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战略管理视角

2020-01-06谭晓林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智慧区域

谭晓林

(湘南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比较典型的是IBM提出“智慧地球”等概念,智慧城市由此应运而生,世界各地兴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北上广深等出现了大城市病,因此,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的一环,引起中国各地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将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这三大环节作为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步骤。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

智慧城市实践的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方兴未艾。例如,Garcia等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为例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时,提出了一个新的、利用计算机代数系统(Computer Algebra System,CAS)节省信号灯安装费用的模型,并且指出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在城市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中开始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智慧城市的概念十分宽广,不仅包括物质基础,还包括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1]。Walravens则以布鲁塞尔为例,通过调研苹果公司在线商店(App Store)中智能手机在城市应用中所产生的“苹果经济”(App economy),以及谷歌公司游戏(Google Play)等,研究了移动通讯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战略应用情况[2]。总体而言,以往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主要偏重于城市道路交通中信号灯使用与设计、智能电网控制、建筑物节能等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等层面的研究,而基于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文献鲜见。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上、理论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一哄而起、盲目跟风、相互模仿、重复建设等。尤其是有的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楚,在理解上以偏概全,简单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看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道路交通指挥、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方面,存在偏技术应用而轻视总体规划的现象。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往往只关注核心城市建设,而忽视了周围广大区域,中心城市往往成为“信息孤岛”“财富孤岛”。以上问题表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尤显必要。本文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及智慧城市建设实践,首先从中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然后结合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战略规划的视角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 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

1.1 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核心资源

徐静等[4]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使城市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基于大量研究文献,以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智慧交通指挥。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及其理论探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采纳信息技术,形成“智能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便利驾驶人的道路交通指挥、管理、行驶路线设计等。Bellini等[5]提出了一个智慧城市知识模型(KM4City,KnowledgeModelforCity),利用搜集和整理的城市大数据,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应用。Garcia等[6]应用新的迪科斯特算法(PEDA,Probabilistic Extension of Dijkstra’sAlgorithm),研究了如何帮助司机选择最佳驾驶路线问题。

(2)大数据、云计算。李德仁等认为,智慧城市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物联网获取并传输数据和信息,将海量实时运算交由云计算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进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最终让城市达到智慧的状态;支撑智慧城市的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主要由获取数据的感知层、对信息进行传输交互的网络层、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分析与处理的服务层、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层组成[7]。

(3)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王晓东[8]将物联网行业能力自我提升的目的分成以下3个:①将各类设备传输器之间的联络性能加以扩展,形成智能化的网络体系;②基于常规的物联网概念,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③数据聚合,对互联网中无数数据加以整理与规范,对每个数据进行规范与整合,提高数据利用效率,让数据得到充分的应用,这实际上也是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4)节能、环保、建筑等方面的应用。能源问题是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除已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外,许多新兴经济体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工业化在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对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多,使得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大传统能源储存随着人类消耗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枯竭。应对之策,一方面是加大能源供给,不断勘探和利用新能源;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等方式尽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建筑领域是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从2012年起开始执行对建筑物能源消耗更为严格的欧盟标准(2010/31/EU),新建筑物要成为接近于零消耗的能源建筑物(nearlyzebs)。Scognamiglio等[9]研究了光伏发电技术、光电池在“净零能源建筑”(Net Zero Energy Buildings,NetZEBs)中的应用问题。Vollaro等[10]利用“Aermec MC11300”软件和“TRNSYS”软件来计算建筑物的热传递和热负荷等建筑物具体能耗数据,以此促进建筑物节能环保。

通过以上智慧城市所包含的主要领域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核心资源是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信息技术这个关键性核心资源的采纳情况及其先进性。

1.2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内称呼“城镇化”不同,国外一般称之为“城市化”,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城镇化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尤其是指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徙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包括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化率则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出现的,尤其是当社会进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时期后,社会生产以工业生产为主,商业高度发达,城镇化也随之开始大规模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开始集中大量的投资、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较快发展,城镇化既带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流动现象。中国的城镇化不仅对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11]。但是,中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摊大饼”式盲目扩张发展等。李强等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研究了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指出中国城镇化研究迄今为止还缺少清晰的理论分析或模式分析,缺少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或范式总结,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这使得如何更加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实现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等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12]。因此,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必须有别于以往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发展等城镇化的老路子,也要摒弃盲目扩张圈地、到处建房、“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从一开始就必须有全局观念,走集约型、低能耗、低污染、大量应用新科技的道路,并以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技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智慧城市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创新。黄俊等指出,智慧城市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城市居民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它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传统城市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交通系统优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之一[13]。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密切关系,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在宏观上为智慧城市规划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镇化的科技含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让现代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也能吸引更多人去城市,从而加快城镇化速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1.3 小结

