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交通安全课程规划与教育发生的思考

2020-01-08李世涛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红绿灯斑马线学段

李世涛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四川成都 610000)

我们经常听到教育要“立足于满足10 年、20 年后的社会所需的人”的长远目标,除了在教室发生的教学行为、知识的传递外,对校园生活和教育行为需求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好教室以外的空间,设计出适合本学校校情、适合学生发展、符合课程建设需求和学校文化的空间呢,笔者深入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认为在校园中开设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事情。

一、以安全的视角看教育

交通安全是每个人都不自觉参与其中的社会行为。无论是驾驶者、骑行者还是行人,都是复杂有序的交通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涉及每个自然人。未来的交通将呈现复杂、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作为学生也将会是每天交通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把交通安全知识与文明参与交通纳入教学,不管对于现在,还是立足于未来的“合格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交通安全进校园,培养学生安全、文明地参与交通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切实需求。

鉴于此,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空间高效规划的落脚点,将安全教育课程化,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掌握的技能,把校园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发挥到最大。

学校的内部通道或消防通道,在不影响消防需求,不在路面设置和安装固定的装置外,以地面画线的方式重新规划设计地面设施,提供模拟行人(未成年人)参与交通的安全行为,成为满足学校规划交通安全教学场所的重要条件。

二、以行人为中心而设计

交通安全教学场所在很多学校也有开展,多以驾驶者的角度来规划教学空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驾校”现场。校园的交通安全设施的参与对象主要位在校学生,参与交通的方式基本为步行的未成年人,交通安全基地就应该坚定“以行人为中心而设计”的定位,在设计中不需要重点考虑到作为驾驶者的道路交通需求,比如限速装置、左转右转线路,车辆并线等装置,以及环岛、路牌等交通知识与信息,而是将人行道、盲道、红绿灯、斑马线、禁止翻越围栏以及涉及未成年人需要了解和知道的报警、定位知识为主。

三、分段实施,行人优先

根据学龄儿童年龄特征、校园实际空间环境等因素,将六个年级学生分为三个学段,高效地规划学校教育空间,呈现出一个教学内容清晰,目标明确的开放式的交通安全课堂。具体思考如下:

(一)第一教学区,教学主题:靠右行走、人行道、识别红绿灯

按照年龄特征,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纳入第一教学区,教学重点为学习红绿灯知识,通过斑马线、盲道、走人行道和靠右行走,靠右行走是所有交通参与者必须谨记的基本性规则,因此放在第一教学区。同时,结合地形,设置禁止翻越栏杆的设施;交通安全报警也是每个学段必须谨记的常识,因此,每个学段均设置110 公安、120 急救、122 交通事故三类报警电话的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考虑,需要满足教学需求,环境设计就需要人行道、斑马线、盲道、靠右行走标识牌、人行道红绿灯、道路交通隔离设施、110 公安、120 急救、122 交通事故报警等警务信息,还可以增加应急避难设施指引牌和路灯杆定位报警的教学。

(二)第二教学区,教学主题:无红绿灯斑马线、车库出口、集体出行的安全

车库出口是非常常见的场所,大量地出现在学校、小区、商场、医院等各类场所,且出行车辆均有加速的现象,保障行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安全是该区域设计的重点。可以结合学校车库出口的有利环境,教会学生安全通过车库出入口的方法。无红绿灯的斑马线也大量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未成年人安全通行的盲区,如何正确观测、通行,将是本区域设计规划的重点。集体出行是学生阶段非常常见的集体行为,如春游等集体出行,上学、放学三三两两的小团体行走,这种团体安全也是该学段需要教会学生的重要内容。

鉴于以上教学需求,所需环境设备有:双向两车道、人行道+盲道、车库出口标识、行人慢行、注意避让提示牌、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等。

(三)第三教学区,教学主题:应急处理常识、骑车安全知识、模拟公交车站-文明乘车

随着互联网自行车App 平台的出现,公共自行车服务为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自行车出行成为“3 公里以内”的出行重要工具,也是家庭外出活动骑行的重要选择。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年满12 周岁可骑自行车上路,这一规定符合学校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全骑行的教育正是这个学段非常急需的内容;公共交通出行也是这个学段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如何安全乘车、文明乘车,也是符合学校教学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设计模拟公交车站,教会学生正确参与公共出行的方法,也是该学段的必要内容。

因此,第三教学区教学所需环境设置:地面双向两车道、斑马线、人行道、自行车道、应急避难设施指引牌、模拟公交车站,观察地面标线、上下公交车的安全。

四、守护安全,传递文明

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的设计,还可以广泛地传递交通文明。在各类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时常看到出行中的不文明行为,这种不文明有可能成为交通事故的诱发原因,如往车外抛东西、随意变线、占用应急车道等。向未成年人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再去影响更多的人,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和谐”与“文明”价值观;也呼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健康生活”中强调的中小学生“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要求。

猜你喜欢

红绿灯斑马线学段
礼让斑马线
创意斑马线
偷斑马线的人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红绿灯前
神奇的红绿灯
会说话的红绿灯
小脚丫斑马线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