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融合法学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1-08陈欢欢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思政融合

陈欢欢

(湘南学院法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初心就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法学教育而言,怎样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法治新人呢?关键点就在于要促进法学专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协调、相融合,抓住法科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全面提高法科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职业伦理等基础上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

(1)是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二要提高法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单靠思政课程教育或者专业教育都无法达成,最理想的途径是实现思政课程和法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互动,形成叠加效应。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渗透性专业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济、最基本的途径。[1]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可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服务力,将法学本科教育打造成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2)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要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马克思主义者如斯大林和邓小平等都有过相关的论述。之所讲要结合,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大量的、经常性的思想问题都源于业务工作或者需要通过业务工作反映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与生俱来的这种结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渗透”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渗透”就是指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遵守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在各项具体的经济、文化等业务工作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因素及媒介,达到潜移默化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效果。[2]具体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就是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和融合。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采用统一的模式,缺乏针对性,与具体的专业领域相脱离现象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法学专业的很多课程,本身就与思想教育核心内容联系紧密。如果高校思政课程能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法学专业教育提供引领和服务作用,在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方面二者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3)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原则的要求。需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高校思政课程要掌握法学专业学生,就要抓住法科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此,在法科生成长方面,我们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好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渗透性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法学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点进行匹配,与专业内容进行分解式融合。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90 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接受能力,坚持灌输与融入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故事式、案例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另外,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我们也要对融入的过程进行追踪,特别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反馈,并把这些反馈作为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程才能把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落到实处。

1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议后,广大教师顺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打好提高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质量水平攻坚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现象严重。当前的高等教育,通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我国也不例外。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下,通识教育往往只是被动跟随和一刀切,没有很好地实现双向互动协调发展共同致力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要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正视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在各项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构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思政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但大部分高校的思政部都是采用丝毫体现不出专业性差异的统一授课模式,还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渗透性思政课程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一刀切”的授课实际上是一种单纯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这一受众在当今专业教育主导的背景下的需求,体现出了一种不自洽性。法科生在这种统一的思想政治授课模式下,很难感受思政课堂教学与其相关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愉快和自然地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2)学生排斥抵触情绪明显,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实效。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不但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而且限制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没有表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相反,不少大学生还对该课产生了排斥抵触情绪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认为课程体系架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学校领域已形成了比较严密的思政课程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学生都需要休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从目前的思政课程体系结构来看,虽然我们已经打破了过去理论思政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渗透性思政课程还没有真正建设起来。二是认为缺乏实用性。不少学生听到思政课程,马上就会与无用论联系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成长成才没有帮助。因此,他们对思政课采取应付的态度,人在思政课堂心却在思政课外。三是认为灌输教学单调乏味。在大部分学生眼里,高校思政教师都是一幅古板的老学究做派,年复一年地进行灌输,没有丝毫新意。因此,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若非毕业要求,高校思政课生存状况堪忧。

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够和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没有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者间关系的表现。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现性,就必须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和融合。

2 高校思政课与法学专业相融合的路径

(1)找准思政课程与法学专业课程的融合点。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思想、德治、道德、法治、心理、纪律等方面,与法学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二者可以双向渗透。思政课与法学专业课程的融合,需要关注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突破。当前我国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采取“10+X”分类设置模式,其中法理学、刑法、民法、中国法制史、宪法等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专业必修课,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是各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可选择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高校思政课在与法学专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先将法学课程中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构建、意识形态内容等方面的融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对二者的融合路径进行模板化设计,以方便推广应用。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借力,充分挖掘法学专业教育资源,真真切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高校思政课程与自己的相关性,对自己成长成才的受用性,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业务工作中现实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面向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提高针对性。思政教育要想达到预设效果,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毋庸置疑,法科学生无论是兴趣、关注点还是对特定事物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会呈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一定的差异性。要让法科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就必须回应法科生的独特需求。从2018 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来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具备健康的心理等;拥党爱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渗透的目标,必须要先仔细研读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围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专业特有的教学侧重点,使学生在接受德育时还能获得政治素质、职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提升,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

(3)服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表明,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满足个人需要是人的本性。[3]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莫过于成长、成才等各种现实问题。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就必须认识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在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法学专业学生有着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卓越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与专业教育协同作战,共同致力于法学专业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源头上厘清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落实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中能够发挥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接受德育时还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大数据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如何提升法学专业就业率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融合》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