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启示

2020-01-07李颂

中国德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青少年

摘要 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意识淡漠和感恩教育的疲软已然成为社会问题。深究其因,既有青少年家庭感恩涵育的缺失、学校感恩教育的乏力及社会影响的偏差等直观原因,也有传统家庭模式解构、礼法消解和价值观异化等深层次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要挖掘儒家仁爱思想的时代价值,在顺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以内心体认为内核,以实际行动为贯彻,多主体协同共育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其感恩品质和践行能力。

关键词 感恩教育;儒家仁爱思想;青少年

作者简介 李颂,南京师范大学纪委,助理研究员

感恩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经久不息的主题之一。“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恩是一種道德情感和行为,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感恩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能否成为完整的人,更关乎其正向价值观的建构。然而,当代青少年感恩观念淡漠、感恩行为缺位问题日益凸显,他们不懂感恩、不善感恩、不会感恩,甚至出现忘恩负义等过激行为,以至于被社会贴上“冷漠的一代”的标签。深究其因,感恩教育功能弱化与感恩文化断层密切相关,尤其是传统感恩文化的不断消逝掣肘着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养成。其中,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辩证看待并创造性转化和挖掘其时代价值,是增强青少年感恩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

一、儒家仁爱思想中“感恩”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他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源于对生命的敬重与感恩,既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要求,又在实践上建构了“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礼法体系并上升为国家制度要求。

(一)仁爱的本源是对生命的感恩

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爱思想,自此“仁”始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而传承发展。何谓仁?在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仁可谓诸德之宗,代表了高尚的精神生命价值和体验,同时也是建立在个体道德实践上的生命境界。古代的先贤从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上体认了仁的本质属性。《周易·系辞传》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生即是仁,可见上天有好生之德,生化自然万物并遵循天道而和谐发展,从而表现出对天道的尊崇与敬畏。孔子从人类父母之爱子与子之爱父母这种天然的血缘之爱中见证了天道人伦的规律,提出了仁的学说,并将其大而化之推广到君臣关系、人际关系,乃至人类与整个社会的互动之中。《说文解字》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便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的;而《国语》则认为“仁者人也,言仁必及人”,则直指人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仁,对义的守护和对知的参悟,蕴藏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感恩可以说是仁爱思想发展的源头,这是人性在根骨中的善。先秦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提出了“四心说”和“性善论”,从根源上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人的本心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本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德行。孟子还提出了人性涵养论,需要存心、养心和尽心,要求人应该发现、培养并守护内心的善,这不仅是一种生命意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仁爱下的行为伦理内蕴感恩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建构了以“恕”贯穿其中并内蕴家庭、君臣、人际、人与社会的伦理体系,提出了明确的伦理行为要求,身先垂范君子之道,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家庭关系上,要遵守孝悌原则,“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在君臣关系上,应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人际关系上,尤其强调“恕”的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人际交往的标准,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眼中的君子应该“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使个体的行为合于礼,同于德。《大学》开宗明义指出“明明德”和“亲民”,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而实现社会价值,除了格物与致知,更须诚意正心,心怀感念才能在实践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程颐所谓“入道莫如敬”。孟子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对孝的一种延伸。他提倡井田制,强调制民之产,使“仰足以事父母”,实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和谐亲睦的邻里关系;他反对战争,教民为善,都表现出对于生命的感恩和尊重。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向

儒家的仁爱感恩思想为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心理认同基础,至今仍具极强的教育价值。面对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现实困境,要理性传承并充分挖掘仁爱思想的时代内蕴,切实发挥其感恩教育的牵引力和创造力。

