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的哲学析释

2020-01-07沈佩翔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沈佩翔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17年7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1],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为了更好地贯彻与落实“四个伟大”,首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这是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重要的学理准备与理论基石。

一、从认识论来看:“四个伟大”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大规律和“四个意识”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根本和决定性因素,科学的认识又反哺服务于实践,并以新的实践为基础,不断深化和扩大认识成果。“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伟大”正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现实基础,并且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实践条件下“三大规律”“四个意识”的认识而逐步提出与完善起来的。

首先,“四个伟大”是根据对中国和世界的实践新认知提出的。“四个伟大”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国内发展态势的重大判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国内形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代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安排。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同时新的困难与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益拉近,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能力依然不是很充分,社会生产率和科技水平仍然亟待提升,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据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这一矛盾的转变表明如今的中国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要求大不相同,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有新的科学谋划。“四个伟大”的提出正是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全新谋划,其中“伟大梦想”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目标,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则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新的战略手段。

其次,“四个伟大”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为党指明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及其理想,进行伟大斗争为党树立了面对重大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的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彰显了党治国理政的主题及其方向,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宣示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决心。其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认识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四个伟大”的提出正是对这一发展道路中经验的深刻总结;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四个伟大”的提出为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智慧与方案,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其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有效把握与运用,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四个伟大”进一步将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致力于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最后,“四个伟大”是对“四个意识”的进一步凸显。其一,“四个伟大”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要与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从思想上强化了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其二,“四个伟大”彰显了强烈的大局意识,强调要从国内国际、党的建设等大局着眼,在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上,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同时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在大局中思考与行动,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坐标与定位,彰显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大胸襟与大格局。其三,“四个伟大”同时凸显出强烈的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处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领导核心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方向,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发展伟大事业,必然要求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向党中央及其路线方针看齐、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梦想看齐。

二、从方法论来看,“四个伟大”是一个内涵丰富又重点突出的系统工程,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精髓之一,恩格斯曾经提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世界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事物的联系又带动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发展,让世界成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法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一系列环节展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3]。“四个伟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历史方位中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四个伟大”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伟大”正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通融的整体,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新时代的中国“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要干成什么”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四个伟大”的目标,主要着眼于“干成什么”,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明确了方向与目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主要着眼于“干什么”,是伟大梦想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克服前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与艰险,但也正是这条没有模式能供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造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繁荣富强。这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伟大斗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主要着眼于“怎么干”,在奔着实现伟大梦想而建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无数的斗争,有来自我国发展自身存在的利益固化、社会分化等问题,也有因国际影响力提升随之而来的国际纷争。面对眼前的诸多斗争,人民群众只要明确党带领下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旨,那么在诸多斗争面前,就能厘正思路,明辨是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伟大工程作为“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角色,主要着眼于“谁来干”,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面对各种新问题,我们党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确保自身永远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与坚强核心,更扎实地发挥领导作用。总之,“四个伟大”是一个相互联系贯通的有机整体,“以‘实现伟大梦想’为引领,以‘建设伟大工程’为保障,以‘进行伟大斗争’为支撑,以‘推进伟大事业’为基点,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4]。在“四个伟大”协调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四者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看来,“四个伟大”是一个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与严密的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统一把握、做好协同贯彻。首先,伟大梦想在四个伟大中起战略引导作用,是其他三个伟大的归宿与目的,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发展伟大事业,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伟大梦想;其次,伟大斗争在四个伟大中的抓手与途径,涵盖于四个伟大的全过程,我们要取得伟大梦想的实现、伟大工程的推动、伟大事业的胜利,就必须不断依据新的历史特点开展伟大斗争;再次,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中的政治保证,是四个伟大能否顺利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只有抓好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才能充分发挥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才能取得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顺利推进、胜利与实现;最后,伟大事业是四个伟大的主体内容,伟大斗争的进行、伟大工程的建设都是在伟大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开展的,伟大梦想的实现更是离不开伟大事业的发展,离开了伟大事业这个基础与前提,伟大工程与伟大斗争、伟大梦想都必将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第二,“四个伟大”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直面发展、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四个伟大”的提出正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虽然于十九大前夕正式提出,但其却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凝练而成的理论精华。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字面产生而言,是来自于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阐发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的新概念。但是其理论内核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就萦绕在我们民族心中的远大理想。从世界前列到落后挨打的剧烈转变,内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性格和梦想,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成为党治国理政奋斗目标的历史由来。只不过新时代的伟大梦想内蕴了新的目标内容,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和伟大斗争也由来已久,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这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伟大事业。斗争一词很早就出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认为,斗争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决定力量,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斗争,使得双方力量发生变化,此消彼长、竞长争高,促使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政党,斗争思维一直在其战略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我们的斗争有着不同的目标与导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的斗争以革命和战争等暴力形式为主,其目的在于推翻旧社会,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提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毛泽东倡导以政治革命为主,关心制度的理想化和纯洁性。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斗争思维的指引下,打破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发展市场经济,专注于经济建设,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在现阶段,我们的斗争对象不再是当初明确具体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而是更加注重社会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如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等,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此,我们斗争的重点在于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发展问题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也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当前我们建设伟大工程就是在以往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强调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以及党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等问题的重视,不断根据新问题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四个伟大”在其推进过程中都遵循着直面社会现实的基本要求,并紧随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自身的辩证发展。

第三,“四个伟大”是“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世界,要求我们要勇于面对矛盾,勇于斗争,强化问题意识。并且事物不仅只有一种矛盾,而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主要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着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在主要矛盾之外又存在着诸多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加速或缓解主要矛盾的解决。在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并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这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从目的论来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个伟大”的价值旨归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无意识、无知觉的自然演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因此作为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主体力量的人民群众的需求理所当然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

第一,伟大梦想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现实落脚点。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唯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诉求,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才能激发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奋斗的热情与智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在政策的制定和践行中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从而带动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产积极性和共建共创的热情,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进一步激发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谋划策,不断增强国家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伟大斗争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初心。当前,我们进入了新时代,面临较之以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为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应对重大挑战与风险。面对诸多的国际国内纷争,党员同志和政府人员如果在挑战和斗争面前意志不坚定,立场模糊,那么极其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控制。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而与各种困难险阻进行斗争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时刻谨记我们党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斗争,那么在诸多难题面前就能做到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斗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斗争,而是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而同各种矛盾、问题、短板进行的不懈斗争。这些斗争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抓手。

第三,伟大事业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在方法论中,已经提到“四个伟大”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新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都有属于当时时期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物质发展水平低下,1949年至1978年间,人均GDP一直低于1000美元,只够维持基本生存。因此,只能将有限的物质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缓慢,无法满足除基本生存之外人们对生活的其他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增长,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制度所取代。该时期的中国梦是脱贫致富,奔着此目标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多数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公平、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从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建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以这一矛盾的转变为指导,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问题的解决,在总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的均衡性,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第四,伟大工程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追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建设伟大工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只能是空想。党要始终代表先进以及自身始终过硬的关键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全党宗旨,才能真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人民群众和党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党一旦脱离群众而追逐利益,那么就像某些西方的政党一样,师出无名、外强中干,无法继续前行。只有坚持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才能保持党的肌体不腐败,永葆长青,党才能真正带领全体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落实到新时代具体的做法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中倾听到真正的民声,党的组织构成中要有普通人民群众的发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中南海要直通人民群众”[5],如工人和农民在党内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不都是社会精英团体,这样人民群众的真正诉求才能得以传达,领导集体方能听到真正的人民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深刻理解推进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
时代使命
时代使命
“四个伟大”是一个顶层设计
新的中国时空到来了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