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铸魂工程
2020-01-07吴国清
李 强,吴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愚昧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传统乡村文化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生了重大变迁,无论是乡规民约或是价值观念日益式微和边缘化[2]。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而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内容重大、意义深远。文化振兴不仅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同时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对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内涵
(一)乡村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甚至是不同的流派都有不同的解释,相对应,学界对于乡村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乡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农村区域内,以农民为主体,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等,具有独特的乡土人文气息。主要应包括四大基本要素:一是作为乡村文化参与者与创造者的农民群体;二是作为乡村文化表达方式的文化设施与场所;三是乡村文化的产品与服务;四是乡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制度和价值观念等。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1.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灵魂工程,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使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进,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文化振兴,聚魂凝魄。
文化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使得农民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高斐从新中国初期的农民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对于重塑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3]。孙喜红等认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4]。刘志刚通过论述乡规民约在古代乡村社会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有利于发挥乡村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乡规民约的价值引领作用[5]。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别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如齐骥从“两山”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推动文化发展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的本真性,又能活化文化遗产,创造绿色的生活方式[6]。胡剑南从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视角阐述了乡村文化能够创意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创造”新引擎[7]。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由于中国农村数量庞大、农民人口众多,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各不相同,使得乡村文化振兴自实施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笔者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讲,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以及相关理论学科不健全等。从微观上来讲,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文化认同弱化、农民思想观念障碍,参与力度不够、传统非遗文化青黄不接难以为继、文化建设工作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从外部环境来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造成农村“空心化”,传统乡土文化的破坏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使得乡村文化日趋城市化,此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乡村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从人才队伍建设上来看,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缺乏、相关人员知识和能力素养偏低以及政府部门利益的无序分治和官员的自利性等(文杰;宋小霞;陈波;路璐;杨文辉;严火其等)[8][9][10][11][12][13]。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探究,如吕宾从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出发,强调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过度“格式化”管理和行政化指挥,忽视农民的主体性[14]。闫德亮等从乡村文明话语的转型与重建视角,指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乡村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压榨严重,现代乡村文明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建立举步维艰[15]。詹绍文则基于乡村文化产业视角,指出我国乡村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融资难度大等[16]。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根本保证。罗志峰从党的执政历史经验中得出只有在党的统一意志和行动的领导下,才能使乡村文化建设得以有效、规范的运行[17]。高静等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指出建立城乡互通互动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18]。徐勇则从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通过变革文化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机制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乡村文化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9]。李明等从顶层设计出发强调乡村文化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20]。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邹慧君从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物质投入要与价值注入相统一,在加大政策倾斜、资源设施投入的同时,切实增强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21]。罗哲等提出打造共建共享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其运行目标的全方位民生指向、功能结构的需求与供给耦合、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以及优化互动方式、制度结构、服务内容三者之间的协调性,以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转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22]。宋小霞等认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财”和“人”的两面支撑,既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又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输血”和“造血”双结合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23]。
(三)加大本土文化培植
挖掘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心建设是目前学者们探讨比较多的领域。马新妍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化解乡愁、凝聚乡情、融合乡缘与重塑乡风对于化解乡村文化危机、重构乡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24]。邵晨;刘传俊等认为乡贤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积极发挥乡贤群体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激发特定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对于营造文明乡风、弘扬传统美德、推进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5][26]。高瑞琴等认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方式多种多样,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我们既要大力挖掘,也要防止其过度产业化;既要延续其内里,也要防止固守其形壳;既要注重“培土”也要防止简单的“移栽”[27]。
(四)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文化权利。使农民由乡村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换。黄爱教从国家义务层面提出了促进农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若干条建议,如尊重农民的受教育权、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健全和落实好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以及为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等[28]。戚晓明基于对传统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控方式导致农民“话语权”缺失这一不足的反思,强调基层政府应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对文化建设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多元共治[29]。刘洋等从贵州一些地方的典型经验出发强调乡村多元文化权利的重要性,主张建立新型的文化权利体系[30]。
(五)推动新媒体技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
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开辟了新的契机。杨文辉提出把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现在信息技术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更新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用新媒体,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阚敬侠在基于县域媒体服务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县域媒体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浙江诸暨、山东寿光和浙江萧山等地的日报社先进改革为例强调县域媒体融合改革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六)打造多元融合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还要求多领域的互助发展,努力打造多元融合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格局。程玥;赵华;卢志海;吴杰等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指出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实现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顾玉军;吕晓娟等将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突出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刘忱;罗哲等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视角,提出以城乡优质文化良性互动、相互融合给乡村文化注入新鲜元素、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四、研究评述
乡村文化振兴虽然提出来的时间较短,但学者们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困境和实践途径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但学者们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性的总结和地方案例的分析,缺乏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研究,针对性和现实性也不太强,这正是以后亟需调整的研究方向。
(一)精细化研究不足
一方面,虽然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基本趋于成熟,但在基层落实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相脱离,缺乏精细化的微观分析,从而导致理论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执行。比如,大多数学者都强调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如何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解答。此外,注重宏观整体研究,忽视地域化的差异,这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二)系统性研究缺乏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政策制定到基层动员,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当下学者对此的探索大多集中在问题和单一的对策上,缺乏相配套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且以零散的总结为主而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比如,对于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考核评估、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缺乏协调性和耦合性的探究。
(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跨学科多元化、综合化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精细化的微观分析,立足于实际,做好实证研究,同时兼顾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既要保证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又要立足于地方特色,做大做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