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策略

2020-01-08崔龙雨

关键词:功能障碍肢体景观设计

崔龙雨,时 光,王 舜

(1.亳州学院 美术系,安徽 亳州 236800;2.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一般是指其患者肢体因某种原因损伤,其肢体运动不受思维控制或受思维控制不能完全实施运动,出现运动不便或运动受限的肢体功能障碍。该障碍的治疗除了必要的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外,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康复肢体训练,人是环境的主体,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特殊性,需要专属配套的康复环境设施,有针对性的环境设施与训练设备是康复景观设计中必备的环境治疗因素。另外,由于肢体功能产生障碍,造成患者无法正常活动,长期在运动上约束,往往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自闭、抑郁,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数据统计[1],约有97%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闭、孤僻、过度激动和过分依赖的情绪和行为。如何改变患者所处的空间环境氛围,将会起到一定的主导因素,围绕缓解心理压力和稳定患者情绪,创造愉悦舒适的辅助治疗康复景观环境空间显得至关重要。

医学中的康复不仅仅是疾病与外伤带来的身体治疗,还包括患者的心理上引导与治疗。我国传统中医有“精气内存,真气从之,病安从来”的说法,精神紊乱内伤七情,损伤脏腑不利健康[2]。康复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中的相关活动来实现肢体机能的逐步恢复,最终达到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辅助改善患者心理与生理状况,从而达到辅助治愈的目的。

一、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行为与环境要求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因肢体运动长期受限无法正常活动,经常出现自闭和抑郁的现象。往往表现为外界引起的心理疲劳症状,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情绪激动等等,漫长的治疗期也会给患者带来无形的压力,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导致目标器官失调,从而引发其它疾病,比如过度施压会导致睡眠失调,也会引起偏头痛、高血压、消化道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冠心病以及哮喘病等等疾病,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沃尔里奇教授于1983年曾提出了针对患者的压力缓解理论。

1.Kaplan注意恢复理论(ART)患者行为因素

为了缓解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焦虑情绪,系统脱敏是行为治疗中相对有效的方式,它能够找到患者焦虑和恐惧的根源,通过建立外在自然景观环境,使患者转移心理压力,以周围的自然环境来改善患者的情绪与感知,康复景观设计可以采取注意力恢复理论,充分利用自然植物的力量来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注意力、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治疗中也可以采用薄荷园艺,利用草本植物的芳香与气味来改善患者的注意力,比如薄荷叶的清凉气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可以促使患者呼吸平稳、全身肌肉放松,从而能够稳定患者的烦躁情绪。

2.Ulrich压力痊愈理论(SRT)调节患者认知

当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处于应激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其生理系统出现的短期变化与异常行为也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3]。因此,康复景观环境设计能够从被动式注意力的引导出发,可以利用自然植物疗法形式,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活动训练,来达到调节压力、实现辅助康复治疗的作用。特别是视觉焦点、空间、植物、周围环境等多重因素,它包含了康复园区的设施多样性、安全性及舒适性,康复景园活动场所的私密性与开敞性等等多元化设计。

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愈中存在现实问题

1.康复景观设计中的设施问题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生活中大多行动不便,现有医疗场所与活动区域往往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比如:活动场所尽可能多地设置扶手、座椅避免尖角设施;道路设计起到了连接各区域的作用,应减少高低的落差、路面应平整干净,避免凹凸不平造成的危险性与安全隐患,规划合理的散步小道,路面宽度应满足轮椅通行的宽度要求(最少1.8米),还要在适当的区域设置无障碍化的通行坡道,在多处休息区以及卫生间设施上设置多种扶手等等;还要考虑地面铺装材料的防滑与耐磨性;康复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针对患者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来统一安排种植绿化,通过药用植物的气味、颜色、自然景致来影响患者,为患者提供辅助性的治疗方式。现环境中不足:缺少座椅和交流场所,存在参与性障碍,公共设施缺少扶手、靠背,材料冰冷,地面障碍较多,缺少指示路标等细节问题。

2.康复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化

康复景观环境,应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设计的无障碍化,这包含了患者生活用具的无障碍化、室内医疗环境无障碍化、室外景观环境无障碍化、室外景观设施无障碍化以及康复景区游憩环境的无障碍化等等,最大限度地考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活动便捷性与舒适性,帮助患者加强康复理疗训练极为重要。康复景观设计应将标识系统纳入到康复园林设计中,包含“地图指引、标识导向、特色治愈解读”等等,同时需要做好康复场所夜间户外照明,严格控制光照的强度、色温与投射方向,并适当种植保健性药用绿植,比如:香叶天竺花的香味有镇静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罗汉松、马尾松、油松等芳香气味,可以祛风湿、舒筋骨,也有通经的作用,对关节酸痛也有一定疗效[4]。康复景区的卫生间设计也很重要,其大小要适中,宜选取防滑、防水、防腐材料,为肢体障碍患者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提供保障。

