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官兵心理健康防护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2020-01-08李鸿昌
李鸿昌
海军官兵心理问题受社会因素、特殊自然条件、复杂作业环境和军事应激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快速增长、复杂多变、难防难控等趋势。特别是海军部队任务艰苦紧张,作业条件封闭狭小,工作环境有毒有害,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加强海军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防护工作尤为重要。海军部队心理防护工作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部队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充分借鉴外军先进经验,把促进思想进步与保持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一致起来,把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 海军官兵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心理专家对海军近40个单位3 000余名官兵心理测评显示,具有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占29%。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焦虑及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约占70%。此外,抑郁、敌对、偏执等表现,约占30%,还有个别人具有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等表现。总体上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军官高于士官,士官高于士兵,老兵高于新兵,女军人高于男军人,高学历者高于低学历者,通过访谈和案例分析,主要受以下影响。
1.1 家庭重大变故 受职业特点影响,海军官兵家庭矛盾诱因较多,其中巨额债务、夫妻矛盾、家属失业、亲属患病治疗无望或无力负担等,都会导致心理问题。
1.2 婚恋成长受挫 海军官兵普遍婚恋难,在大龄官兵、离异官兵和年轻官兵中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有的择偶观、婚恋观不正确,因畸形恋爱婚姻引发思想上的焦虑和行为上的偏差;还有的因个人职务晋升、士官改选、提干入学等方面发展不顺,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
1.3 长期病痛折磨 有的官兵因患抑郁、癌症等恶性疾病,长期受病痛折磨,对恢复健康丧失信心,或者因为患肝炎、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害怕受到社会和家庭歧视,都容易对生活产生绝望。
1.4 虚拟现实错位 有的官兵价值观扭曲,总是幻想一夜暴富或贪图享乐,沉迷于赌博、借贷不能自拔;有的年轻官兵网瘾严重,满足于虚拟世界中不受约束的任性心理,用网络逃避现实,陷于自我封闭状态,不与他人交流。一旦不能上网,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导致烦躁、焦虑、易怒情绪。
1.5 管教方法不当 有的干部和骨干带兵方法简单,以骂代教、以罚代管,对官兵关心不够,对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有的官兵心理本身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对待严厉的管教。
1.6 成长环境不良 受社会因素影响,官兵中来自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或隔代抚养留守子女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从小娇生惯养、受不了委屈吃不了苦,有的从小缺乏亲情关怀和安全感、内心世界封闭孤立,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危群体。古镇口综保基地对新兵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这3类人员中出现心理预警的比例高达36%。
1.7 作业环境特殊 舰(潜)艇执行任务艰苦紧张,作业条件封闭狭小,工作环境有毒有害。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导致官兵出现疲劳、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影响时间过长、程度过重,会导致官兵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而引发错觉、幻觉、注意力失调、思维功能紊乱等行为反应异常,甚者失去自控力。
1.8 岗位适应不良 新兵入伍、下连分配和官兵工作岗位调整时,如个人心理准备不足,与期望差别较大,这种环境变化、工作压力也会造成思想包袱和心理顾虑,产生不能适应岗位的心理矛盾。
1.9 调整改革影响 这次改革持续时间长,改革力度大,对海军官兵职业生涯带来深刻影响,有的不能落编、有的随部队换防、有的职务晋升无望、还有的面临身份转换,这些影响对官兵思想稳定带来一定冲击,心理调控能力差的官兵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和浮躁心理。
1.10 正风肃纪高压 当前全面彻底肃清不良流毒、正风反腐强力深度推进,海军清理、整治、巡视、审计同步有序展开,少数领导干部对十八大之前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是否会被追究、可能受到何种处理、对巡视和审计的问题如何定性、能不能顺利过关,模棱两可、忐忑不安,这些压力、顾虑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走向极端。
2 海军官兵心理健康防护工作的必要性
军人是执行作战任务的特殊群体,受社会因素、特殊自然条件、复杂作业环境和军事应激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战斗力生成,乃至战争胜负紧密相关。特别是海军作为战略军种,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力量,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支撑,是展示国防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大国外交的特色所在,加强海军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防护工作尤为重要。
