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

2020-01-08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

关键词:教育资源全球化公平

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智慧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将线下教育模式向线上迁移。教育教学的线上化、数字化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围墙,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学习,塑造出了全新的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促进更加公平的教育、更加开放的教育,也必将重构教育教学的组织和流程,形成更精准、更适合的教育,即真正个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一、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化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制度和政策、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教育行为及其结果合理性的基本判断和评价。在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意义上,它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上,它指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诉求;在教育行为及其结果的意义上,它指获得大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旨在通过公平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参与公平和资源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制度以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也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

伴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公平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坚持发展教育是为了人民、发展教育要依靠人民,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全纳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个体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梦想。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1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即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传输作用,形成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广泛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失学儿童有2.63亿。要实现到2030年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全球合格教师缺口达百万计,而优秀教师的缺口更大。为填补师资,一些国家招收的临时教师不符合培训和学历要求。这种做法更加剧了教育不平等[1]。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等诸多原因,偏远地区师资匮乏、许多地方的学校发展不足,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不均衡。开设的课程是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低层次课程,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更高需求的精品课程较少,这是落后地区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变革不平等的教育机制,破除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彼此隔离的二元壁垒,促进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化、优质化,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参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以及学业成就等方面都能享有更均衡的教育机会、更开放的教育环境、更充分的教育资源、更优化的教育设施,都能有良好的教育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些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意。2016年,在青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智能教育时代,信息智能技术不仅改变着今天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未来的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对接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具有开放、便捷、互动、双声、灵活、高效的基本特征。学校围墙的边界、时空和教学主体的限制被打破,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教学工具、学习资源都将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过程由过去的封闭课堂变成开放的虚拟课堂,最大化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极大提高了教育服务效率。对传统教育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实现知识和技术“穷山距海无远弗届”的传输。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融合与公平,补齐区域和校际发展的短板,满足贫困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阻滞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解决教育公平化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

二、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全球化

互联网的即时通讯为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出现以后,提出了“全球村”的概念。全球信息等时传递是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条件,而新的全球教育资源在线教育模式等时传播系统为教育的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教育资源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使全球各国教育通过资本流动、信息交换、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严格说来,教育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事实上,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教育全球化的过程就逐渐产生了,教育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而生。信息革命加速了国际教育资源的交互流动,全球信息网络的普及,教育资源开始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互联互通,使得教育全球化不断加深加速,世界各国的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英语逐渐成为全球的通用语言。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国与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全球教育市场必将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不断开放。全球的教育联接性,使得培养和服务的高水平国际化学生不仅服务于本国本地区发展,而且越来越多地贡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去。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个人类全新的教育理念,发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倡议。教育学生认知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了解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战争起源于人们的思想,是由世界各民族间的隔阂与互相猜疑、排斥造成的,在教育中要构筑起持久保护和平的思想意识。学会用和平、发展、进步破除战争、贫穷、落后。正确了解、理解和接受其他国家,消除对他国的偏见、猜疑、失信和敌意,建立对人权、主权、国家的尊重,宽容和团结的态度,发展学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消除种族宗教和文化的隔阂和冲突,培养和平、包容和民主的文化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教育应该为人类创造一个什么样共同的未来。

教育全球化帮助我们建立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认同,并且建立宽容和谐共生的全球文化习性。未来国与国的竞争是教育竞争。教育作为一种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备受各国关注,纷纷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开放教育资源。

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扩招政策,在这之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工作岗位是相互匹配的。但自从高等教育扩张后,培养的人才更多,而相应工作岗位相对不足,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落空,所以有人说高等教育扩张政策没有实现人尽其才,没有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争夺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和定价权。决定科技战成败的不是资本的运作和竞争,而是人才。高等教育扩张给中国提供了巨大而丰富的人才储备。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局限在国内的岗位上,可能参与到全球人才市场的竞争和角逐。很多跨国公司需要国际化的人才,高校培养目标应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从大的趋势看,高教扩招增强了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促成了人力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随着全球化,连接在一起的不仅是全球市场,它还包括人类创造的知识体系,谁占据这个知识体系的尖端,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且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对国家甚至全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交流频繁,有力推动了多元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如今的教育改革与全球化密切相连,在基础教育部分,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均衡性以及对学生而言的可选择性。