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景观设计的规律与要求

康复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规律,结合中医学五行原理,发挥生态康复的效能,实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与自然景致的交流互动,将康复景观设计、医疗空间环境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需求统筹规划紧密联系。康复景观的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患者减负减压,从心理上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二是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实现康复病愈辅助治疗;三是创造一种优美的医疗环境,让医务人员和患者身心放松、愉悦治疗,同时也为医务工作者减负,以优美的景观环境来改善医疗活动空间。

1.合理规划,精心布局

康复景观的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虽然也属开放性的游憩空间,也包含了观赏、游憩、娱乐、健身等功能,但由于服务的群体不同,其设计思想也不同。康复景观除了基本的经济、美观、实用之外,更加注重治疗性功效的植物布景,其建筑小品多围绕患者康复训练需要合理规划,康复景观设计多以康复调养为主,规划上常常借鉴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的设计思想[5],在“康复调养”思路下,整体规划设计注重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尊重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康复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融入机理,结合地理、气候、自然、生态环境,将自然物质相生相克的机制原理融入到康复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结合现代造园技术,实现自然与人体生理对应,植物药理与病因病理的对应,阴性物质与阳性物质的对应,从而实现整体规划的天人合一。

2.精选植物,科学配伍

植物保健与辅助治疗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本身的颜色、造型、花朵、大小布局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妙趣横生的自然美景,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放松心情、休养身心。另一方面,植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尤其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可以分泌出杀菌素,并且能释放出负氧离子,能够起到很好的保健效果。比如:柑橘、柠檬、悬铃木等植物可以分泌出大量的抗生素等杀菌素,能够杀死细菌与病毒,起到一定保健作用。据统计:1hm2的槐树、杨树等树木,一昼夜能够分泌出30kg的杀菌素[6],能够将空气中的细菌控制在良好的状态之中,很多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经常性的森林散步与户外运动能够较好地控制病情。另外,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讲究对症配伍、精选良方。康复景观的植物配伍,应以功能与疗效为主,比如夏枯草与迷迭香,具有镇定安神的疗效,对因肢体功能障碍疼痛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的作用。像百里香、薰衣草、松果菊等等,能够起到改善体质,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精选药用植物,布局康复景观,可以起到良好的双效作用,真正体现康复景观设计的价值。

3.突出功能,注重疗效

景观园林对人体的疗养功效是康复景观设计的根本,其造园规划、植物配置、环境营造、公共设施、活动体验等等设计创意,均以调节肢体障碍患者的免疫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发挥养生保健功效为设计基础。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可以将药用植物的特性与功效,结合患者的生理特点、物质属性以及阴阳平衡关系[7],在五行理论调养的指导下,进行植物、水景、雕塑的设计,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舒解压力、活血通络、强身健体、修复机能,恢复健康,充分利用康复景观营造的天然药理气场和天然保健疗养环境,发挥康复景观辅助治疗的功效作用。另外,从患者的运动量和疲劳度等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最合适的森林疗养和康复保健环境,比如通过适当控制活动距离、坡度和高度差等等,利用森林地形优势,都能趋利避害,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调养身体。

四、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景观设计的方法策略

康复景观设计,主要为患者提供消极或积极恢复身体健康的机会,主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愈的疗效。康复景观设计包含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两层涵义,康复景观的规划讲究使用者的功能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康复景观包含的范围较广,有“场地设计、道路、水景、植物、雕塑、活动设施”等等众多因素。其具体方法,可从康复景观的整体布局、康复景观的细节设计、康复景观的精神性营造三大方面进行规划。

1.康复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

(1)室外空间使用率的高效利用

首先康复景观的选址规划应与室内疗养空间有机结合,可以临近医院、餐厅或休息厅,为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散步与就近训练的便捷场所。室内与室外的灰空间,应杜绝封闭,创造视觉上的开敞,让患者能够近距离地体验窗外的景致,同时方便护理人员监护病人,室外环境设计还应考虑肢体障碍患者的特点与行为习惯,要考虑室外天气影响,比如:气温升降、空气温度以及季节风速大小等等;周围如厕的便捷设计、小广场的遮阳设计等等。对于场所较小的康复景观,可以采取立体化设计方式,比如:设计成小型下沉花园、屋顶平台花园等等,通过不同品种的树木、高低有序的灌木与草本植物,来营造康复景观设计层次丰富性。

(2)创造内外空间互动交流场所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活动,是放松情绪、调养身体的最佳方法。康复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实现内外空间的融合,让天然的户外景致引入室内,又能引导患者走向室外,创造患者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可以多增加一些凉台与廊道,实现康复景观中遮阳与户外活动的庇护。也可以利用绿篱对户外景致进行分块围合,界定场所、创造层次种植遮阴树,以增加夏季户外的活动量,同时对恶劣天气起到缓解作用,不断完善场地的休憩设施,为患者创造社交与活动的便利,设计移动式座椅,便于患者聚会交流、棋牌游戏等,也可以达到安抚患者焦躁情绪的作用。