2.1 提高和保证海军部队遂行作战任务的需要 与其他军种相比,海军各类舰(潜)艇及作战飞机现代化程度高,操作复杂,在执行作战任务时需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一人出现心理问题,就会导致作战任务的失败。现代海战爆发突然、空间立体、武器威力巨大,特别是心理战的广泛运用,需要官兵具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舰(潜)艇及驻岛礁部队军事作业环境恶劣,执行任务周期长,电磁干扰及有害物质多,极易造成官兵生理和心理障碍。据文献报道,美军认为,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战斗减员占10%~30%,而由于心理能力下降导致的作战能力下降可达30%~80%。二战中美国海军因心理障碍导致战斗减员占40%以上。为此,美军专门建立了心理训练基地,规定心理训练占训练时间的比例为14%。伊拉克战争中,赴前线的美军都要接受为期20 d的基地化心理训练。因此,加强海军部队战斗力建设,必须重视加强海军官兵心理健康问题。
2.2 加强和改进海军部队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海军部队类型多、分布广、训练重,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军种。特别是全封闭舰艇、潜艇及驻岛礁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驻高原边防部队官兵同为最低。据该疗养中心对近年来疗养的潜艇官兵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具有强迫观念、敌对情绪、认知反应能力下降等表现的占8%~12%,其中作业时间越长、承担责任越大,表现越为突出。这部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矫正,就会极易发展为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成为影响部队日常管理及安全工作的隐患。
2.3 创新和规范海军部队心理卫生防护的需要 2009年10月,原四总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作出了规范。近年来,海后在基层部队组织了多批次心理服务活动,并在海军各医院、疗养院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但从调研情况看,尚未形成个人重视、防治专业、体系健全、各级支持的防控体系。(1)官兵层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只有生理疾患是疾病,即使明知自己有心理疾患也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医疗机构中“治大于防”的问题普遍存在,心理咨询、辅导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往往等到心理疾患发展为精神疾病时,才采取强制性治疗措施;部队、官兵和社会对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多持排斥、反感态度,既是造成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求医的主要原因,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难或长期滞留部队的重要因素。(2)部队层面:各部队普遍存在心理医生缺乏、心理训练设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不够经常等问题。据军委后勤保障部统计,92%的部队心理医生为兼职,60%的兼职心理医生不具备应有的技术能力,对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更是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3)领导层面:心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相互交叉,政治工作与卫生工作界限不清,政工、训练、卫生等部门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不明确。(4)制度层面:目前我军尚无心理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监测预警手段和诊断治疗规范,特别是针对海军官兵的航海医学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专业力量薄弱。这些体制与机制性问题,制约了海军部队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大部分基层单位设立了心理服务中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导致使用率低,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3 海军官兵心理健康防护的主要举措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把普及心理知识纳入海军官兵经常性教育,采取自学、授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心理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培塑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以部(分)队为单位,每月组织1次。
3.2 开展心理监测评估 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把握官兵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及时搞好跟进服务。健全和规范海军各类人员心理测评量表体系,定期开展官兵心理测评,每年不少于1次。官兵执行重大任务前,应专门安排心理教育和训练,并在任务前后进行评估。
3.3 规范心理咨询疏导 通过开展个体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官兵不良心理反应,排除心理干扰。发挥连(分)队思想骨干、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作用,面对面解答官兵心理困惑;依托全军综合信息网建立医院(疗养院)-部队卫生机构远程心理服务站,实时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在海军政工网建立心理咨询平台,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安排具备心理医师资质的专家值班,及时应答官兵心理咨询,指导部队共同做好官兵心理服务预防工作;在建制旅团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配备必备器材。
