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浅析民办高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以国有企业举办高等院校为例

2020-01-08李莎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

李莎莎

(茅台学院 贵州·遵义 564500)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做出了判断——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展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制定了各类政策措施,教育也在其中,提高国民素养,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趋势不可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论及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强调“人无德而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提出高等院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追求智育而关键在于德育。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探索思考何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由“她”出资举办的高等院校在育人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能否为其他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经验?这是本文的要旨。

1 民办高校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的现实责难

民办高校仅从字面看,相较于公办高校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民办高校从设立伊始,在社会接受度上比不上公办高校,大众用“有色眼镜”对其进行评论,只看到民办高校(大多数)的功利性、瞬时性(不稳定性)、经济性,没有看到其政治性、大众性、应时性。由于举办者是社会力量,办学资金、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不稳定可能,这一定程度地让大众在第一印象上不会给民办高校打高分。加之受计划经济时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百姓中,相当数量人群仍然认为“国字”号的才有保障,类似工作单位和性质,家长更倾向于子女在体制内工作(所谓的“铁饭碗”),就学也一样,所以在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上,人们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

1.1 重智育轻德育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受到大众的“冷落”,为了提高办学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高等院校中赢得一席之地,势必要举全校之力,将优质生源、优质资源分配到特色专业对学生进行精心培养,同时在科研方面也是这样,然而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作用似乎不太显著,当然也就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如此一般,势必形成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尽管这种现象在所有(不管公办还是民办)高等院校中都存在,但民办高校似乎显得更为突出。有些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形势于政策》课也有非专业人员担任且课时严重不足,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太重视德育课程。

1.2 育人功利性过强

因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要实现营利目标,专业开设上就要围绕市场走。尽管党中央提出要办高质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生存,民办高校只能强调“产能”——学生就业率,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人员配置精简化”等现象,将会极大影响育人实效。不过,从国家层面看,似乎也看到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在改革,所以有了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浪潮,这于民办高校是机遇更是挑战,在这样的浪潮中,既要保证生源又要保证营利,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更倾向于市场化,用市场化的思路来解决生存的压力,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德育工作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1.3 德育工作队伍薄弱

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对德育工作队伍的认识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仅仅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组成的,然而忽略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提出的全员育人理念。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师资方面尤其是德育工作队伍方面紧缺又是一大短板。由于是民办性质,在吸引优质教师资源方面天生不足,加之更多人力、财力、物力主要集中特色专业,从之德育工作的要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么就是没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等背景刚跨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仅力量薄弱而且育人理念也很薄弱。

1.4 教职人员流动性大

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具有营利性,在教师待遇上更讲求经济效益,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加之受“体制内”“铁饭碗”等传统观念影响(因为民办高校没有编制),所以相当部分教职人员工作稳定性不强,存在“铁打的民办高校,流水的教职人员”现象,这样也会极大影响学校德育工作。

2 国有企业举办高等院校蕴含丰富德育内容

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尽管办学性质仍为民办,却是非营利性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在办学性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相比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2.1 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在同其他高校相比的过程中,在德育内容中,除了校内德育内容外,还包含举办者自身的德育内容,其中企业文化在德育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作为由国企出资举办的高校来说,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用企业文化去感召师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它是国有企业这样的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文化形象,在宣贯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潜在地包含德育的过程。

2.2 企业发展历程的影响力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把企业发展的历程编写成册,不仅是教育员工的好资源,更是影响学生的好教材。作为国有企业,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桥梁,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了解到举办者风雨兼程的过往,还可以在学习中,习得中国近现代发展的不易。这种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直接和直观地重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和更好理解。

2.3 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带动力

国有企业各层级人员在德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会有一定的时间在学校举办者各场所进行实践学习。实践学习都多方面的:一是企业负责同志极有可能是全国党代会、人代会的代表,进京参加会议后会在第一时间向企业员工以及它所举办的学校的学生传达会议精神,这应该是更好规格的德育;二是企业内部有各层级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学生在听取他们先进事迹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三是企业内部有各层级的工匠,在同他们学习操作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3 国有企业举办高等院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①这是对教育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潜在要求要做好德育工作。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相较于其他高校有特殊之处,在新时代,更要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拓展德育空间,做好德育工作。

3.1 重视党建引领作用

对于国有企业举办高等院校的性质,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归于公办院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更加注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工作。学校章程的修订,在治理体系中明确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相较于其他民办高校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了,更为关键在于德行修养。

3.2 注重“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强调育人的时空性和过程性的统一,突出“全”和“育”,强调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要素都是育人方面,尽可能地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又不显做作。学生入学教育中,校长的致辞中往往会涵盖学校所在地、学校举办者的故事,在讲述故事中既能留住学生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职工几乎采用坐班制,教师在学校时间多了,同学生接触也就多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德育队伍不足的问题。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尤其是参与企业的一些庆典、纪念活动中,学生受到的德育不亚于课本知识。德育工作队伍不仅仅是教职工,企业高管、名师工匠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这的外延扩大了,学生们除了在校园内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通过专门打造的实习实训、校本课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3.3 强化实践育人

作为就读于国有企业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实习实训方面应该有先天优势,不仅可以更直接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加深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企业文化,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一般会深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相应部门开展实习实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刻体会不同岗位不同职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德育工作在无形中就达到了内化的效果。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作为国有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高等院校,在育人、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很好的资源值得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