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效用研究

2020-01-08韩兴蓉

科教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工科层面

韩兴蓉

(内江师范学院基建处 四川·内江 641112)

0 前言

由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成功将工科教育再度推向公众视野,向社会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号:推进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与升级,加速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教育,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刻不容缓。而这一情形对于工科教育体系的践行者——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等来说,无疑意味着人才培养任务的愈发紧迫性,相关院校必须加速构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

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国向来位居制造大国之列,而这一地位的由来,与我国的工科教育体系绝然不可分割开来。回顾我国工科教育的发展历程,现下成果堪称可喜,制造业人才聚集高低确已初步形成。然而,隐藏于可喜成果背后的部分突出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人才总量不足、大国工匠缺失,等等。而追及这类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一点是必定要落在文化层面上的。有相关人士就曾指出,中国工业只“大”而“不强”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与其工业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分不开,而工业文化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可以包括专注度不高、诚信度低下以及实业精神欠强劲等。

面对制造大国工匠缺失的严峻形势,教育体系应当如何做出回应以及切实努力?开头提到的《指南》即可视作一份来自国家、关乎教育的“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可采取的措施有: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挣脱科研体制机制约束,建立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培育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工匠精神及创新意识,等等。而归根结底,教育体系的打造,离不开文化与精神的支撑。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工业软实力的提升,必须要将人才的培养任务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相结合,倡导工匠精神,弘扬工业文化。

1 工匠精神与人文教育概说

1.1 工匠精神

1.1.1 内涵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的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之关联。然而,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已然有别于传统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工匠精神在中国语境下的内涵也与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理解中的内涵各各有别。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重视道德精神的传递,提倡匠人要德艺双馨;且就传授方式来说,其主张采用身心传授之法,意即社会实践经历之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不可或缺;另外,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与爱国为民精神的融合。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则以追求完美作为其主要表现。至于我国新形势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2)精神层面;(3)延伸层面。其中,物质层面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主要是指工匠的技术,工匠要想打造质量优良的产品,必须具备高超的锻造技术;而精神层面则是工匠精神中的核心,包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等隐性内容;所谓延伸层面,则主要指向创新精神,如果说以技术能力按时保质地完成实际工作的,是合格工匠,那么能够有所超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开发产品的匠人,则是更为优秀的。

1.1.2 意义

第一,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向教育过程的渗入将更有利于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校的确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自身育人工作的重点,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其专注力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消除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浮躁心态,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和实际能力,最终促进社会生产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就社会层面而言,工匠精神是我国丰富精神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1.2 人文教育

1.2.1 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两种,其以受教育者的思想以及实践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培育其形成理想的人格并最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目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外兼修,十分注重培养个体形成有关社会的人文关怀,注重加深个体对其人生意义的理解程度。

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成人教育,其受众主要指向全体社会群众,以提升其人文素养为目标;(2)人文学科教育,这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人文知识的传授;(3)人文主义教育,培养受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人文意识是其主要目标。

1.2.2 意义

第一,开展人文教育有利于人文知识的传播,从根本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意识。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不仅于客观上进一步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第二,开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视野的拓展,是对学科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

第三,开展人文教育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向前推进。

1.3 二者关系

概括说来,工匠精神与人文教育这二者间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关系展开细致论述。

第一,工匠精神的精髓就在于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的至善至美,注重产品品质以激发人的审美愉悦感。而人文教育的两个层面也恰好在于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也就是说,人文教育一方面致力于受教育者高水平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养成,另一方面也关注于受教育者之于各种文化产品以及现象等的情感体验。

第二,诸如文物古迹、手工艺术等工匠智慧结晶,无一不体现出了工匠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与此同时,它们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工匠们在打造过程中,十分注重优质传统文化元素向这些产品间的融入。

2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人文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路径

2.1 必要性

第一,是我国教育大纲中的规定。工匠精神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不止数度出现在重大会议当中,且更已形成了具体的教育大纲条文。

第二,是由工匠精神与人文教育二者间的紧密关系决定。鉴于此二者间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学校选择以开展人文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不失为一条可行性与有效性兼具的重要路径。

第三,是由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众所周知,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学校要想成功培养这类人才,必然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内容也在其向教育实践操作环节融入的过程中得以拓展。

第四,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较之于以往,新形势下的社会用人要求明显呈高走趋势,学生不仅要具备实践工作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且还需要具备高尚的精神追求,如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开展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之选择。

2.2 可行性路径

第一,认清人文教育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性作用,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学校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与土壤,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人格以及技能水平等才有不断提升的可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增设人文知识选修课程;(2)开设人文知识讲座。开展人文精神评比等。在此一过程中,教育者要始终保持正确的关系观,也即: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与人文教育这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的统一体,不可分隔开来。

第二,积极开设相关课程,打造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帮助学生获得足够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之所以建议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了工匠精神与我们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间在很多方面的息息相关性。而这一事实情况无疑意味着受教育者需要涉猎和掌握包括历史文化知识、自然学科知识以及文学艺术知识等在内的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因此,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精神的深层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追求精益求精的动力。责任心的具备,对于人之做事与成事是不可或缺的。若是只具有充足的文化知识而缺少了必要的责任心,知识也同样是无济于事。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责任心,才能够积极地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能够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化解这些问题。具体则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平台,真正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来提高其对待社会与人事的责任感。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工科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