(一)感恩教育需要多主体协同共育

1.发挥家庭潜移默化作用

“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家庭中讲感恩并非一种空洞的说教,它侧重于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律到利他,将意识自省上升为实践自觉,在感恩教育中激发家国情怀。家庭应在感恩的实际行动中进行感恩教育,将儒家仁爱思想切实融人家庭生活之中。关心伦理学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入学会关心,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感恩的传承性,把感恩教育浸润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待长辈要有孝心孝行、实现“养”“敬”相结合,对待朋友应该礼让互助,对待国家、社会应当心怀热爱,孩子才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起到“春风化雨”之功。与此同时,可设立家庭感恩日,定期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家庭活动,在有仪式感的感恩行为中让青少年体悟感恩真谛。值得注意的是,感恩不是道德绑架,不能强求。家长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养”“育”结合,在充满感恩的家庭氛围中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突破狭隘的感恩观,学会推己及人、体察长辈亲人的恩情,从“受恩”走向“感恩”,形成稳定的感恩品质。

2.突出学校培育主阵地价值

相较其他德育内容,感恩教育注重个体性、社会性与示范性相统一,丰富性、多样性与体验性相统一,情感性、情境性与审美性相统一。学校要将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有机结合,用教育之爱去引发受教育者爱的回应,激发其回报的情感需求。一要构建感恩课程体系及感恩道德标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开设感恩必修课,构建集课堂教学、专题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让青少年系统性地接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洗礼。二要豐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针对青少年的群体特征,通过灵活的形式给予青少年深度体验的机会,诸如举办感恩主题研讨会、专题调研、感恩文艺晚会等贴近生活的感恩系列活动,将看似枯燥的感恩课程生活化,助推感恩情感的深化。三要发挥仁爱思想在青少年身心修养上的作用。青少年群体性格活泼易冲动,甚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浮躁,因此,要发扬儒家仁爱思想的修身以礼、修己以静理念,因势利导青少年群体反观内省,提升感恩意境。

3.拓宽政府及社会价值倡导功能

党和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而青少年是价值观的实践群体之一。感恩意识作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具有很大的情景性,需要反复引导和教化。政府和社会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各类社会化的感恩教育活动,共同构建上下一体、互动互为的感恩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德育基地,打造坚实的实体宣传空间。综合利用高校、德育所、红色基地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感恩教育基地,树立感恩先进典型,并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城乡街道及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宣教。另一方面,抓住网络空间开展“云端感恩教育”。在网络、移动设备高度发达的全媒体时代,要充分借助“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仁爱的思想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手法诠释出来。诸如,通过电视节目、公益活动及主题竞赛等大力传承良好家风美德,为青少年提供感恩情景,使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感动,不断激发其实施感恩行动的自觉性,升华其幸福感和角色意识。

(二)感恩最终需要青少年实践养成

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其本质是主体发展性教育,是自律的,这源于主体的自由自觉本性。如何将感恩情感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要注重在实践中诱发青少年感恩情感、涵养感恩能力。正如王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实现从意识自省到实践自觉的转化。

1.主动学习,实现意识自省

感恩从认知层面来说,首先是一种认同,是发自内心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正确的识恩是知恩、感恩和报恩的前提基础。一要通过修身提升感恩意识。修身是高尚人格养成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只有通过心性的修养,时常反思和自省,从内心接受仁者爱人的根本价值内涵,才能对感恩有思想深处的认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非是被动的、功利的施为。二是增强学习,规避不良观念。青少年要通过对伦理道德的学习和接受,习得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中快速辨别恩的虚伪性和真实性;青少年既要主动学习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同时要警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

2.践行感恩,提升实践自觉

感恩从意识转化为实践是通过系列的行为将“爱”进行的迁移。感恩行为既是感恩意识培养的结果,又是深化感恩意识的过程,要通过感恩实践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感恩的行为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清晰展现的,青少年要将感恩以行动落到实处。其一,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孝悌。青少年可以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主动表达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家庭温暖与支持。正如《论语》中将子女对父母的孝分为“能养”“无违”“无忧”等多个层次,对父母要发自内心感激,学会体谅父母。其二,在社会交往中践行仁德礼法。青少年要学会恭敬谦让、宽厚温和、诚信敏锐、助人为乐,这往往比专注竞争收获更多的实际利益。其三,将感恩意识迁移到国家社会层面,充分展现家国情怀。“人民之爱国心,恒随国运为盛衰”,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和生活境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青少年要在感恩教育进程中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承担起时代重任,才能更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