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思考
2020-01-08崔英杰张竞丹
崔英杰 张竞丹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17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重塑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新格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必须快速应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形势变化,作出适应性改革。因此,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有效教学,进行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进而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1 高职有效教学
研究学者对于有效教学的涵义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相对主流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概括出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为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为所用;有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投入少产出多。即教师应充分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在时间、精力和物力上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另一类则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认为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因而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教学行为后有无进步和发展。这些界定都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不同,衡量有效教学的“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也会不相同,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一定要在“识别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基于本文的研究定位,我们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结果双方面的有效。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以适当的教学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如出勤率、抬头率、学生成绩合格率等教学指标,培养学生符合行企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与竞争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自我发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概述
教学有效性评价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是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热点之一。
众多研究学者基于现有的知识理论、学科背景和价值取向,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王升认为通过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教学资源的制作使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可以实现对教学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根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有效性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价,即教学有效性评价关注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和呈现教学结果之余,还应强调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学习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陈佑清指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效果变量、控制变量和条件变量,其中效果变量是学习的结果与效率,控制变量是教与学的行为,条件变量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学情等。他认为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三类变量的含义和关系:控制变量直接决定效果变量,同时又要依据条件标量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选择设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高校教学,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构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新型师生关系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对“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探索研究。单新梅构建了包含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交流、学生实践学习、教学组织与管理等五个方面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汪芳以产业经济学为例,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互动与交流四个评价类别若干评价指标出发,对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在“互联网+” 时代教学新模式下,教学有效性评价内容不尽相同,但评价体系均应体现教师引导、激励、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教学媒体的有效运用。
3 “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有效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性评价指标缺乏。有效教学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等问题。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些教师和学生错把有效教学理解为单纯的高效教学,运用信息化技术一味追求效率,将教学的教育性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学活动中应当蕴含教育性,高效并不等同于有效。目前,教学有效性评价关注的是对影响教学结果的各因素指标的评价,缺乏对教育性指标的评价,割裂了教学与教育的内在联系,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和牺牲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行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违背了“以生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2)要素分解式评价缺陷。研究学者通过分析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互联网+”时代特点,对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重新梳理与分析,构建了符合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的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然而,当前的教学评价基本沿用了传统教学评价把课堂教学进行要素分解,再对每个要素划分子项进行加权评价,最后进行教学有效性分析的方法。尽管课堂教学受到环境因素、能力因素、内容因素、方法因素等的影响,但它应被视作一个整体,而非各因素的简单加权。换言之,对这些因素的评价不应、也不能代表对课堂教学整体的评价,有些单项因素评价并不完善的课堂,却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
(3)教学引导性作用薄弱。按照评价时间和内容,目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重视单节课堂、关注短期效果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第二类是着重一门课程、关注长期效果的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将教学过程分解成单节的课堂,焦点落在短期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主要是当节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过程、教学交流与教学组织以及学生的教学参与、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等等。这类评价忽略了课与课之间的内容衔接与反馈矫正,易导致教师过于关注单节课的短期效果,造成教师按要素性评价标准强求每节课的“全与善”。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则针对一门课程,通常在较为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价内容除了教学关注的教师教学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等等,还包括课程设计和问题导向等课的连续性因素。这类评价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实现了对教学长期效果的考察,但是反馈时间过长,在指导教学开展方面的作用滞后。
(4)评价标准缺乏实践验证。对于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大多以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为主,基于实践考察和调查研究的现实依据不足。评价鲜少用于教学实施,缺乏实践验证,难以指导教学开展。
4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思路
教学有效性评价不仅仅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工具,更是引导教学发展的风向标。当前,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应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明确研究思路,从而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提供指导帮助。
(1)丰富有效教学评价内容。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若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将变为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机器,缺乏职业素养,难以融入社会,有效教学和人才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有效教学评价应增加综合素质与价值引领方面的内容。如立足于课程思政教改指导思想,激励教师针对现有课程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形成课程标准,切实将思政元素渗透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2)构建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评价指标,而评价指标的选取必然受到个人教育理念、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难免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目的性、特定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客观规范的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一是加强高职教学有效性理论基础研究。二是注重循环实施高职教学实践。鉴于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大多以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为主,基于实践考察和调查研究的现实依据不足,因此应依照“互联网+”高职教学模式及有效教学策略,结合具体学科循环实施教学实践,从而验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并对“互联网+”高职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3)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当前关于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多是针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课程标准、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而对何时评价、评价反馈、矫正改进等机制性的问题缺少深入探讨。因此,建立教学有效性评价机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