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到终身成长: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20-01-06施晓敏周宁丽
施晓敏 周宁丽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上表现的反差,实际上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本文从家庭教育、社会评价、政策导向、学校教育和个人的终身成长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的成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成长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课堂上有两类完全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天差地别:一类学生在听课时一直抬着头,大脑和双眼始终参与课堂信息的传递过程;实训任务中总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外部资源,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协调,按时且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而另一类学生的视线一直离不开手机或干脆睡觉,面对老师善意的提醒少有正面的回应,拒绝与老师眼神和语言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面对实训任务,采取回避的态度,畏难情绪明显,任务不是无从开始就是半途而废。作为拥有十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内心深处不免焦急,在努力激活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不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动的学习,学习过程不受别人支配,学习者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上述两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学习的反差,实际上是其内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巨大差异的结果。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考虑到个人未来的独立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感的要求。
二、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因和策略
(一)家庭教育层面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经验,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一方面,他们的智商与别人相差无几,他们不愿思考,不肯用功学习甚至逃课 ;另一方面,他们说话和做事,缺乏耐心,容易一时冲动,与同学、师长产生冲突,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岌岌可危。当面对教师以客观、公正、亲切的态度试图化解他们的敌意,他们仍然难以积极配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一部分学生具有足够的自控力,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懂得推迟满足感,导致“先享受,后吃苦”的结果呢?大量真实事例表明,在“推迟满足感”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父母情绪稳定,懂得自律,生活有条不紊,孩子也会将这种生活视为正常的生活。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需坚持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父母不自律,在孩子面前动辄大发脾气、酗酒抽烟,孩子就会有样学样。在缺少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世界无情而混乱,容易陷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模式。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深深怀疑,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生命都是没有价值的,而终日把时间消磨在游戏和各类手机小视频上,这也是中国当前小视频网站如此盛行的原因。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精力来关爱和照顾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2]。
(二)社会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学生人数已经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存有明显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是被本科院校淘汰的学生。高等职业院校一度出现招生难的困境,生源素质较差,都影响到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口碑。同时,职业教育还存在投入不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与社会需求有差距等问题。
可喜的是,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显著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国工匠是“中国智造”的关键所在,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和复合型高端人才。[3]。
(三)学校与教师层面
过去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模式,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标准化产品。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指出,推动我国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向质量增长、中高端增长、国内外制造为主增长转变[4]。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也应当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紧跟国家发展的时代步伐,在此时代背景下,深化专业体系、校企合作、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教育部文件中提倡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以及“双证书”制度。2005年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5]。”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颠覆“老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育模式。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考核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信息获得、信息分析与信息整合的能力[6]。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转化为平等融洽的新型关系,单一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精心设置的教学活动。现在广泛应用的慕課、信息化教学平台,都让“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成为现实。
(四)学生个人层面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自身在重塑自主学习能力,也要付出来自个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终身成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终身成长》一书公布其研究成果——思维模式的力量。人类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它体现了个人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7]。
第一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有固定的水平,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第二种成长型思维:认为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他们把遇到挫折和困难,看成是机遇。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不管这件事我做的成功失败,我只看自己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在不断努力。
要培养我们自己对学习的热情,最简单的方式是从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做出改变,从而在任何领域内持续前进并获得成功。每个人都会有思想,有思想就有可能会被改变。当然,如果老师及早介入去帮助学生们建立成长型思维,不是夸奖学生今天的一时表现,而是认可他们在与同伴良好互动上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怎样通过良好互动来建立成就感。
三、结语
本文从家庭教育、社会评价、政策导向、学校教育和个人的终身成长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的成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自主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身而为人的权利。自主学习是个人走向独立第一步,也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前提,而人的成长过程,正是这样一个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16号文)[c].2015-08.l.
[2](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9-28.
[3]黄君宝.弘扬“工匠精神”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J].全国商情.2016,26:6-7.
[4]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6.
[5]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政策回溯[J/ OL].(2019-09-27)[2019-10-30].http://www.cssn.cn/jyx/ jyx_jydj/201909/t20190927_4978348.shtml.
[6]任錦.提升高中文科学生信息素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0.
[7] (美)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11.6-8.
作者简介:
施晓敏(1979-),女,湖北武汉人,讲师,本科,从事室内设计生态环境教学及研究.
周宁丽(1983-),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及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基金(JY201705).
项目名称: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