教育部制定并出台关于培养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目标的文件,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关于培育目标的一次重大修订。九大核心素养目标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从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这和过去的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在这九大核心素养目标里面,把国际理解列入其中,说明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站在了全球化这个新时代、新趋势的平台上来构建我们的教育体系。

全球化也是我们当今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能够理解并且站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视野高度,我们的人生选择有了更高远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舞台。要设定全球视野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供给模式,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培养的学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推动教育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以及每一个人[4]。

在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保护好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传承和发扬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守其根,才能有所生。保持本民族优秀传统要有根的意识,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是一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还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系好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三、智慧教育与学校组织变革

捷克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1592—1670)创作的《大教学论》是现代教育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学术著作,这主要体现在它首创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教学大纲、学校管理制度、教科书、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元素,其目的是实现教育生产的规模化,是规模化大生产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学校作为一种现代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企业目标是盈利,而学校目标是育人,传递学科知识和培育价值观,对下一代进行知识化、纪律化、社会化的集体教育。所以,学校教育理应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中最优秀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学校组织有二元性,学校的二元性体现在教育在同一时空里发生着教与学相互交织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使得教学行为有效发生,教师和学生形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教育有独特的双主体的属性,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社会组织,这就是学校的二元性。

教师和学生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角色内涵都有很多的差异。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是知识的掌握者,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学生是没有成熟的社会个体,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是不想掌握老师传递给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老师的教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性使然,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使然,学生的本质是不成熟性使然。学校履行着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职能。

在传统教育中,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是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有凝聚力的实在集体。班级有其特有的人际交往和群体规范,学生受到所在群体规范的感染,慢慢地都倾向于遵从这一群体规范。在班级里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成长历程中经过磨砺与锻炼,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有担当的社会个体,所以,班级承担着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的功能。但这种传统的学校和班级也有非人性化的一面,学校和班级作为现代集体组织,存在着均衡式、平均式的教育方式,学生是“产品”,实行流程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培养模式,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情感关爱,不能充分地呼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体的特殊需要,而智慧教育可以用来解决这种教育均衡化和培养拔尖人才之间的矛盾。

智慧教育为教育主体建立了创新的教与学的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使得过去封闭的课堂和校园,变为开放的虚拟课堂和虚拟区域,形成了一个基于技术的新教育共同体[5]。学习过程主要是共享和分享教学资源的过程,即“学”的关键是资源,教师利用检索和加工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组合、推送。“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多样的,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学习,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学习变成了终生的课题,一种自适应的学习,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匹配,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的痛点,基于个性化服务精准助学,而传统教育以记忆测试为主,这是机器最能代替人的能力。

智慧教育的潮流势不可挡。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不会停留在“有书读、有学上”这种相对低层次的阶段,而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教育,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度,根据学习者的心智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自主安排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不必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可能导致人人均衡化的无差异性的教育上。在智慧教育中,个性教育凸显、互动方式灵活、学习内容丰富、教育环节精彩。智慧教育有助于增进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发展学生和平与民主的精神。这种不断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教育将成为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这就给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和班级授课制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网络社会的平等性,也决定了教育者的权威性逐渐减弱[6]。未来将是能者为师的时代,教师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知识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名师作用,智慧教育产生的巨大辐射,使名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

智慧教育无边界有组织,传统的物理空间被突破,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的课堂和无边界的学校,优秀教师从讲台走向屏幕,学生从面向已知转向问题解决和探索未知,学校将成为基于技术的新的教育共同体。

智慧教育并不是给教育做加法,而是要让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教育主体要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的反思、扬弃和超越,促进教育向着自我完善和自我变革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在2020年5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7]。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全球化公平
公平对抗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怎样才公平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