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教评一致”的小学语文试题研制策略
2020-01-07肖云霖
肖云霖
【摘 要】统编教材课程目标体现清晰,学生能力要求明确。命题者要把握统编教材特点,以命题评价来指引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做到根据编者意图,精准编制试题,让试题检测真正指向语文要素、语文能力,从而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让教材编写理念在检测中得到落实。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命题;语文要素;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创新性地采用双线结构编排,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有层次、有梯度地分布在各单元课文或练习题中。课程目标清晰,各学段、年级、单元教学要点明确。命题者要把握统编教材的特点,以命题评价来指引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做到“学教评一致”,从而用好教材。
一、理解编者意图,精准编制试题
命题者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以此为出发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试题,以检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把握学习标准,评价紧扣目标
诚如崔允漷教授所说,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目标,没有清晰的目标意味着不知道“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意味着难以把握“教什么”“怎么教”。反映到学业评价方面,就表现为评价的指向不清。
如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下列哪个句子的写法和其他三句不一样?请找出来。( )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C.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
D.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从设计意图看,命题者认为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小练笔”中出现了比喻句,《海底世界》课后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中出现了拟人句,故设计这道试题,让学生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但从编者意图来看,《我们奇妙的世界》课后“小练笔”意在让学生用两种方式写出普通事物之美,一是運用比喻手法来写,二是从实用的角度来写。《海底世界》的课后题则是让学生体会拟人写法的好处,并让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尝试运用类似的语言。而这道试题是从区分比喻和拟人的角度来设计的,反馈到教学上,将会使教师去教比喻和拟人的要素,导致教学内容概念化。可见,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编者意图,命题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二)联结课外阅读,体现教材理念
统编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命题也要体现这一理念。虽然“快乐读书吧”倡导无压力阅读,不提倡检测,但是,对学生阅读状况稍加检查,无论对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比如下面这道针对六年级下册的阅读题。
【片段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老舍《北京的春节》)
【片段二】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冰心《童年的春节》)
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冰心的《童年的春节》两个片段进行联读,努力将课外阅读从常识性检测引向阅读本身,意在引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一篇带一篇、以一篇带多篇甚至以一篇带动整本书阅读。
二、落实语文要素,发挥评价导向
统编教材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双线编排,力求做到两者的协调统一。语文要素包含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一)紧扣语文要素,厘清考查重点
命题者要认真研究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坐标,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落实语文要素为重点,充分发挥学业评价命题的导向作用。命题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语文要素与学段目标的对应关系,使试题真正指向语文要素的考查。以五年级上册为例,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对应如下。
[单元 语文要素 学段目标与内容(五至六年级) 一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二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三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四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五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六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七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八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
从上表可以发现,语文要素是学段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抓手和落脚点,教学中落实了语文要素,也就达到了学段要求。
(二)考查语文要素,目标指向明确
“学教评一致”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业质量评价要指向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语文要素。
有教师针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在《搭船的鸟》中的“搭”是什么意思,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 )
A.支、架 B.连接在一起 C.乘坐 D.搭配
教师的意图是检测“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中查字典选择义项的能力。可是这道题缺乏真实的查字典的情境,可能会将教学指向对词语意思的记忆。对此可以做如下修改。
在读《搭船的鸟》这篇课文时,有同学对题目中的“搭”的意思不理解,于是他查了《新华字典》,发现字典里的解释有四项,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选项。( )
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查字典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根据字典中的义项来判断词义,检测的指向就明确了。
再如2018年度三年級下学期期末命题时,我县命题组成员选了《回家》这篇文章,设计了如下六道试题。
1.文中一共出现了( ) 个人物。
A.2 B.3 C.4
2.爱因斯坦在回家的路上,迷路后( )。
A.问路人打听地址
B.往他的办公室打电话询问地址
C.找他的秘书来接他
3. 巴尔扎克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时,为什么不进家门?( )
A.他太专注于构思小说了,忘记回家的路了。
B.他想先去拜访一个朋友,交流一下自己构思的小说。
C.他太专注于构思小说了,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以为那不是自己的家。
4.联系上文,我知道秘书大吃一惊是因为 。
5.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无独有偶”的意思是 。
6.巴尔扎克和爱因斯坦有哪些共同点?(至少写出2点)
