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队救护所海上综合卫勤演练实践体会
2020-01-08颜明根胡卫敏钱治军
颜明根,胡卫敏,钱治军
随着我国海军逐步走向深蓝,远海作战、护航等远海舰艇编队活动日益频繁,舰艇编队任务航程远、周期长、人员多,所以加强舰艇编队的卫勤组织指挥和救治能力非常重要。编队救护所作为海上编队伤病员救治的中心力量,担负紧急救治任务,应急救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海上编队的战斗力。本研究通过对医疗队参加远海编队演练的总结体会,探讨编队救护所的卫勤组织指挥、伤员时效救治、远程医学会诊、伤员空运后送、基础支撑条件,力求建立应急救援的联合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编队救护所的海上应急保障能力。
在海军某系列演习中,海军某医院抽组9人医疗队组成编队救护所,围绕卫勤组织指挥、伤员时效救治、远程医学会诊、伤员空运后送、基础支撑条件5个方面设计了力量编成、指挥协同、动物手术、远程会诊、伤员后送、药材标准等多个课目,通过桌面推演、组内模拟、组间衔接、对接协同的方法步骤,开展了5次分练、2次合练,顺利完成了既定课目训练。在最后一次正式合练时,全员、全装、全要素按照方案一次性分别通过3名、10名伤员,检验了指挥和救治流程,考核了救治技术,完成了远程医学会诊。通过模拟实战化背景演练,检验编队救护所海上伤员前接后送和医疗救护能力,探索适应多种任务需求的编队救护所质效体系建设,为不同任务背景条件下展开编队救护所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借鉴。
1 主要工作
1.1 优化了指挥协同机制
依托后勤指挥,卫勤提出需求,协调多个部门,能够更为高效地调配使用各类支援力量和后送力量。
1.2 完善了救护力量编成
抽组9人医疗队组成编队救护所,模拟伤员快速通过,救治效率得到提升。编队救护所设置了4人分类手术组(骨科、普外科、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各1名)、3人收容处置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各1名)、2人医疗保障组(药师、检验技师各1名),并且医护人员根据分类、手术、收治伤员任务的轻重和先后顺序动态调整组室,展开1张手术台和8张病床。按照通过3名、10名伤员(主要为爆炸伤、烧伤、骨折、挤压伤、海水浸泡伤等海战伤)2种方式进行验证,采取先重后轻的处置原则,基本满足紧急救治需求。
1.3 比较了远程会诊模式
运用2种传输手段分别与2所岸基依托医院进行联通,评估验证了不同单位、不同信息传输手段的数据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1.4 检验了后送工作质效
通过模拟伤员直升机后送,对申请程序、后送流程和后送时效进行了检验。
1.5 验证了基础建设标准
通过实施海上医疗救护,对药材标准可行性、卫生装备适用性和舱室布局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2 问题及对策
2.1 力量编配
2.1.1 力量编成存在不足 编队救护所展开8张床位,只编配1名护士,在收治满员时难以满足战时繁重的护理工作需求;配备1台X线机,而抽组时未编配放射技师,无法开展X线检查。建议增配1名护士和1名放射技师。
2.1.2 搬运力量比较薄弱 受恶劣海况和舰艇内部过道狭窄、扶梯较陡等结构限制,搬运1名中度以上伤员需要3~4名具备一定搬运技能的担架员。建议舰艇全员开展搬运技术培训,并相对固定8~10名担架员。
2.2 组织指挥
2.2.1 指挥力量协同不够顺畅 演练中,设立了卫勤保障部位,同级保障协同得到了加强,但是上级指挥所未设立卫勤部位,而且卫勤指挥程序较复杂,导致占用时间长,指挥效能较低。建议根据实际进一步优化指挥流程,提高卫勤救治时效。
2.2.2 后送力量协同不够及时 编队救护所每次开展演练需要通过多步骤程序协调担架员,程序繁琐,人员难以及时到位。建议战时相对固化一批担架员,尽可能将担架队直接配属于编队救护所。