从本质上讲,智慧城市是一种创新。管理学大师熊比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而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14]。城市及区域竞争力源自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创新,因此,智慧城市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帮助城市及区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作为一种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较短,目前依靠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以技术为主的技术决定论,以及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想(human-centred)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事先在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要点。智慧城市建设初期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但科学技术毕竟是为人而服务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必须走出单纯关注技术的技术决定论思想,有必要从更深层次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有必要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考虑问题,本文就是基于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信息技术竞争战略的一种。需要指出的是,单个资源可能无法创造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只有资源相互配合形成能力才会产生竞争优势。并非一个组织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这种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无法替代的,其才是有价值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将智慧城市建设狭隘地理解成单纯的信息技术采纳,还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信息技术采纳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福利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当前,智慧城市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对于如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采纳成功率等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兴起,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新课题。

2 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2.1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其影响无所不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采纳者的主体和范围随现代科技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由以往的个人、企业、政府,逐步拓展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当城市建设与管理开始大量采纳与应用现代科技时,智慧城市应运而生。近年来,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管理者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的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等已经难以帮助组织继续获取有利的竞争地位,组织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顺应环境变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城市信息化进程,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方式。城市采纳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基于信息技术采纳的自我研发能力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并决定着城市及区域未来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资源。基于RBV理论,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思想强调组织内部资源及能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资源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提升方式,对组织而言,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创造和形成新的价值。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已经率先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城市管理、建设、居民生活等领域,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应用,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营效率、增强城市发展能力并最终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正日益成为区域、国家或民族竞争优势的来源。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在为中国城市带来难得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中国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既能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加大城市之间乃至区域之间“数字鸿沟”的危险。

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管理问题。例如,Angelidou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城市居民在战略层面上,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交流技术,目的是实现社会繁荣稳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以及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并且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范围广泛、跨学科的未知研究领域,既难以界定其含义,也使得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比较抽象、困难。基于空间理论,从战略管理层面上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分成4种,即国家与地方、新兴城市与传统城市、软硬件建设、小区域与大区域等[15]。

2.2 区域经济发展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2.2.1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是经济活动所在的一个重要空间。卡佩罗[16]将城市定义为一个有生产和居住功能的空间集群,并指出空间影响一个经济系统的运作效率,它既能因为该区域内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较高或较低)而成为该区域经济优势(或劣势)的来源,也能产生地理优势、降低成本。城市规模越大,提供的服务质量越高。孙久文[17]则将中心城市定义为特定区域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当前国家或区域间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和农业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

基于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和节约性,资金、原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如需求量大、交易费用低的中心城市,这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性,主要表现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使得各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空间,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经济辐射效应向周围的小城镇、乡村等输入经济、科技、创新成果、人才、教育等先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和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问题,增长极理论则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选择问题。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资源能够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下,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让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形成对流,从而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高洪深[18]在研究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关系时指出,城市和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腹地,两者不可分割。顾朝林等[19]系统梳理了1950-2000年城市与区域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理模型和模拟方法、单个城市增长和动力系统、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模拟、空间一般均衡模型以及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等,并且指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存在相关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不仅各省、市出现了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如各省省会等,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样的特大城市群。仅以GDP而言,中心城市在所处区域的比重十分大,单个城市或由几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一个科技领先、效率高、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如果能够与其所在区域一起保持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速度,该城市不仅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还会成为一个区域系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2.2.2 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研究和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区域增长(或发展)理论,它解释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原因。其中,以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为代表的传统区域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等原因会导致生产要素拥有量不同,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出现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则指出,各地区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即生产要素禀赋)会产生禀赋优势,并进一步影响产业选择、布局和发展,这不仅是产生区域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出现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息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城市或区域来说,提高科技水平不仅能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大量劳动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能够增加劳动、资本、技术等投入,推动社会经济增长;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够便利交通运输,从而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空间概念和日常生活,出现类似于欧美国家的“郊区化”现象和“城市密集带”;能够降低信息传递、扩散、接收的成本,深刻改变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改变劳动组织结构、物质空间结构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地区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竞争日益加剧,哪个城市或地区能保持不断创新的势头,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区域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区域竞争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智慧城市是一种创新,其创新的根源在于信息技术这种生产要素在城市中的应用,即城市信息技术采纳。

