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有效问答的策略
2020-10-15刘英慧
刘英慧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重庆 400065)
优秀的课堂既要有师生的语言交流,更要有师生的思想碰撞,而思想碰撞来自于课堂的有效问答。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题是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将科学认知过程分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几个阶段,这样使得提出问题成为导向,对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重要作用[1]。
一、初中化学课堂问答存在的问题
经常听到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没以前的学生积极,课堂提问也没人回答。”经访谈学生,不回答的原因主要有:①老师满堂问且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②老师经常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没当是在提问,只当是老师上课的风格而不需回答;③老师提的问题太难,不会回答;④老师提的问题指向不明确,不知道怎么回答。
二、初中化学课堂有效问答的思考
俗话说“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双边活动中,只有教师导出了正确的方向,学生才能寻找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课堂提问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后要等待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这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的思维规律,形成“提问-等待-回答-评价”张弛有度的课堂提问节奏[2]。
三、初中化学课堂有效问答的策略
(一)问答与实验互推互进,有效突破易错易混概念
案例:可燃性与助燃性的理解。
第一步:先展示蜡烛、酒精、水、玻璃、木条、石块;后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物质哪些能燃烧?”学生先作出判断,后演示点燃这些物质。
第二步:先指导学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O2瓶中,观察现象,后提问“根据木条的燃烧情况,思考O2的作用?结合实验,请解释可燃性和助燃性。”
第三步:先指导学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CO2瓶中,观察现象,后提问“对比木条的燃烧情况,说出CO2和O2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第四步: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事实,如何区别空气和O2?如何区别O2和CO2?如何区别空气、O2、CO2三种气体?请按操作、现象、结论描述。”
第五步:教师演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O2瓶中。
案例分析:
第一步教师展示学生熟悉的物质,且提问强调“根据生活经验”,既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要求。学生现场演示点燃这些物质,用实验验证自身的生活经验,还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生活。
第二步实验现象出现后学生便能理解O2的助燃性。第一、二步用无声的实验代替有声的解释,使得可燃性和助燃性既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又难以忘记。利用木条在O2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的现象,拓展燃烧的剧烈程度与O2的浓度有关。
第三步是预设拓展,实验完成学生便知:CO2没有助燃性。
第四步是拓展延伸,将实验结论灵活运用,认识利用不同的现象可以区别物质,而不同现象则是因为物质的不同性质产生的;明确要求按操作、现象、结论描述,体现了严谨、规范的学科特点。
第五步教师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O2瓶,木条复燃,全场欢呼,将可燃性、助燃性知识推到了高潮,顺势补充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O2的特性,常用于检验O2。
该案例中教师为避免学生的思维变成“脱缰的野马”,提问处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根据生活经验”、“对比燃烧情况”、“根据实验事实”等语句将学生的思维一直引导在课堂需要突破的知识上。案例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提问指向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获得知识的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二)设置情境问答有效突破抽象概念
案例:溶解度概念的讲解。
第一步:先简单告知溶解度是物质溶解的能力,后提问“如何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再指导:请结合上节课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实验,思考后交流。
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课堂现场:有的学生翻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在草稿本上写着画着,有的学生表面没有行动但眼睛放着光,一脸思考的神情)
第三步:小组讨论。(课堂现场:学生讨论出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要定温度、定溶剂量,大多数学生还知道需要达到饱和状态)
第四步:教师展示预设的“比较NaCl和KNO3溶解能力”的3个情境实验,并提问:“判断下列实验能否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若不能,该如何改进?”
案例分析:
第一步教师“简单告知”降低了溶解度的陌生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提出的问题具体且指明了思考方向;“结合上节课实验”蕴含温故知新,指导了学习方法;“思考后交流”指导了思维方法:先想后说、想好再说。
第二步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三步小组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擅于表达、学会倾听的品质,交流中思维的碰撞会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第四步预设的情境实验不仅简单清晰的展示了溶解度的要素,还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要求。
该案例中的情境实验是突破溶解度概念的点睛之笔,也为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境实验及改进,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还了解了溶解度的要素和影响因素,有效地突破了溶解度这个重难点。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完善,再学习、再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真正把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地“教”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具备基本的化学技能,形成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