2.3 救治效果
2.3.1 检伤分类质效有待提高 在模拟10名伤员通过时,分类人员没有把握好手术优先、先重后轻的检伤分类原则,造成个别伤员延误手术救治。在前接3名直升机后送伤员时,按照固定思维到达检伤分类区后再实施分类,未能在后送途中及时实施分类,延长了伤员救治时间。建议加强战伤救治规则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快速分类的时效意识和辨别伤情的分类质量[1]。
2.3.2 海上适应能力需要加强 演练中编队救护所2名人员因晕船导致救治技术的熟练度和准确性明显降低。建议完善医务人员海上适应性能力的档案记录,为抽组海上任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积极创造人员舰上锻炼和陆上模拟训练的机会,切实提高恶劣海况下医疗救护能力[2]。
2.3.3 远程会诊时效不够理想 编队救护所通过2种通讯手段先后与2所岸基依托医院进行了音视频联通,两者共同存在画面分辨率较低、视频延迟和杂音较大的问题。建议及时对现有海上远程医学会诊通讯手段进行升级改造,提升音视频信号质量。
2.4 支撑条件
2.4.1 卫生装备老化严重 该舰的舰载卫生装备配备时间较久远,性能趋于老化,如麻醉机为手控模式,只适用于30 min以内的小手术,且使用的麻醉气体安氟醚无法市场采购;多只手术无影灯损坏严重;便携式呼吸机供氧量只能满足30 min使用,且与大氧气瓶接口不配套,后续无法充氧;生化分析仪型号过于老旧,有些配套试剂已无法采购。建议定期维护保养和及时更新舰载卫生装备[3]。
2.4.2 药品耗材标准偏低 该舰目前携行的药品耗材难以满足手术、烧伤、重伤等伤员的救治需求。建议根据编队救护所的勤务定位和救治范围重新论证战救药材标准。
2.4.3 舱室布局不够合理 该舰医疗舱室门宽较窄、床间距过小,严重影响伤员搬运;药库面积较小,只存放了毒麻药品和部分常用耗材;医疗舱室缺乏固定的储物柜,演练中携运行药材存放于战备箱,且用绳索固定以防止箱体移动,取用十分不便,严重影响救治工作。建议根据救治需求对现有医疗舱室进行合理改造,在新建大型水面舰艇医疗舱室的设计和建造阶段应充分考虑海上医疗救治需求。
3 几点启示
3.1 关于战时编队救护所的救治范围
编队救护所承担紧急救治任务,但海上医疗救护受天气海况、后送工具、远离岸基等后送条件限制,编队救护所无法像陆军团救护所一样实施伤员快速通过和后送,许多伤员需要在编队救护所留治并等待后送。编队救护所在承担紧急救治任务的同时,应适当扩展救治范围,承担部分早期救治任务,并按照扩展的救治范围适当增配人员、床位和卫生装备[4]。
3.2 关于自救互救在海上医疗救护中的认识定位
演练期间,编队救护所参与了战伤救治技能考核,从考核情况看,部分官兵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手法等较预期有一定差距。受作战环境、舰船条件、搬运力量等限制,舰艇伤员难以像陆军一样快速后送至第一级救治机构。舰艇部队组织自救互救训练应当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舰员自救互救是保证海上伤员救治和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应积极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切实加大对战救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力度[5]。
3.3 关于一体联训联演的常态化机制
卫勤训练实战化是卫勤保障能力生成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既往海上卫勤训练缺乏实战背景,缺乏组织协同,许多矛盾问题难以暴露。某系列演习采用后勤带动演练,单位协同多、实战背景强,编队救护所在正式演习前的几次训练中,发现并纠正了许多既往难以发现的问题。一体联演联训是坚持问题倒逼,推进保障力生成的有效手段,应当定期开展,形成常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