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验”转向“精准”,让学习走向深入

2020-01-07朱苏珍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经验

朱苏珍

精准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依托自己的教学经验实施教学。教学定位出现偏差、教学效度不足等问题并不鲜见。倡导“精准教学”,就是要改变以“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过程推进、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精准化处理,提升学习实效,引领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本期特刊发相关文章,希望它们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摘   要】语文课堂上要避免以“经验”为核心展开教学,应倡导“精准教学”。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精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推进学习过程,精准反馈和评价,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领语文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精准教学;教学定位;深入学习

“学什么”“怎么学”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问题。以“经验”为核心展开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现状,这会导致“学”的效率低下。如何针对难易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各异的课文,精确定位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推进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让学习走向深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以“精准”为核心,力求把“模糊不清”的学习变得“清晰可见”。

一、多维观照,精准定位,让“学”有目标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精准的目标是实施教学行为的方向和依据,更是学习走向深入的第一步。

(一)聚焦要素,前后关联,明确方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进行编排,把语文要素分成了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前后关联,明确不同册次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精确把握语文要素在本单元、本课具体的“点”。以四年级上册为例,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单元的目标如何定位?批注什么?怎么批注?为此,必须先梳理统编三、四年级教材中相关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生动的、难理解的语句;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之后对这些语文要素展开思考,就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批注”有联系,从而明晰批注可以是关注文本内容理解的“雁过留痕”,可以是促进生动语言积累的“圈点勾画”,可以是反映解决困难疑惑的“茅塞顿开”,还可以是加强语言形式领悟的“图文结合”……可见,梳理语文要素,展开关联思考,就能准确把握“学”的方向。当然,有了本单元、本课的核心目标,还需要将其分解成具体的课时目标。教师可以遵循学理依据,兼顾编者意图,以关键能力为指标进行合理、细致的分解。总之,要把这一课放在这一单元、这一册、这一学段的宏观背景下去思索,依标扣本,聚焦要素,瞻前顾后,这样学习目标的定位才会精准。

(二)借助数据,把握学情,依学而定

对于“学什么”的问题,如果仅仅依据教科书来解决,盲从教参,就会缺乏科学性,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基于学情,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才是让学习深入的关键一环。那么,学情的起点在哪里?以“经验”预估学情,预判学习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以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学生能正确认识哪些字词,哪些生字是书写的难点,字词学习的真实起点在哪里?依赖教学经验来主观臆测,结果是模糊的,和实际会有偏差。为了把握学情,精准反馈,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学习平台,进行朗读监测,对书写情况进行摸底,完成数据统计(如下图)。

经过课前检测,可以发现“殿”“侵”“陵”字是书写的难点,“估量”“玲珑剔透”“蓬岛瑶台”等词语的认读出错率较高。依据数据,学生的学情起点就可视化了。运用数据,精准把握学情,并以此为起点,设定“学什么”,显然比盲目预估和预判更为精确,学习也会更有效。

(三)解读文本,筛选提炼,准确萃取

“聚焦要素,前后关联”是为了从宏观上明确学的方向,“借助数据,把握学情”是让学习起点与学习内容无痕对接。具体到一节课,还需要从微观上解读文本,找到“这一课”独特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每一篇课文可选择的学与教的内容非常多,什么才是核心的知识与训练点呢?教师需要对单元篇章页、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配套作业本等助学体系进行仔细研读、分析判断、筛选萃取。如五年级上册《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散文,散文意蕴丰富,凝聚着作者的情感。郭沫若先生表面是在赞扬寻常事物的美,实则是借白鹭之美,隐晦地表达政治见解。可是,联系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结合课后习题,显然本文应该把学习的核心目标定为:初步了解课文借白鹭抒发感情的方法,感受白鹭的特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教师不可拔高要求,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借白鹭寄托政治见解。基于学情、文本综合分析,正确解读,是学习能否精准有效的重要一环。

总之,只有从文本要素、学情起点等方面多维观照,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让“学”有的放矢。

二、支架助学,精准推进,让“学”有空间

准确定位目标,只是“精准教学”的起始。借助支架,有效推进教学过程,才是目标落地、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设计活动,任务驱动,精确激活

“转变学教方式”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牵着、学生跟着的填鸭式教学还是存在的,“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方式单一”“学习缺乏动机”等也仍是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以“精准”为核心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目标,凭借学习任务单来创设学习活动,可以使教师更为精准、高效地展开教学。如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时,教师围绕“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什么让老人战胜了一切,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三张學习任务单(如下图)为支架,引导学生分组展开合作学习。学生联系课文细读细品,记录自己的想法,交流观点,收获颇丰。整节课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学为中心,精准高效。