3.4 建立心理预警网络 以班、排为单位,指定1名官兵兼任心理观察员;分队领导或指导员经培训后兼任心理辅导员;团以上单位编设1名心理医生(或由卫生干部兼任),形成专兼结合、网格覆盖预警网络。制定重大家庭变故、婚恋成长受挫、巨额债务缠身等影响海军官兵心理健康因素的负面事件清单,建立异常行为及时和定期报告制度,组织对特定人群进行筛查,及时报告异常行为人员情况。
3.5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对有异常行为和寻求心理服务的高危人群,组织专业力量,实施家庭、部队、医院“三位一体”干预,防止产生心理创伤;对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倾向的官兵,建立高危人群看护制度和心理医生联系制度,避免酿成严重后果。团以上单位要针对官兵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机,制定相应的干预预案。
3.6 加强心理防护训练 将心理防护训练纳入部队军事训练之中,结合技战术基础训练、战备演习和执行重大任务,提高官兵心理适应能力、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强化战斗精神。在各保障基地、舰(潜)艇支队、航空兵场站等建制旅团以上单位建立标准化的心理训练场地,配备心理训练设施。原则上心理防护训练每月不少于2次,年度训练时间不少于48 h。
3.7 组织心理应急服务 在部队官兵遂行重大任务期间,全程组织心理应急服务。海军总部抽组成立应急心理卫生专家服务队,各战区海军抽组成立1~2支应急心理卫生支援分队,负责平战时部队心理卫生支援服务。其中,舰(艇)执行任务期间,应加强1~2名心理医生。
3.8 强化战时心理防护 重点做好急性战斗应激反应心理防护和敌方心理战防御。加强战场心理调控研究演练,制定战时心理防护预案,防止战场环境和军事行动对官兵造成的心理创伤。
4 海军官兵心理健康防护的具体措施
4.1 构建责任明确的领导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医学专业性、组织隐秘性和管理综合性的特点。(1)组织领导:可借鉴爱国卫生运动模式,采取党委主抓统管,部门协同配合,官兵广泛参与的方式,将海军心理卫生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保障,相互作用,精准发力。(2)管理体制:成立海军总部-战区海军-旅团单位三级海军心理健康防护工程领导小组,由政治部门牵头,纪检、训练、部队管理、宣传、保卫、卫生、装备等有关部门参加。(3)职能划分:训练部门主要负责心理训练和战时心理防护,部队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抓好遂行重大任务心理服务工作,政治部门主要负责心理预警网络建设,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官兵日常心理健康的教育、评估、训练、咨询、干预、治疗工作,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心理服务设施器材保障。
4.2 构建专兼结合的骨干队伍体系 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和基层思想骨干,是开展心理工作的主要力量。(1)加强力量配备:建议建制旅团单位配置1名专职心理医生,营连政工干部中至少1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班排思想骨干全部接受过系统培训。(2)加强人才培养:依托海军军医大学开展专职心理医生培养,并对现有专兼职心理医生进行轮训;依托总医院、疗养院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将心理咨询师培训经历纳入营连政工干部任职资格中;依托各医院,分批开展班排思想骨干培训,力争3年内建强骨干队伍。(3)加强管理使用:制定心理服务人才选拔和准入条件,由军医大学、总医院对各类专兼职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进行资格认证,符合条件的方可上岗。建强应急心理卫生专家服务队和应急心理卫生支援分队,定期到部队开展巡回服务。
4.3 构建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重点建立组织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1)建立流入人员筛查制度:对入伍新兵、分配学员、调入官兵,一律由所在团以上单位委托体系医院实施心理健康评估,对结论不明确的由上级单位委托区域心理健康中心进行确诊,切实将心理不合格官兵隐患降至最低。(2)建立自杀预警制度:对思想骨干、心理监测和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按照谁发现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至旅团心理健康防护工程领导小组,在组织后续治疗的同时,要指定专人负责,避免人员失管失控。(3)建立岗位适应能力评估制度:针对飞行、潜艇、潜水、特战等重点岗位及遂行重大任务官兵,根据岗位要求和任务特点,开展心理适应能力评估,确保适应岗位需要。(4)建立工作保障制度:组织专家编写“海军官兵心理知识读本”,为基层开展心理教育提供参考;规范心理科、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及心理训练场建设标准,为开展心理工作提供条件;将心理健康工程开展情况纳入部队检查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奖励。
4.4 构建平战结合的服务保障体系 合理配置海军现有卫生机构和专业资源,为心理健康工程提供有力保障。(1)专业机构设置:军医大学、总医院和疗养院心理学科负责海军心理卫生工作的专家指导;各战区海军指定1所医院作为区域心理健康中心;各医院加强心理科建设,有条件的可开设心理病床;旅团部队卫生机构开设心理门诊;营连部队卫生机构开设心理咨询室。(2)职能任务分工:军医大学重点建设心理研究和培养基地,开展海军官兵心理健康研究,培养专门人才,牵头制定各项工作制度标准;总医院重点建设心理治疗基地,开展疑难心理疾病矫治;疗养院重点建设心理培训基地,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区域心理健康中心重点建设心理应用基地,研究解决部队心理卫生急需现实课题;各医院重点建设心理服务基地,帮助部队开展心理疾病的教育、评估、训练、咨询、干预、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