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感恩
2020-01-07张峰峰
摘要 人需要感恩有三方面的原因:帮助人摆脱兽性、更好地融入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应该感恩自然给予人生存资料、生存环境、生存智慧,应该感恩他人与社会给予人的社会关系,应该感恩祖国给予人的文化、语言、教育,应该感恩生命给予人无限发展的可能。教育可以促进人感恩,但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需要注意,教育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教育理念应该包含人对人的理解,教育内容应该契合人的需要,教育过程应该适当保持人的自由理性。
关键词 感恩;人的属性;需要
作者简介 张峰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研究缘由
人之为人的特性在于其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而人的本性源于人拥有一颗人心,人心之所以为人心,源于人心可以拥有爱与善良。感恩作为人的一个基本品质、作为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爱与善良的另一种衍生形式,现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即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态度消极、感恩行为匮乏。就如纪伯伦在《先知》中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人总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出现问题,因此总会有人追问,人为何需要感恩?也会有人追问,感恩的对象应该有哪些?还有人会追问,教育如何促进人感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若以人的自然属性为一元,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为另一元,即构成所谓兽性与人性的冲突;若以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为一元,人的社会属性为另一元,即构成所谓个体与社会的冲突;若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为一元,人的精神属性为另一元,即构成所谓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冲突。于是,兽性与人性的冲突、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现实与超越的冲突是人类所不能摆脱的宿命。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即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换句话说,人的需要如何,人性就如何,人的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人性就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本性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那么,人就应该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精神文明的人而具有本能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
因此,感恩作为人的一个基本品质、作为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爱与善良的另一种衍生形式、作为那种推动我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是否可以使人性趋于真善美?是否可以化解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是否可以平衡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基于人的属性及需要来审视这些疑惑,或许可以找到恰当的理由与合理的解释。
二、人为何需要感恩
人只要活着就有需要,人有需要就会为之采取行动,因此在明晰人的需要背后的理由与解释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人的需要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为何需要感恩以及人需要感恩的对象有哪些。“需要”是一个多学科范畴的概念,既可以从哲学角度去理解,也可以基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去解读。何为“人的需要”,《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它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并成为行动的一种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需要的理解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其解释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本文认为人的需要指的是人的生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人脑中及身体上的反映,并为之采取相应的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一)本能需要——摆脱兽性,使后代、种族生活得更幸福
关于人的自然属性,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作为自然人,其本能需要就是尽可能多地摆脱兽性,使后代、种族生活得更幸福。何为“兽性”,《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野性、残忍凶暴的性情,是人与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类属性,但人的兽性与动物的兽性有所不同,人的兽性因人而异且人性与兽性共存、人性可以压制兽性。故人需要反省自身有哪些兽性,并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压制、摒弃或平衡掉,达到人性的完善,此时人与人之间便会用爱与善良对待彼此,生活便会幸福。
首先,一个人内心的孤独可以外化成暴力性行为,使人的兽性凸显,感恩可以减轻人的孤独感,减轻孤独状态伴有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及苦闷心情;其次,挫折感会诱导人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并内化为暴力攻击欲望叫,感恩可以增进人际交往,促进个体的亲社会性;最后,压力也会使人变得暴力,当人存在较大压力造成情绪紧张时会采取伤害或控制对方的行为来缓解自身压力,感恩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水平,使人应对压力和困境变得容易。因此,人需要感恩,感恩可以降低人暴力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性压制兽性而趋于真善美,人一旦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便会用爱与善良对待彼此,当身边的人都懂得了爱与善良,人的后代与种族自然而然会生活得幸福美好,这也是人需要感恩的最大的动力。
(二)社会需要——化解矛盾冲突,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关系中
关于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且必须依附于社会关系,就必然会因为共同需要而产生利害关系,会因为个体的生理需求、欲望与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价值之间产生矛盾沖突,因此,作为社会人,其社会需要就是帮助人化解矛盾冲突,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关系中。
首先,人要融入社会关系应该克服交往焦虑,学会交往。感恩与交往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个人经常心存感恩,其焦虑水平较低,感恩作为交往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摧毁人与人相分离的墙垣,使人更容易交往。其次,人要融入社会关系应该做到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从个体角度来说,生活在群体里的个人,只有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观念,养成所在群体能够宽容或提倡的行为方式,人才会被群体接纳,个体才能与群体和谐融合,感恩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与群体生活的共同需要,是实现人的社会性价值的中介。最后,感恩作为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将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对立转化为秩序、完善与和谐,促使社会关系汇聚成—个有机系统,从而激发社会的整体性力量,实现社会系统功能的最优整合。因此,人需要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无论基于个体本身,还是基于个体所在的群体,都将成为一个受欢迎、容易被其他人或者群体接纳的人。
