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分配正义实现的路径选择
——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谈起

2020-01-08陈光洁李树文

关键词:资本家手稿共同富裕

陈光洁,李树文

(1.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毫无疑问,在价值观意义上,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分配进行正义指控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分配主张,马克思认为分配与其它三个经济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他提出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并且,反过来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正如他在《手稿》中所说的那样:“生产关系是分配关系,反之亦然。”[1]所以,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对分配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要去变革生产。这在他看来才是实现分配正义的经济基础或者说根本路径。

一、根本路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分配的三种形式:利润、地租和工资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社会财富由他们创造,而他们却得到的最少,正如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无法让大多数人享受创造财富的成果。”[2]从而,这促使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在分配环节中的悲惨处境报以深切的道德同情,并激发了他的分配正义观。事实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开篇中,马克思就指出:“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3]伊格尔顿在此告诉我们,工人没有资本和土地,他能拥有的只有他的劳动力,但他的这种劳动力却是从属于资本家的。也就是说,工人实质上丧失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然而,工人却又只能凭借其所拥有的劳动力来参与资本主义的利益分配,结果必然遭受资本家的野蛮压榨和无情掠夺。马克思认为,其缘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之下,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而工人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批判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不劳而获,剥削工人利益的不道德行径。在他看来,对利益的分配应该是符合正义的,工人的辛勤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发生了贫富分化。“福利经济学之父”,英国学者庇古在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一书中指出:“这种资本所有权的极其不平等现象,当然造成了得自资本的收入——也许最好还是说,得自财产权的收入——极其不平等的现象。”[4]

在这里,庇古承认,资本所有权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他还在书中进一步指出,这种收入不平等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弊害,这种弊害不但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是下一代人遭受贫穷,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庇古看到了这一点,主张通过改革来促进平等,但实际上他的这种改革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改良而非革命。因此,从根本上说,他的这种改良的主张只是为了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并非真心想实现社会主义,维护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由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分配的正义。

那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分配正义呢?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不能像他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就分配谈分配。因为,分配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不是孤立的,归根结底它是由生产决定的,具体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5]由此,要实现分配的正义,就必须变革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否则,那就是乌托邦。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唯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

可见,我们应当把分配视为整个经济环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应当透过分配不公现象的背后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应当从生产切入去分析分配不公产生的根源,进而去变革生产,特别是改造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结构。“这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的基本逻辑,也是他的思想超越以往‘分配正义观’的理论基础。”[6]

二、重要路径: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实际上,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即是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分配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其实现的重要路径。厉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把二者的关系问题界定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他看来,能否把两者的关系厘清是判断经济伦理学研究是否前进的一个标准。但同时他也承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件很难厘清的问题,它给很多经济学家带来了困惑。马克思在《手稿》中蕴含了他关于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思想。在他那里,效率与公平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平的效率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不要效率的公平也必然是形式上的公平,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二者有机统一的目标则指向的是共同富裕。毋庸置疑,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与发展动力

要实现分配正义不得不去关注效率问题,个中理由在于效率是实现利益分配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指出的是,“人们一般将效率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其实,它同时还是个伦理问题,特别是现代市场伦理对资源使用提出的一种伦理要求”[7]。当前,人类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即是资源的日益枯竭,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资源高效率的利用就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伦理要求,亟待人们加以重视和解决。马克思虽然身处在近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时期,资源不像现代社会那么短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如今这样紧张。但毫无疑问,资源的利用即效率问题在当时也应是一个日益凸显的伦理道德问题。

然而,究竟何谓效率?它与劳动生产率或生产力有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有关于效率的思想吗?这些恐怕是我们应当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厉以宁认为,效率指的是,“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8]。在他看来,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效率增长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这意味着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一定的投入有了更多的产出。在《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部分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必须有足够的生产率,使工人不致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而用去全部时间。”[9]在他看来,如若劳动生产率不够或很低即效率不高,则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财富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没有盈余,就根本不存在财富分配公平与否的问题。可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对此还曾举例道:“在世界市场上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生产率越高,它的工资也就越高。在英国兴驻名义工资比大陆高,实际工资也比大陆高。工人吃较多的肉,满足较多的需要。”但紧接着,马克思也讲道:“不过,英国的工资高的程度,并没有达到英国工人的生产率提高的程度。”[9]

可见,他在此揭示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家为了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工人的工资等生活待遇。因此,工人取得了形式上的公平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率越高,它的工资也就越高”“工人吃较多的肉,满足较多的需要”。但相对于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长来说,他们工资增长的幅度无疑又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较低的,并没有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程度相一致。显然,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家在剥削上采取的一种新的方法,但仍然是不公平的,它在本质上仍然没能改变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的经济伦理关系。但反过来说,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正是因为工人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剩余价值的增加才得以实现的,故此它从反面证实了效率为公平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发展动力。

