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2020-01-07胡仁林
胡仁林
(重庆市武隆区鸭江中学 重庆武隆 4085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文科科目,其中包含大量的需要让学生记忆的理论性知识。而如果仅仅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不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不会理想,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但是目前我国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不重视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初中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主科成绩而忽略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的初中学校还通过学生的主科成绩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样导致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在主科成绩上,基本忽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校在升学率等的压力下对也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积极性[1]。
(二)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初中生主要活动都是在学校里进行,学校的群体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除了学习和生活没有其他的事情。因此学生接触的实际生活范围面不宽广,无法涉及到太多有关道德方面或法制方面的内容,这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另外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道德与法治对中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会忽略该学科的内容。长期下去,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基础相对来说就比较薄弱。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的水平决定人的思想高度,也决定人的价值观取向。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往往都是通过提升道德水平来形成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世纪人才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品德,高分低能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显然没有竞争优势[2]。因此从初中开始学生就要重视道德的培养,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法制意识,未遵纪守法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所有中国公民都要懂法,守法,依法。法治意识要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和周围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法治意识并不是在走入社会之后才有的,而是要从小形成的。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能够在社会上快速立足。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永远比其他人多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初中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规范的法制意识。
三、新课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想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3]。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建立终身学习意识,时刻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使其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学校应当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研会,总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制定解决计划与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联合社会其他机构带领教师研讨一些关于道德与法治实际案例的活动。还可以邀请到优秀道德与法治教师来校进行观摩课程的演示等。
初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和成人基本相等,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还并不全面,也会呈现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基本学情,采用符合学生接受力和理解力的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分组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有效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迁移能力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去。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课堂的环节中善于找到启发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以及情感教育[4]。高尚的道德水平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团结同学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课题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在讲解《做更好的自己》的课题中,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上台演讲,学生在对自己未来的畅想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情感和德育教育,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到讨论当中,这样一来,教师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新课改教育理念下,学校必须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通过各种方法提升教师的水平,进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