(三)精神需要——完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精神属性,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即人的精神属性强调的是人的意识与理性,人的意识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意识,可以反映外部世界,也可以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调控意志,并形成主观的观念、精神,支配自己进行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乃至于能主动施加作用于外界事物,以达到自己意识中的一定目的。因此,作为精神文明人,其精神需求是为了完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完善自我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和谐关系,人只有形成了自我和谐关系,才有能力去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感恩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习惯感恩的人往往善于自我调节,可以体验到开心、快乐等积极情绪,进而使人具有更高的自我和谐程度。其次,懂得感恩的人在遭遇困难、挫折时,可以处之泰然、失之淡然,进而在逆境中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最后,当人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可以依赖于理性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将爱与善良作为其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便会按照美的尺度来建构自我、完善自我,会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因此,人需要感恩,感恩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种特殊方式,使人不断形成并完善德性,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人需要感恩什么
人的需要来源于人的本性,其具有确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确定性指人的需要有明确的对象,如人渴了需要水而非米饭、蔬菜,因此人感恩也必须要有明确的感恩对象;历史性指人的需要是一种动态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人饿了,由需要充饥的食物转变成需要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因此,人需要感恩的对象也会随着人的发展在变化。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决定了人可以是自然人、社会人或精神文明人。人的属性从自然属性凸显,到社会属性渐强,再到精神属性为主,直至趋向三重属性和谐并存。人的属性随着人的发展在变化着,人的身份与特性也在变化着,其需要也将随之变化。既然人需要感恩,那么哪些对象应该被感恩?基于人自然的、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身份特性,可以较为全面地明晰人需要感恩的对象有哪些。
(一)感恩自然——给予人生存资料、生存环境、生存智慧
人来到这个世上,便以自然人的身份与状态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首先,人需要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生存资料。人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人活下来需要从大自然供给的空气、阳光、食物、水中获取能量,维持身体机能,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缺了阳光、氧气、水将无法存活。其次,人很难生活在—个没有植物、动物、山川、河流且时常遭受恶劣天气的环境,因此,人需要感恩自然给予人的生存环境,更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许多人的创造灵感与发明均来源于大自然的启发,如鸟与飞机、蝙蝠与探路仪,因此,人还需要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生存智慧。
(二)感恩他人、社会——给予人良好的社会关系
人生于自然,成长于社会,人的成熟离不开与他人、与群体的交往而建立的关系,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方面,人最需要的就是人,人自呱呱落地时便与父母建立亲子关系,与亲人朋友建立亲隋、同伴关系,再与老师同学建立师生、同窗关系,甚至还会与—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建立社会关系,人会从这些关系中获得爱与信任、关心与帮助、知识与技能、鼓励與支持,感恩本身就是—种关系性行为,因此,人应该感恩生命中遇到的人,感恩他们一直陪着人成长、伴着人成熟。另—方面,社会可以为个人提供生存条件使其社会化、再社会化,也可以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可能性,还可以为个人才能的发挥提供历史舞台,使个人的才能、创造性在社会中得到展示与表现,因此,人需要感恩社会,人只要懂得了感恩社会,便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社会便会进步,人的生活便会更加幸福美满。
(三)感恩祖国——给予人文化、语言、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精神文明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入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人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又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语言的惠泽、教育的引导,文化、语言、教育是国家为属于这个国度的人专门创造和提供的,因此,人需要感恩祖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祖国。
(四)感恩生命——给予人无限发展的可能
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作为精神文明人,其本质就是一个具有理性意识、较高精神境界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的人。人有生命,才能活着,人只有活着,才可以实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命是人可以发展的前提,生命为人的无限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实现个人的潜能与理想,可以实现生物性的完美,可以追求智慧和科学知识,可以做有意义的事,还可以去爱、感受并享受生活,一旦人的生命停止了,这一切的可能终将不复存在,因此,人需要感恩生命,感恩生命给予人无限发展的可能。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感恩
首先,教育是可以促进人感恩的。感恩本应该是靠人们自觉自愿的信念和行为来维持的,但感恩行为的发生必须依赖于感恩意识,但感恩意识并不是先天的,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人对自身意识的—种建构,也是人在自我反思的意识下把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努力、对自身的一种负责任态度,更可以引导人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过他想过的生活。因此,教育者可以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
鲁洁教授曾说过,现如今的德育由于存在“人学空场”,“既不是以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又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又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和规律。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性,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那么,教育怎样促进人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