(3)营造多层次的室外过渡空间

营造亲近自然和丰富视线的多种自然景致,其过渡空间设计极为重要,过渡空间俗称灰空间,它是联系室内和室外活动的桥梁,能够帮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恶劣的天气下,仍能实现户外活动的需求。过渡空间公共设施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比如:过渡空间中活动式遮阳架,能够实现带顶空间与开敞空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在多变的天气下,实现患者自由的活动,过渡空间四周可布置观赏植被、鸟笼、雕塑等景观设施,增加生活气息以调动患者愉悦的心情。

2.康复景观设计的细节设计

(1)引导患者自发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景观设计非常注重患者的户外训练和适度活动,应以康复景观的细节设计引导患者加强四肢锻炼[8]。比如:日本阶梯式双层植物种植槽的设计,分层种植槽引导患者参与种植,下层适用坐轮椅的患者种植操作,而上层适用患者努力从轮椅上起立抬臂操作,其细节局部障碍设计,就是鼓励患者参与活动,不经意间对上肢和下肢实施康复锻炼。比如:在景观路面上,写上10米、20米、50米的标识,患者能够根据路面标识测算个人活动量,从而调动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特别对下肢康复训练很有帮助。康复景观设计,应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发挥景观环境对患者行为的影响力,通过康复环境来激发患者主动锻炼,杜绝任务式强迫训练,有利于拉近患者情感。

(2)营造宁静自然的康复环境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都喜欢观赏植物与游览景致,康复景观设计不单单是在植物选择上,以遮阳树、灌木丛、攀爬植物及地被植物等多种植物来引人入胜,还需要考虑植物的形态、布景的层次性以及药用植物功效,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改善作用。因此,营造宁静自然的康复环境,可以通过抬升花床、绿地草坪、升降花篮等多种布置形式,便于患者近距离地触摸绿植,适当水景与艺术设计,能够促使患者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改善患者的心理因素。

(3)创造安静舒适的领域场所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于安全性与舒适性的需求高于常人,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康复景观中道路设计舒适性,避免道路出现迂回成环的现象,特别是出现近端路与死胡同,必然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沮丧情绪,沿途应设计趣味横生的景致,以缓解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疲劳感,同时还要规划一些捷径小路,避免迂回的患者过度劳累,每隔一段距离应设置休息座椅、轮椅以及拐杖放置的空间。在户外地面铺装、座椅设计和遮蔽设施的设计上,更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同时避免因阳光反射造成的晕眩,以及夜间灯光设计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

3.康复景观设计的精神性营造

(1)吸引多人参与,营造精神场所

康复景观设计应该引导儿童和青年人参与其中,它能为患者带来精神世界的关照。正常人的积极参与,能够为患者带来精神安慰与快乐。康复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帮助,还能为老年人以及亚健康人群提供疗养服务。为了促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活动,设计师可以增添一些景观元素“秋千、儿童活动小屋、金鱼水池、音乐喷泉”等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理疗活动,种植多样的药用芳香植物,像圆柏、苏铁、香樟、黄秋葵、金银花、桂花等等,也为非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们提供康复疗养的便利,民众共同参与能为患者带来快乐,也能体现出精神性场所的特征。

(2)加入趣味元素,激发患者兴趣

康复景观设计,不单单是指自然景观的营造,也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人文景观元素。比如:代表戏曲文化的雕塑、趣味性的公共艺术小品,都能激发患者的新鲜感与求知欲望。日本西风新都城康复景观的设计,设计师便采取了三棱镜和哈哈镜,分别安置在患者休息的廊架上与座椅旁,三棱镜的位置很不明显,在光影的照射下,出现了光怪陆离的反射效果,为疗养区患者增添不少生活趣味和新鲜感。尤其是休息座椅旁的小型金鱼池与音乐喷泉,让人心情愉悦,即便身心疲劳也不会感到乏味,体现了环境设计的人文关怀。

(3)加入文化元素,引发思考回忆

康复景观设计,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肢体功能障碍,它还包括了一些亚健康人群、精神患者以及其它残障人士[9]。康复景观设计应该保留时代与历史痕迹,它能够激发患者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创造一些记忆的“人文景观”,体现出对精神患者与残障人士的情感引导,引发患者思考回忆。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多采用历史照片、纪念性雕塑、公共艺术来塑造景观,还会结合古老的路灯、公交站牌、破旧邮筒等等,勾起患者对往昔的记忆,为患者在疗养中提供静思的时间与空间,既丰富了患者康复期间的疗养生活,也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关怀。

结语

康复景观作为一种疗养景观,在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它巧妙地利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人在面对景观时的感官体验,达到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保健康复的目的。文中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做了深入研究,从肢体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与行为需求出发,剖析了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现实问题与景观设计中治疗需求,总结归纳出一套先进的康复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为康复疗养提供一些建议。然而循证设计的探索,需要从研究到设计再到反馈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漫长过程,康复景观设计需要不断改进策略,它是一个动态的延续过程,其发展任重道远。相信不久的将来,康复景观设计必将在健康疗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肢体景观设计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