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来组织学习活动,要关注设计的支架与核心目标的关联,从而精准驱动,创设“学”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分享、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是愉悦的、主动的。

(二)问题聚焦,精心设计,精确展开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主问题”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使散落在文本中的细碎问题得以整合,对引导学生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许多教师会设计这些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为什么作者要选这些例子?这些问题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开课文,学生在回答教师细碎的提问中,看似理解了课文,实则偏离了议论文学习的方向。义乌的朱华英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把教学精准定位在“学习课文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以及选择事例要讲究典型性、普遍性;感受并學习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她用一个主问题“运用比较法,想想三个实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串起整节课,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对比阅读中分析、思辨、交流……学生发现三个实例的相同之处为:(1)都是从普通现象看出问题;(2)都是有心人,善于发问;(3)都带着问题展开了反复实验研究;(4)都是先写看出问题,再写研究过程,最后写发现真理……不同之处为:(1)人物的国籍不同;(2)从事的职业不同(研究并非科学家才能进行,有心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发现者);(3)有的是发现,有的是发明(发现与发明的区别);(4)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研究的地点不同);(5)角度不同……这样的主问题精准聚焦要素,启迪思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给“学”预留出巨大的空间。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合作交流、研读体会,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三)基于技术,丰富路径,精妙运用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创建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学”的过程。比如,利用希沃白板助学系统,可以创设古诗情境,链接网络资源,让学生精准地汲取养料。又如,利用白板的笔顺书写、模块移动、触摸遮盖等功能,可以省去传统课堂在板书上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拓展学习时空。再如,利用白板强大的互动性,教师上作文课时可以把学生的习作做投屏处理,让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批改和点评,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变得可视化。这样的语文课无疑是精准、高效的。

总之,要将目标与学习支架关联,以求精准推进学习过程,再基于支架,展开“学”的活动,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数据导向,精准评价,让“学”有增量

衡量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关键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及其反应。凭借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可以让检测更加精准,让评价更加科学。

(一)数据分析,个性关注,精准诊断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语文学习科学而精准地开展提供了保障。

图1是某校六年级学生A和学生B在期中和期末测试中的课外阅读得分情况。透过数据,可以发现:学生A在信息提取和解释推断的题型中得分较高,但是概括能力是短板。学生B在信息提取和解释推断的题型中得分明显低于学生A,概括能力和语言品鉴能力又优于学生A。

六年级上学期小学语文期中、期末阅读能力测试比对分析

图2是学生A的习作得分情况。可以看出习作得分较高,说明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水平总体较高,但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习作得分明显下滑。透过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学生A为什么在这两个单元的习作中发挥失常?带着疑问翻开学生习作再次诊断,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创编故事,通过环境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围绕中心选材和写作。该学生的第四单元习作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没有体现,第五单元习作的选材没有紧扣中心,导致偏题。像这样,教师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就能准确找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由数据反溯学习过程,能使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促使学习再度深入。

(二)评价可视,因需施教,精准推送

如果不对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运用,它们只能躺在表格和信息平台中,无法落地。只有处理和分析数据,开展基于数据的查漏补缺,让数据说话,才能让评价发挥作用。

完成数据分析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施行有针对性的精细教学。查漏补缺,精准推送作业,是精准教学的一剂良药。如图1中学生A的概括能力需要提升,教师可以推送针对概括能力的阅读专项训练,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于学生B,教师可以推送关于语言品鉴方面的专项习题,给予其更多的这方面的学习指导。对于图2中学生的习作指导,则应该把落脚点放在围绕中心选材和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方面。可见,数据是让学习再度增量的密码。

(三)数据加持,精准连贯,动态跟进

如果数据的生成仅有一两次,数据分析就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教师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平台,动态跟进。可以为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记录,形成个性化的学科进步报告。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学科知识图谱、学生的学习变化趋势、师生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图等,为教学决策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用数据为学生绘制一张成长地图。

诊断、激励、指导是评价的三个功能。凭借大数据和信息平台,可以让评价的功能实现最大化,促使经验教学走向精准教学,让模糊学习变为精确定位。学习评价精准了,学习的方向也就更加明晰了。

综上,教学实践中以“精准”为核心,旨在准确定位目标,精选学习内容,精准推进学习过程,精确反馈和评价,让学习走向深入。相信在精准教学的引领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定能实现。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23000)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经验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基于“精准教学”的中职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工匠精神培育下的高职《劳动法》课程改革探析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基于VBA控件技术与精准教学理念的授课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