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探究
2020-01-07罗朴
罗 朴
(甘肃省庄浪县韩店镇中心小学 甘肃庄浪 744600)
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用心去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把新课标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在领悟课标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将语文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各个单元“主题”下文章的共性,让学生只看到单篇文章,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1]为了改变这种语文教学方式和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笔者对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一、精选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标改革下,教师要将课内和课下阅读相结合。教师要坚持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围绕语文教材进行相应的阅读教学,并进行一定的阅读延伸,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主题相似的课文放在一块学习,让学生找出和发现这些文章的共同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形成总体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在课文讲解时,在课前准备时,可以把一些中心思想相同的课文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主题相似的故事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如“司马光砸缸”等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来确定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有助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语文学习就是要帮助小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进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时,教师就要从主题阅读教学出发,将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相似素材结合起来,形成单元的核心思想。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似主题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这一类文章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锋叔叔》的学习时,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思想教育。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雷锋的精神。其次,教师要将课文内容进行升华,提倡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人,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就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贯穿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通过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主题阅读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把五六个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在小组交流中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在交流互动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节学习中,每个寓言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读后交流,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给大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借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升语文素养。[2]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性课文阅读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单元主题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总结,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地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