2.3 智慧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3.1 智慧城市能够带动智慧产业发展

智慧产业既包括直接以信息技术生产为主的企业(如软件行业等),以及在生产经营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如智能制造业等),也包括与之关联的相关行业,如移动通讯、广告、出版、动漫、影视等。总体而言,智慧产业应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到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中,所以,科技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也高,代表了产业发展新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最直接的效果是必然会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并且形成一条产业链,因此,发展智慧产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社会所广泛关注。邹迎九等提出,科技是智慧产业发展的基石;综观国内外智慧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智慧产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产业园区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和市场需求导向3种[20]。2016年3月,为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发展智慧产业、引领智慧生活”为主题的首届“2016中国(成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在成都举办。为扶持智慧产业发展,许多城市都单独设立了智慧产业园区,例如秦皇岛的智慧能源产业园等。

2.3.2 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拉动内需

中国改革开放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比重过大、外贸依存度过高成为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隐患,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情况更加严重。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人口城镇化又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据有关测算(2013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 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学习、就业等,将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21]。因此,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与内需的关系也是近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例如,万勇[22]研究了1978-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与最终消费率的反方向变动趋势后指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并没有带来消费水平提高,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措施,但内需不足仍是困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洪梦茹[23]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了福建省城镇化与内需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城镇化与内需的相互促进效应明显;另一方面,短期内城镇化的投资效应先于并强于消费效应,但长期趋势上,消费需求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更为紧密,二者之间的相互推动作用愈加明显。

最近几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通常是80%的水平相比依然滞后,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巨大。因此,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于很好地贯彻中央城镇化指导方针、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刘瑞翔等[24]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智慧城市是一种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新科技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城镇的交通、环境、就业、教育、医疗等。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对于扩大内需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

3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层面: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既能够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科研等资源进行配置,又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所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重大。当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布局与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智慧城市自提出并在中国开始实施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潮,在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缺乏长远规划、盲目照抄照搬等问题。部分地区将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理解成单纯的扩大城市面积,采取“摊大饼”的发展思路大规模圈地、建房,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难以持久。此外,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产业布局雷同,有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的市场风险。基于这种现状,既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强研究、统筹部署、精心组织、做好政策引导,确定未来发展的重点及关键领域,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寻找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做到合理规划、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区域发展目标和方向;合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解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选择重点发展部门,确定产业功能结构,做好政策导向和引导性资金投入;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健康成长和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长期以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例如,在宽带接入方面,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资费较高而网速却较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较差,需要大量投入。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关键资源是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除增加政府投资外,还应创新投融资体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等投资主体参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提速降费”,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合理规划,不断引导、监督和服务各类投资行为,创新投融资模式。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需要科技先行,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引导、支持,尤其是那些难以立竿见影获取收益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此外,加强科技研发,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信息技术安全、风险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面临的国家信息安全风险形势严峻,“棱镜门”事件、个人网络信息泄露、包括政府网站在内的各类网站受到黑客入侵等,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其次,尽快形成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完善各类标准的制定。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完善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相关技术标准和体系,而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史表明,率先在行业内制定和实施标准的先行者,在未来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国际竞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演变成标准之争。因此,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类技术标准,形成自主完备的“智慧中国”技术体系。

(4)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区域经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首先,人才是一个企业、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关键资源和要素,要加大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对于面临“人才瓶颈”的欠发达地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尤为重要。其次,采用多种方式,如政府直接资助、产学研结合、直接购买创新产品与成果、直接投资生产,制定灵活多样的政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最后,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向公众普及智慧城市知识,大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吸引公众积极参与、进言献策,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2 企业层面:加强研发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深刻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对企业自身也带来了巨大变革;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企业只有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赢取超额利润。为顺应智慧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要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智慧城市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还远远不够。例如,高端传感器、云计算基础架构所需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大型核心软件系统等,需要从国外进口。科技落后、过于依赖外国,存在严重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和市场风险,受制于人。所以,在智慧城市所需的高端技术领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一方面从国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产品等;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大力引进人才,采取与科研机构、国外高科技企业合作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消化、吸收、利用、创新等,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信息产业界领导企业。

其次,企业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当的行业。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属于新兴业态,包括众多具体的细分小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行业要求等都存在一定差别。战略管理中,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模型除资源基础模型外,还包括行业组织模型,两种模型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需要综合分析和运用。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基于正确的行业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培养能够适应智慧城市要求的、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国内市场,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市场,利用战略管理中的“钻石模型”等了解国外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行“走出去”战略、国际化战略。

猜你喜欢

城镇化智慧区域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分割区域
区域发展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有智慧的羊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智慧派
区域
智慧决定成败