这六道试题几乎和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要素没有关联,只是为了检测而检测,和教师平时的教以及学生的学相去甚远,这样的检测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让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学。针对这种情况,只能另选阅读材料,力求能够将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要素在选文中得以体现。命题组成员在收集到的阅读材料中反复比较斟酌,终于选定了《南海明珠——海南岛》一文,这篇文章内容接近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阅读的难度也相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根据文本特点和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要素,设计了如下试题。
1.短文写海南岛主要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写的。
2.我能用“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大意。
第②自然段主要写: 。
3.第④自然段是怎么把椰林风光逗人喜爱写清楚的?请补充下表。
4.读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注意带点部分,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指向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指向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指向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4题则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落实了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而且在《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等课文的课后题中都有类似的关于语言评价与鉴赏的练习。四道试题分别指向四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让语文要素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加以重视和落实,让语文要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抓手 。
三、厘清能力层级,检测真实水平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是前后联系,具有序列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瞻前顾后”,有边界意识,检测时更要精准把握,试题设计要符合年级要求。
(一)瞻前顾后,把握能力层级
语文要素为“学教评一致”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厘清语文要素,有助于准确考查学生的能力层级。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例,从把握单篇课文到把握长文章再到把握整本书,能力要求提升明显。具体见下表。
就阅读教学来说,厘清阅读能力要素已经不易,要再对各个要素中的能力层级进行细分更加困难。检测不能仅仅停留在区分学生是否具备该能力上,还要区分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能力所处的层级。
如第二学段阅读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阅读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同样是评价鉴赏,对比下面三年级和五年级的阅读试题,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对《课程标准》的把握。
三年级下册阅读(一)《南海明珠——海南岛》
原文句子:眺望大海,风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题目:读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注意带点部分,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年级下册阅读(二)《红门》
题目: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你认为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作者是怎么把这一人物写鲜活的?请写出你的发现。
我认为杜小康是 ,我的发现: 。
三年級的题目让学生品味“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这样表达的好处,侧重的是对普通而又优美的事物的感受。五年级的题目让学生发现作家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杜小康的性格特点的,以及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用桑桑的懦弱衬托出杜小康的敢作敢当。中年级着眼于用关键词句,高年级着眼于基本表达方法,体现了不同学段的能力层级要求。
(二)分层评价,区分能力水平
阅读题的答案往往不是二维判断,非对即错的,许多学生的答案在似是而非之间,建议命题者尝试按照SOLO分类理论来设置部分阅读题答案,努力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能力的区分。如2018年苍南县六年级毕业检测中的这道阅读题。
有人说,紫岚虽然死了,但是它的“狼王梦”一直在延续。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章节目录、内容简介和精彩片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根据学生试测情况和部分学生的口答情况,命题者梳理出了前结构、单一结构和关联结构的能力层级,见下表。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4 2 例1:未完成作答。
例2:不同意。紫岚死了,它的狼王梦也就不复存在了。
【学生未能作答或者未能理解内容得0分】 例1:同意。从章节目录“寄望后代”可以看出它对后代充满了成为狼王的期待。
例2:同意。内容简介中写到它“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出它希望它的狼孙们能实现它的狼王梦。
例3:同意。从精彩片段“但愿这其中一只将来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狼王”可以看出紫岚的狼王梦并没有随着它的死亡而破灭,而是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续。
【能写出以上例子的任意一点给1分;能写出两点得1.5分】 例1:同意。从章节目录“寄望后代”,内容简介“它把青春交给了梦,最后无奈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的孩子身上”看,紫岚的狼王梦还是一直延续的。而且精彩片段的结尾也写道,媚媚生的孩子中有两只特别像黑桑和紫岚,这也暗示了狼王梦的延续。
例2:同意。这个阅读材料的章节目录“寄望后代”,内容简介“它把希望一次又一次寄予后代”,以及精彩片段的结尾部分,都说明了紫岚的狼王梦是延续的,这也是作者以“狼王梦”为题的缘由。
【能结合章节目录、内容简介和精彩片段比较完整地提取信息并进行整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得2分】 ]
这样的尝试,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层级得以区分,也让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指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至于学生说一点是一点,完全不去理会到底怎么说、怎么理解是最恰当的。
当前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命题的研究,认为那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命题应该成为每个一线教师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学会命题,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基于能力取向的小学阅读测试理念与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4(18).
[2]章新其.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浙江省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