照组病人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45.70±6.28)岁;临床分期Ⅱ期49例,Ⅲ期31例;文化程度为小学13例,初中者20例,高中29例,专科及以上18例。试验组病人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45.99±6.40)岁;临床分期Ⅱ期46例,Ⅲ期34例;文化程度为小学15例,初中21例,高中27例,专科及以上17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医预防、控制相关并发症;首次入院宣教,放疗前后宣教及康复知识宣教;在病人出院时发放康复手册,并对饮食和运动康复重点进行针对性指导。
1.2.2 试验组
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联合同伴教育干预。
1.2.2.1 针对性心理疏导
①首次入院后至放疗前1 d由专门心理咨询师访视,与病人及家属主动交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个性化评估后采用教育干预法进行疏导安抚;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好的身心支持;②放疗阶段由心理咨询师对病人进行冥想疗法和音乐疗法指导,其中冥想疗法是指心理咨询师与病人交流后充分了解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在治疗室想象生活中美好瞬间,如与家人团聚、与恋人漫步等,并在返回病房后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心声;音乐疗法指病人在治疗阶段每天睡前聆听舒缓音乐,通过音乐旋律放松身心,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1.2.2.2 同伴教育
①放疗前由同伴教育者与病人交流,告知放疗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及遵医干预重要性;由同伴教育者每天组织病人观看疾病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治疗方法、预后及康复干预重要性;②放疗过程中由同伴教育者现身说法,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及心路历程,分享自我康复护理经验和方法;组织病友会,鼓励病人倾诉自身感受,分享压力事件和正向促进事件,并由同伴教育者进行正向引导,形成积极向上讨论氛围;在会议上表扬依从性较好者,并在下一阶段加强对配合度较低者的指导监督;③为出院病人建立档案,制订专门出院计划及宣传单,同伴教育者参与病人出院健康宣教,通过与病人出院后每天微信群互动,强化病人出院后的遵医康复干预观念,及时解答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
1.3 评价指标[5]
①负面情绪评价:分别于病人入院时、出院3个月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满分80分,分值越高提示负面情绪越严重;②疲乏程度:分别于病人入院时、出院3个月时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RPFS)进行评价,包括行为、躯体、情感及认知4部分,总分1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疲乏程度越严重;③生存质量:分别于病人入院时、出院3个月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评价,包括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及社会5部分,总分11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佳;④护理服务满意度:病人出院后3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由病人或授权家属勾选优、良、可及差中任1项,并计算优、良所占比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分
1)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2)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RPF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RPFS评分比较分
1)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2)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EORTC QLQ-C30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EORTC QLQ-C30评分比较 分
1)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2)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注:两组护理服务优良率比较,P<0.05
3 讨论
Xu等[6]研究显示:长时间持续射线照射所诱发不良反应已成为影响鼻咽癌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放疗后因多种不良反应可诱发疲乏出现及加重,导致机体出现严重能量消耗,同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皮炎、骨髓抑制及口腔黏膜反应等不良反应还可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及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给疾病后续治疗及病人生存质量改善带来极大困扰[7-8]。多项临床报道提示:鼻咽癌病人抑郁、焦虑总分均较正常人群增加[9-10],如何给予鼻咽癌放疗病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轻其负面情绪及改善其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护理学界关注。
本研究试验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及RP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EORTC 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表明应用针对性心理疏导联合同伴教育,有助于减轻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的负面情绪,使病人疲乏症状得到缓解,有效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其原因可能是研究中采用的针对性心理疏导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在放疗前与病人沟通,倾听其真实感受,并耐心解答相关疑惑,有利于增强病人对疾病及治疗的正确认知,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为减轻病人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奠定基础[11];放疗阶段通过冥想疗法和音乐疗法干预可实现对大脑的持续良性刺激,诱导病人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护理依从性[12];间接地转移病人对于疾病及治疗的注意力,可以帮助病人有效地放松心情,忘却疾病所引起的不良感受,促进身心恢复[13]。同时,同伴教育作为一类新型互助式护理干预模式,主要由具有相同或相似体验、生活背景等特征人群将已获得的知识、信息或观念传递给同伴,从而有效提高健康宣教及护理支持效果[14];同伴教育者在保证宣教内容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还能为病人带来更强的模范性、胜任力及信服力;通过同伴教育者结合自身经验的现身说法,将正确的放疗及预后信息传递给病人,并对依从性较差者进行强化监督指导,有利于提高病人主观能动性;定期组织病友会,鼓励病人通过微信群交流,及时解决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亦可进一步改善病人治疗依从性[15];出院后给予病人持续随访干预,则对提高远期护理干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6]。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试验组干预后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放疗后给予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针对性心理疏导联合同伴教育可以改善其护理满意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总之,针对性心理疏导联合同伴教育用于放疗后局部晚期鼻咽癌病人可有效缓解病人负面情绪,降低病人疲乏程度,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