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在高校入学教育中的应用
2020-01-08花瑞锋陈庆文
花瑞锋,陈庆文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1)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传播方式、传媒生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增强“新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新媒体的发展和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做好入学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根本遵循。涵化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代表理论,揭示和描述了媒体环境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为高校优化入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语境下,将涵化理论应用于高校入学教育,对于优选教育策略、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 涵化理论的主要内涵与发展
涵化理论,也称涵化分析、培养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有关电视暴力的研究,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涵化理论的分析重点是大量重复景象的积累影响,从第一眼吸引注意力,通过集中化、大批量、持续性地向规模庞大又特征各异的受众提供文字、图像及声音信息,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有学者总结了早期涵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一、观看数量是电视影响观众的主要因素;二、电视对观众的影响是单向的、整体的;三、电视使用与观众认知之间是正向的线性关系;四、电视对观众的影响是长期稳定的。”[1]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的陆续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传媒生态。新媒体传播的参与性优势、互动性优势和即时性优势改变了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化等特点。在此情形下,格伯纳等人在理论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涵化理论据此得到了新发展。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受众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过程。二是大众传媒通过其创造的符号环境为社会和受众提供了“共识”。“尽管受众与媒介文本的互动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但是这种情形并不能否认另一种事实,那就是大量的媒介产品中也会存在重大的共通性和一致性。”[2]三是受众因大众传媒影响而形成的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四是涵化是一个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双向”吸引、甄别和选择的过程。涵化过程不是单向性的,是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中发生的,媒体环境在涵化受众的同时也在被受众“反向”涵化。
2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0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26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 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网络已成为影响大众的第一媒体,成为大众交流的第二手段,其改变了大众的交往方式。新媒体网络平台上个人既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传播者,个人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往往只是依据自己的见闻。此外,由于新媒体平台对信息字数和图片数量以及视频时长的限制,容易造成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出现真空现象,做出非理性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评论。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参与者,其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2.1 新媒体背景下入学教育对象呈现新特点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事物的判断更加独立,呈现出“独立”意识与“依赖”行为并存的特点。给入学教育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上,新生入学前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校信息且比较积极主动。调查显示:有69.76%的大学生选择从“网络”获取学校相关信息。部分新生沉迷于“自媒体”,缺少人际交流和团队精神。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等人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的越多,使用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就越强烈。因为“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使用的增多,他们本地社交圈的范围会相应地缩小,同时,远程社交圈的范围也会缩小。互联网使用与社会支持间的这种负向关系,并不具备(统计)显著性的意义。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与孤独感的增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2]新生进入大学后,独立意识愈发增强,时间和行动相对更为自由,接触新媒体较多,部分同学把握不好,容易对网络新媒体产生依赖,甚至成瘾。
2.2 新媒体条件带来入学教育时空概念的新变化
许多高校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均开设了招生宣传专栏,介绍学校的总体情况。有的学校网站还专门设置了面向校外人员(考生和家长)的登录端口,还有的学校开展了入学前成立“易班”的尝试,这就为新生提前获得学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也带来了入学教育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变化。从时间概念上看,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前置,启动时间从入学后提前至入学前,学生自接到入学通知书时便借助网络参与入学教育活动,入学教育持续时间从传统的数天、数周延长至数月甚至整个大学阶段。从空间概念上看,除了传统的现实空间外,网络空间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显示度提升。
2.3 新媒体理念提出入学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入学教育的要求,建立在传统媒体理念基础之上的入学教育形式僵化、创新不足,课程建设滞后,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特别是对学校校园文化和特色的凝练和运用不够。新媒体理念必然带来入学教育方法的变革。
2.4 新媒体环境孕育入学教育资源整合的新思路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一般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履行入学教育职能。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看,入学教育的职责实际上分散在学校宣传、招生、教务、信息管理等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如此看来,似乎大家都在做入学教育,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任何部门都难以靠一己之力克竟其功。而新媒体的发展,对入学教育的部门资源整合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为高校优化入学教育体制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入学教育的涵化策略
3.1 坚持“正面灌输”策略,在认知构建上形成入学教育的“导向效应”
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入学教育需要向新生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以及以何种方式确定内容,不仅决定了入学教育的方向,还直接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坚持“正面灌输”,“这个‘灌输’并非表面意义上强制性、教条式、非理性的具体方式方法,而是指带有启发式、引导性的原则和遵循……可生动形象地比喻为‘把流水引导需要水的地方’。”[4]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科学遴选和确定教育内容努力影响新生“想什么”,而并不试图决定新生“怎么想”,“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4]要加强入学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
3.2 强化“教学互动”策略,在主体意识上形成入学教育的“共鸣效应”
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比单向交流更为有效,能更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范围。高校就要注重发挥新生在入学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根据新生特点设置教育内容,发布内容、观点与个人所持观点相一致或相近,力图形成“共鸣效果”。
在新媒体语境下,入学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施教者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受教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施教者增强“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思维”。为促进“教学互动”,高校可尝试建立入学教育常设机构,将学生组织整合到入学教育体系中来,还可适当吸收有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加入工作团队。强化“教学互动”,还要注重新技术在入学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加强交流媒介建设,选择贴合学生获取信息习惯的媒介,在媒介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3 落实“时间前置”策略,在情感培育上形成入学教育的“晕轮效应”
高校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前置入学教育工作,开展“入学前教育”,在新生接到入学通知书时启动入学教育活动。高校应根据新生的特点和入学教育的新要求,做好静态宣传和动态交流工作,所谓静态宣传工作即建立入学教育网站,以文字、图像等形式宣传校史、校情,在新生中树立好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强化新生对学校的认同;动态交流即调动在校师生借助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同新生进行交流,对新生关心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使新生在情感上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将新生对学校的自发认同升华为自觉认同,从而产生“晕轮效应”。高校还可以在新生入学前完成网络虚拟社区“易班”的建设,新生可以通过“易班”互相认识,参加虚拟班团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学校和专业课程内容的了解,助力新生提前适应大学生活。
3.4 实施“生活嵌入”策略,在行为养成上形成入学教育的“生态效应”
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不间断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并传达至新生,将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留痕迹地“嵌入”新生的日常生活,将入学教育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入学教育的“生态效应”。惟其如此,才能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线上推送等生动方式,在新生入学前用良好的形象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入学过程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入校后,通过专业文化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深新生对学校的认识,强化新生对学校的认同。
3.5 优化“家校一体”策略,在支持系统上形成入学教育的“添加效应”
高校开展入学教育,家长资源也是涵化作用发挥的重要一环。当下大学新生家长群体的年龄一般在45~50岁之间,他们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影响将不断加深。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搭建服务入学教育的家校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家长-学校”之间的双向信息互动:即家长和学校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持续而便捷地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使“家校一体”策略得以优化,形成入学教育支持系统的正向“添加效应”,从而改善入学教育环境,提升入学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