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新时代的“修齐治平”
2020-01-07纪德君
□ 纪德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于《礼记·大学》,它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进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古往今来,这句话曾激励和引导了无数中华儿女修身励志,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其个人及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引用这句话,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他的治国理政思想,致使它再次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本文拟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习近平论“修身”
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1](P3-4)
关于“修身”,他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P7)这是他对青年学生提出的要求。他还以己为例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2]
对于党员干部,习近平同志更强调要以修身为本。他引用古人的话——“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3]他还曾引用王安石的话——“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修心治身是为政的前提条件,并列举古人的警句名言,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劝诫领导干部要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4](P149)
对于党员干部如何修身,习近平同志提出不仅要讲私德,更要讲官德。“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5]在他看来,官德可以概括为“为民、务实、清廉”,而以“为民”为核心。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心里想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呢?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引用宋人吕本中所说的“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官员提出明确要求。所谓“清”,指的是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他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希望同志们‘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3]所谓“慎”,即谨慎,慎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谨慎执政,就要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尤其是要过好“四道关”:一是要过好名位关。对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想得开一些,看得淡一点。二是要过好金钱关。要反对拜金主义,切不可成为金钱的奴隶。三是要过好美色关。四是要过好人情关。对身边的人,对老领导、老朋友、老同学,既要重感情,更要讲原则,对他们的事,该办的就办,不该办的就应坚决不办。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慎”字牢记在心,这样才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所谓“勤”,就是勤谨、勤勉、勤惩、勤恤,古人以“勤”字作为官箴,意在强调为官从政须尽心尽力,勤勉奋进,勤政事,勤思考,忧恤民生疾苦。当前领导干部也应努力做到勤政为民,勤谋发展。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于领导干部如何加强官德修养,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三个结合”:
其一,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他说,领导干部“要修炼道德操守,提炼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主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6](P175)。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7]
其二,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合。他说,要经常使用批评与自我批判这个武器,“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现在,党内批评总是要在一定的场合内进行,而‘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批评则与我们个人如影随形,是最及时、最管用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要求,就是对自我批评的要求”[6](P113)。
其三,自我修养与群众路线结合。官德修养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为人民群众而修养,到群众中去修养,让群众帮助、监督和评判修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集中解决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同时,又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
二、习近平论“齐家”
关于“齐家”的重要性,《礼记·大学》上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齐家”的重要性。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8]
为什么习近平同志如此重视家庭建设呢?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因家风败坏而导致违法乱纪的现象层出不穷。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因此,他反复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他还一再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9],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10]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家风建设呢?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定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他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1]
而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则需要从孩子教育抓起。他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他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1]
习近平同志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从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还“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10],“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12]。总之,“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13]
三、习近平论“治国”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能修其身,齐其家,其从政为官,才会有操守,能担当,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对于如何治国理政,习近平同志曾借鉴古人的经验智慧,发表过系列重要讲话,这里仅从领导干部如何从政的角度,简要梳理一下他的重要论述。
首先,“从政以德”是习近平同志提倡的行政之道的核心主旨。他说:“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14]
从政以德,“一是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14]为此,从政者一定要“以民为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同志曾引用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指出:“此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15]习近平同志又引用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强调领导干部,只有与民众同甘共苦,民众才会真心拥护我们。他还指出:“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是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6]与此同时,领导干部还应做到“以身作则”,所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从政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17]有理想信念,才会有担当,“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18]鉴于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又强调指出:“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9]
再次,从政要明法纪。习近平同志说:“‘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至,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因此,只有为官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正气就上升,事情就好办。”[20]
另外,从政还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同志说:“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21]
四、习近平论“平天下”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阴云未散;冷战思维、零和思维、强权政治、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持续蔓延;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的人文危机、人与人冲突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的精神危机、文明之间冲突的价值危机等威胁不断。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未来世界要如何更好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秉承着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2]
那么,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习近平同志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如下倡议:
其一,不同文明应该交流互鉴。面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习近平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23]
他还引用古人所说的“和羮之美,在于合异”,用来阐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4]。
其二,要坚持合作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投资低迷,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经济全球化屡受质疑,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特别是中美贸易争端持续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同志多次向国际社会倡议,要坚持合作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他曾引用《管子》中的名言“合则强,孤则弱”,强调合作共赢应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我们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还引用《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帮助他国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还曾引用魏源说的“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阐明合作的意义乃在于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其三,要推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今人类正遭受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雾霾困扰、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威胁,对此习近平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25]。
其四,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同志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2];“‘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6];“‘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27]
五年来,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大批关键项目和示范性工程纷纷落地生根,沿线国家人民有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带一路”已成为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已成为增进沿线国家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至于由中国牵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也秉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往圣前贤的智慧卓识,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照亮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