所以,可以说在《手稿》中,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谈到效率与公平的内在联系,但他多次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要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代表着社会的财富,因而在马克思的话语逻辑中,没有社会财富的增加也就不可能涉及其分配公平与否,以及是形式公平还是实质公平的问题。故而,在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动生产率即生产效率关系的论述中,内蕴着其效率是公平物质基础的观点。接下来不妨来看,马克思认为,不管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他们都要以一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基础。这是它们二者的共性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说道:“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要以一定的劳动生产力为起点,这个生产力使劳动能力能够再创造出超过本身价值的价值,能够生产出比劳动能力的生活过程所要求的必需物品更多的东西。”[10]“剩余价值等等是以某种自然规律为基础的,是以与自然相交换的人类劳动的生产率为基础的。”[11]“资本家除了作为买者和卖者所完成的商业业务以外,他的活动在于使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也就是尽可能多地提高劳动的生产率。”[1]马克思通过上述一系列论述揭示了生产效率的高低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以及对雇佣工人生活和资本家能够剥削多少剩余价值的影响。尤其是后者更加鲜明地反映出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维持雇佣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达成尽可能多地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生产目的。在上述马克思的话语逻辑中,隐含着他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虽然增加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工人仍然摆脱不了只能获得“生产和再生产他本人的生活资料”,即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命运。而资本家却能“使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从而获得大部分剩余价值的这种分配不公的道德义愤。

马克思在此揭示了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却没有在根本上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公平,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应当承认的是,从中我们的确不能够直接解读出马克思的效率是公平物质基础的观点。但换一种思路,如若没有生产效率的提高,就不会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劳动生产率只够再生产劳动条件和维持工人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余额;从而也就没有利润,没有资本。”[11]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不高,劳动者的劳动只能够养活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如此也就不会出现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了。这样,可以说也就使分配失去了源头活水,公平也就在根本上无从谈起。

2.公平为效率提供价值旨归和可靠保障

“公平并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从来都含有伦理学的意义。”[8]原因在于,不管是收入分配的公平,还是机会的公平等,它们都与一定的价值判断有关。一个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应当是为这个社会的生产者提供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却发生了异化,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大部分社会财富被资本家不劳而获。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严厉的道德谴责,他指出:“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剩余产品’应该同劳动生产率本身严格区别开来。劳动生产率只有当它为资本家实现为利润时,才引起资本家的关心。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12]显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重视生产效率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能够为他带来利润。换言之,资本家表面上关心的是生产效率,但实际上关心的却只是自己的一己私利,结果必然会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而这也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病所在。从中,不难得出,马克思认为社会效率的提高理所应当是以公平作为其价值旨归。

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指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也揭示了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刺激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速资本积累进而扩大生产。而这随之必然带来的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作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工人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却只能享有极少部分的财富。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造成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它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即使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那也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而这种社会日益两极分化所导致的公平缺失,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社会效率的提高。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的雇佣工人为了提高工资,抗议不公平待遇而进行的捣毁机器等行为,就必然会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其不可能顺利地持续下去,从而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效率同公平的关系,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那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呢?对此,唐正东认为:“只有每个人的劳动都自由了,每个人都完全享用了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每个人都彻底自由地进行财富交换,那才能取得享受上的最大平等和生产上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客观规律论的话,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是要建立在对工人的剩余价值的剥削之基础上的,这就不能既达到生产的最大产出又达到享受的最大平等了。”[13]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二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要想“取得享受上的最大平等和生产上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即实质上要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真正统一,“根本出路在于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将生产资料还给劳动者,将劳动还给劳动者”[14]。

3.共同富裕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最终指向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不可能处理好效率同公平的关系。原因在于伴随着资本积累的规模越来越大,必然导致社会日益两极分化,致使资本家同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伦理关系也日趋尖锐。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接阐述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共同富裕,但从马克思上述对效率同公平关系的揭示,不难发现,实际上这也是按照他的思想逻辑能够推理出来的,那就是共同富裕应当成为马克思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逻辑归宿。

毋庸置疑,效率和公平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认可的一种目标。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目标是政策性的,它不具有根本性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作为政策目标服从于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8]应当承认,马克思在《手稿》中较少直接阐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相关问题,但从他前文中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揭示以及对“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等的论述,我们都能发现他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的解读视域里,共同富裕理所应当成为具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社会目标。而且,也应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5]

值得注意的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学界和日常生活中,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卫兴华认为,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地是做大蛋糕,而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强调地是还要分好蛋糕,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16]。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了效率与公平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17]

应当看到,“共同富裕是分配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当代中国人追求的伦理目标。”[18]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允许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反之亦然。因为这两种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做法都无助于共同富裕根本目标的实现,也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背离。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倡导的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伦理路径,无疑有利于启示我们正确发挥市场、政府和道德因素的作用,去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分配差距问题,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结语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分配伦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分配伦理的核心问题。它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伦理的分析与批判之中,也像一根红线一样渗透于自己分配伦理思想的构建之中。马克思后来于1875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把分配正义原则分别具体化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高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彰显了他科学的分配伦理思想,并在根本上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我们继续深度犁耕。

猜你喜欢

资本家手稿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丢失的手稿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