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生命价值观教育
2020-01-07张惠娟
张惠娟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 甘肃白银 730900)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每个生命诞生的不易及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深刻地感悟到要生命的可贵,要努力把握和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生命的价值与质量。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要重在使学生具备科学的生命态度,不断地优化他们自身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从而确保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面临的压力不断地加大,由此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他们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对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近年频发的青少年自杀及犯罪现象,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并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这些青少年往往因家庭、学习、人际交往及个人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及苦闷,滋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因为个人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难以有效地化解这些情绪和压力,当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心理扭曲,甚至出现自我残害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对其个人及家庭都造成了巨大伤害。这些现象也充分地显现出青少年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以及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上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对个人及他人生命应有的尊重、珍惜和敬畏之心。这些现象也让我们看到这部分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拥有应有的态度,和正确处理压力、化解自身压力的能力和方法。[1]
因此,教师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重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包含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要深度解析这些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及时和正确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之可贵,从而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要善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并与人和谐相处和爱护小动物等。同时,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具备有效化解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保持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人生态度。
二、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生物诞生及生长周期,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有大量关于生物从孕育、出生、生长,直至死亡这四个阶段及生命周期的内容。生物教师在对人类生命延续及生殖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受精、胎盘形成、胎盘在每个生长阶段所产生的变化过程等知识来讲解,并辅之以胎儿生产过程的图示来深入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生命从形成到生产的过程,从而认识到母亲在哺育生命中的伟大及辛苦,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并从内心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生物死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死亡这一事实。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也意识不到死亡对家庭、对他人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死亡的认知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个生命的死亡对其家人造成的痛苦,对一个完整家庭的破坏,从而从内心里认识到要珍爱生命,而不能随意地残害他人生命或结束自己的生命。[2]
教师在教育学生认识生死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就每个生命个体而言,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们虽然无法增加人生长度,但却可以通过努力,丰富自己的人生,增加人生的宽度,从而赋予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优化生物实验的探究方式,启发学生关爱生命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与动物生理结构解剖相关的教学实验。在以往的教学实验课上,教师有时会在教学现场解剖动物活体,让学生目睹这一生命受到血淋淋危害的过程。这容易导致学生对动物生命的轻视与冷漠,并觉得可以随意地宰杀小动物,从而使学生逐步地失去对动物乃至人类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心。在现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的危害,要摒弃这种残忍的生物实验模式,转而借助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实验来取代活体实验。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实验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关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教育。
(三)以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生物,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生物,如在石缝中或沙漠中顽强生存的小草、仙人掌等植物;在弱肉强食的严酷自然法则下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动物等。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和植物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宝贵。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讲授,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像那些生物一样顽强地生存,爱惜生命、积极生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综上所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有正确的生命意识而乐观的精神,健康地成长。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生物教师要有效地借助生物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